孩子负气出走!其实,应对他犯错最好的方式,不是发脾气、讲道理

哎呦喂育儿 2025-03-05 17:51:00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最近看到一些令人心酸的新闻报道,开学这段时间,又有好多孩子跟父母闹矛盾了。

上个月,两位湖南16岁少年和家人激烈争吵,偷骑摩托车试图从广东返回老家。

他们用外套裹着头盔躲避监控,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出省后,被交警发现无证驾驶,给拦了下来。

可情绪激动,不愿提供家人联系方式,最后好不容易才联系上了家里人。

另外,河源派出所一天夜里收到家长的报警电话,说孩子因为学习问题和家人发生矛盾,负气跑出门,很晚还没回家。

就在前几天,我家小区有个小女孩,因为沉迷手机游戏,被妈妈没收手机后,带着书包跑到附近的公园。

被发现时,正在公园长椅上蜷缩了一整晚,民警找到她时,她哆嗦着说:“宁愿冻死也不想回家听唠叨。”

这些事情背后,藏着无数家庭的隐痛。

孩子犯错时,父母总是本能地选择发脾气镇压、讲道理驯服,可这些看似“正确”的教育方式,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一、父母发脾气,正在亲手把孩子推出家门

换位思考一下:

当你面对外界暴怒时的吼叫、摔砸,会是什么感觉?

对孩子而言,父母这些表面,就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他的自尊心。

哪怕父母不断强调“我在纠正你的错误”“为你好”,可孩子接收到的却是“你这个人糟糕透顶”。

那些脱口而出的“废物”“没出息”,会让孩子把自我否定刻进骨子里:

既然父母都觉得我烂透了,不如彻底摆烂。

不但如此,父母的怒火会瞬间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犯错时的孩子本就惶恐不安,迎面砸来的暴怒会让他认定:“我最脆弱的时候,最亲的人也会伤害我。”

这种创伤如同慢性毒药,有的孩子长大后变得战战兢兢,生怕惹别人不高兴;

有的则学会用攻击保护自己,把人际关系变成战场。

最悲哀的是,许多冲着孩子发脾气的父母,自己也曾是被父母吼大的。

情绪暴力如同诅咒,在一代代人身上重演。

二、讲道理,是给孩子的耳朵砌墙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的父母,每次教育孩子时,老喜欢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多”“都是为你好”这样的大道理。

殊不知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你的感受不值一提,你的人生经验都是垃圾。”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早就证明:

重复的说教会让大脑启动屏蔽机制。你以为的苦口婆心,在孩子耳朵里不过是嗡嗡作响的噪音。

急于用道理纠正错误的父母,很容易剥夺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机会。

摔碎的碗本该让孩子学会谨慎,作弊的代价本该教会他承担责任,但父母的道理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替他们扫清所有后果。

表面上看是保护,实则让孩子失去了“犯错—反思—修正”的能力。

当孩子发现所有错误都有父母兜底,要么变得肆无忌惮,要么永远学不会对自己负责。

三、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做“接住”孩子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过: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需要回避的耻辱。”

如果家里的孩子犯了错,或者做的事情不符合预期,智慧的父母会做三件事:

1、先给情绪灭火,再给问题开刀

把孩子从情绪漩涡里捞出来,远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与其质问“为什么又不及格”,不如说:“你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小时了,需要喝杯热牛奶吗?”

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才会卸下防备主动反思。

记住,一颗被情绪淹没的大脑,根本无法理性思考。

2、用行动树规矩,而不是用嘴巴较劲

孩子熬夜玩手机,不必通宵守着他讲辐射危害,只需平静收走充电器:“明天7点要上学,现在必须睡觉。”

清晰的底线+坚定的执行,比一万句道理更有说服力。

孩子可能当下会闹,但会默默记住:父母的规则不是儿戏。

3、 把错误变成孩子的私教课

打翻牛奶?递块抹布让他自己清理;

偷拿零花钱?带他做社区义工赚回来。

让孩子在承担自然后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犯错—解决—总结”的完整流程。

这种亲身经历,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培养责任感,而这种能力,会成为他未来人生最硬的底气。

写在结尾: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父母不必做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要成为孩子坠落时最安稳的缓冲垫。

那些负气出走的孩子,要的从来不是纵容或训斥,而是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陪你一起想办法。”

愿所有父母都能放下“改造者”的执念,成为孩子犯错时最安心的归宿;

愿每个迷途的孩子,回头就能看见家里那盏不灭的灯。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0 阅读:100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