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滇军是云南的本土武装,领导过清末的“重九起义”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唐继尧当“云南王”的时候,滇军力量发展到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滇军最强盛时期。
由于唐继尧的野心太大,一直在武力介入外省的军阀混战,导致云南百姓苦不堪言,滇军将领顾品珍起兵反唐继尧,使唐继尧第一次下野。但也就一年多以后,在龙云、胡若愚等人的支持下,唐继尧率兵反攻云南,顾品珍战死,唐继尧下令捉拿顾品珍的残部,张开儒、范石生、杨希闵、杨如轩、韦杵、金汉鼎等人立马逃离云南。

滇军
韦杵早年加入滇军,参加过“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也跟着顾品珍反对唐继尧,顾品珍战死后,韦杵等人逃到广东,帮孙中山讨伐陈炯明,之后就一直留在广东。“南昌起义”的时候,韦杵已经师滇军的副军长,他和朱老总是好朋友,本来也是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可惜犹豫不拒绝,所有最终还是放弃了。
后来韦杵参加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被蒋介石下令通缉,在金汉鼎的帮助下,才逃过了一劫,之后返回云南老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王”龙云任命韦杵为副师长,率兵到湖北短暂打过日本人,不久后返回云南,帮忙训练部队。

韦杵
1883年,韦杵出生于贵州安龙县,他的祖父韦应龙参加过晚清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失败后,韦应龙就带着一家人到安龙县的桥马村躲避,之后就一直在那里务农。
韦杵兄妹八人,韦杵是长子,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只能够送一个人读书,因此四岁的韦杵被送到私塾读书,他学习成绩很好,读完私塾后,又考入县城的新式学堂。
1902年,韦杵考入湖南长沙的师范学堂,可家里实在是供不起他继续读书,于是韦杵的母亲去娘家借钱,外祖父岑士伦觉得外孙肯定会有出息,所以就愿意资助韦杵去湖南读书。当时国内反清革命高涨,黄兴、宋教仁等人在长沙组建了“华兴会”,在长沙读书的时候,韦杵接触了很多革命新思想。

1905年,韦杵从长沙返回贵州安龙,在兴义府的公立小学堂当老师,这在当时是铁饭碗,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大名鼎鼎的何应钦当时就在那里读书,所以何应钦看到韦杵,还要叫一声老师。韦杵性格耿直,他看不惯那些富家子弟的嚣张,所以经常批评他们,学校的管理人员怕得罪那些达官贵人,多次找韦杵谈话,气的他直接辞职回家。
1908年,韦杵在老家娶完媳妇后,就跑到昆明报名参军,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里面当马夫,虽然只是在养马,但他还是很认真努力,他的勤奋感触到长官,长官决定好好培养下他。
1909年11月,韦杵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和范石生、金汉鼎、朱老总等人是同学,在校长李根源的影响下,韦杵等人加入同盟会。

金汉鼎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打响推翻清王朝第一枪,接着云南的革命党人在蔡锷、李根源等人的领导下,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韦杵加入到起义军中,在昆明城内和清军作战。
1912年,民国成立后,韦杵就在滇军部队里面当排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组建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爆发,蔡锷担任护国第一军军长,率兵进入四川和北洋军作战,顾品珍担任第三梯团梯团长,韦杵在顾品珍手下当连长。
1916年中旬,袁世凯去世后,“护国战争”结束,滇军将领罗佩金担任四川督军,韦杵已经升为营长,跟随部队驻守在四川。

顾品珍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唐继尧为了把势力扩张到四川,就长期派滇军参与四川的军阀混战,韦杵跟着顾品珍一直在四川战斗。
1920年,韦杵升为滇军第三混成旅第六团团长。
1921年,顾品珍起兵反唐继尧,唐继尧被迫下野,顾品珍成为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成为第三混成旅旅长,韦杵继续当团长。
1922年,在龙云、胡若愚、唐继虞等人支持下,唐继尧率兵反攻昆明,在战斗中顾品珍被土匪头子吴学显杀死,唐继尧下令捉拿顾品珍残部。韦杵跟着杨希闵等人逃到广西柳州,和桂军的沈鸿英、刘震寰联合,组建了东路讨贼军,率兵进入广东帮孙中山讨伐陈炯明。

杨希闵
不久后,孙中山重返广州,杨希闵成为驻粤滇军的一把手,韦杵接替了第三混成旅旅长的职务,率兵驻守在韶关。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杨希闵和刘震寰率领滇桂联军在广州叛乱,最终被支持广州国民政府的部队打败,广州剩余的滇军部队被朱培德控制,就这样韦杵成为朱培德部下。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爆发,朱培德担任国民革命第三军军长,韦杵担任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团长,率兵前往湖南,和吴佩孚的北洋军作战。等湖南的战事稳定后,第三军前往江西,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作战,韦杵率兵在新余和邓如琢的部队作战,不久转战南昌。
国民革命军经过一番血战,付出了六千多人伤亡,总算从孙传芳手里夺取南昌,韦杵因功升为第八师副师长。

朱培德
1927年下旬,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彭汉章,因为派系斗争,被湘军的唐生智杀死,蒋介石就把第九军给了朱培德,因此朱培德升为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手下有第三军和第九军两支部队。不久后,朱培德任命金汉鼎为第九军军长,韦杵为副军长,兼第七师师长,率兵驻守在玉山一带。
“南昌起义”的时候,韦杵本来是要率兵参加起义的,可他犹豫不决,于是假装生病躲到九江,因此错过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过后,韦杵因为和起义军有牵连,蒋介石下令降韦杵为旅长,率兵继续留守玉山,之后韦杵率兵参与过攻打过红军,结果被打败。

南昌起义
1929年底,在金汉鼎的帮助下,韦杵又当上师长,率兵驻守在江西南部。
1933年10月,韦杵率兵驻守在福建南平。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反蒋抗日为由,发动了“福建事变”,韦杵率兵响应。不久蒋介石派兵镇压福建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韦杵率兵在尤溪口和支持蒋介石的刘和鼎部作战。
“福建事变”失败后,李济深、陈铭枢等人逃往香港,韦杵率领残部退往福州,当时蒋介石下令捉拿韦杵,金汉鼎就让韦杵改名为赵善成,保护他逃到上海租界避难。
1934年,蒋介石忙着攻打红军,所以放松了对韦杵的抓捕,于是他返回贵州老家。
1935年5月,安龙县的乡绅们,为了抵御土匪,就共同出钱买了一百多把枪,组建了“安龙县治安委员会”,共同推举韦杵为主任。另外韦杵还带头出钱,和乡绅们一起修建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了贡献。

龙云
1936年2月,国民党的一个营长,在安龙县以“防共”的名义,杀了二十多个无辜百姓,韦杵怕自己出事,就带着家人前往云南昆明。到了昆明后,“云南王”龙云很敬重韦杵这个前辈,于是任命他为“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少将大队长,专门帮忙培养滇军的下级军官。
1938年6月,抗日战争时期,龙云组建了第五十八军,任命孙渡为军长,韦杵为新编第十二师师长,兼第二旅旅长,率兵前往湖北南部和日军作战。后来韦杵调回云南昆明,继续帮龙云训练部队,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韦杵从部队退役,回到贵州安龙老家,在当地开办了中学。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韦杵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51年,韦杵在昆明去世。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