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诗之余,自诞生以来就有诗庄词媚一说。词的格式,长短之句,紧搭慢连,好似说话有了节奏,便委婉起来。
虽然宋词格式是柔的,但是苏东坡和辛弃疾的文字是刚的,是充满豪情的刚柔并济。
自古以来就有东坡和稼轩谁更胜一筹的争论。两人都可豪情,也可蜜语。但两人的感觉又是迥然不同的。
苏东坡是豁达旷远的,有着儒家入世为官的责任感,也有着道家出世被贬的逍遥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飞仙遨游。
其实词是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性格,而脍炙人口的《赤壁赋》才是其终得解脱的真实写照。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东坡的旷达有着庄子的哲学,有着凭虚御风脱于尘世的逍遥,有着生死看淡羽化登仙的独立。
他对儒家的体悟也对了一份逍遥: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不像陶渊明归于田园,苏东坡是内心真正的逍遥。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他的心境都是自然如水。他对苍生还多了一份责任,为民又鞠躬尽瘁。
而辛弃疾更多的是血气方刚的豪迈,英雄主义的浪漫,甚至能从中读出一丝愤青的味道。
辛弃疾的一生难以说明是文人还是武将,他满腔忠心却难尽忠于国。一生的军旅坎坷,让他的词中多了愤怒,只得用慷慨悲歌散尽心中的郁结:这槽淡的朝廷。
他用词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写词就是写他自己。他的性格凌驾于一切文采之上,仅用豪情便震魄惊心。
眼看着山河破碎,眼看着奸佞当道,整个朝廷奴婢模样。文人有尺,武人有刀。以尺衡量满腔激愤;以刀浴血,壮举豪情。刀和尺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辛弃疾的悲情。尺子量出了现实,刀只能默默生锈。
两大豪放派的词人境遇不同,词的感觉也就各具特色。苏东坡虽然遭遇贬谪,但是他一生没有辛弃疾这般面对侵略的无奈。
如果说苏东坡的豪迈还带有一丝丝文气,那么辛弃疾的豪迈就是完完全全金戈铁马的英武之气。如果说苏东坡的豪迈充满了“豁达”,辛弃疾的豪迈就多是“愤恨”。
对于两人的高下,就要看自己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