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含蓄最不好意思”的词人——姜夔

雪落沁香 2020-11-16 17:07:4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姜夔的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读词就像谈恋爱。有些词读起来蓉蓉恰恰,情意绵绵,两厢情愿,很快就投入佳境。有些词却遮遮掩掩,好似有一层窗户纸,将两个人的感情,隔之一窗。

姜夔的词,比起一些南宋莺莺燕燕自然是更有格调。好像一股清风游走于文字间,徐徐而来,渐冷渐寒。

古来喜欢姜夔之人,恐怕喜欢的都是他词里的那一份若水般清朗、雅致的忧郁。这更像姜夔的为人,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含蓄内敛略有清高,眉宇间充满浓浓的书卷味。

他的词总会遮遮掩掩,将真实情感含而不露,藏在文字下面,迂回婉转于五脏六腑之间,宁愿暗伤,也不释放出来。

姜夔最著名的或许就是这首《扬州慢》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今昔对比,上下结合,以及拟人的手法,让人一种凄凉之感,但是就算凄凉也没有爆发出来,含蓄的如同朦胧的月光。就差一阵寒风吹来,更加真实猛烈。

我们先看一下杜牧的《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姜夔是用典后两句,同样的扬州,同样的二十四桥。杜牧就大胆儿直接的喊出“这十年就像一场梦,连青楼都觉得自己薄幸名。”而姜夔站在桥上,多有感慨,刚刚“波心荡”要表达内心了,转瞬间又哑火了“冷月无声”,又用景衬情了,就差一点点就说出来了。

含蓄或者直接其实没什么高下之分,只是这种憋在心里感情不开的诗词有点闷。如苏轼有情就直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给人一种放的开的感觉。

或许姜夔就是一个慢性子的人,连忧伤都是优雅的。尽管内心有多哀怨,但脸上却能平静微笑。如微风过春水,表面浅淡,而内心却寒冷孤寂。

姜夔这一生与杜牧有些相似,都是才情高绝,但功名无望。现实的敲打之下,出于才子的自尊就放弃了做官欲望,做一回清士。出身书香门第的他早年丧夫,终身困顿,他骨子里有因为贫寒而深深的自卑。或许就像《武林外传》的吕秀才一样吧。

这些导致了姜夔放不开自己,他的内心如同蚕茧包裹着,流漏出来的只是苦楚的清笑。

就连“奉旨填词”的柳永,都厚着脸皮打着皇帝的旗号,流连于勾栏酒院,即使一生穷困潦倒,也算尽得风流,也能大声的喊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姜夔的词总是含羞待放,就是开不出花。他总是在刚要发出呐喊的时候,又回到景物以此渲染自己的情感。比如《翠楼吟》中“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酒都仗上了,发点酒疯又何妨?满腔愁绪,就随酒泼出去,放荡一回。然而作者又上了阀门,唯有西山外瑟瑟秋晚。

姜夔的词历史上评价是很高的,清空冷绝。他有着天生俱来的天赋,为他塑造了一种气质,这种流在文字中,好像秋天的清风有些冷,又有些高。只是他实在太过于隐忍,连自己一个人写词都不愿意呐喊出来。最后说一下不是在此贬低姜夔,只是觉得他活的太不洒脱。

2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