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崩盘了吗?还会有谁继续退出?”——这个问题,在2024年几乎成了悬在合资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边是自主品牌零售占比持续过半,风头无两;另一边,合资品牌却陷入“沉默”,甚至被贴上“慢行者”的标签。难道真要应了那句“狼来了”?
可现实却给了提问者一记响亮的耳光。2025年初,这些被唱衰的合资品牌突然“脱掉长衫”,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号角。德系、日系、美系、韩系齐上阵,价格战、产品升级、营销创新多管齐下,仿佛一夜之间集体“支棱”起来。其中,北京现代的表现尤为亮眼——一季度销量突破5万台,3月销量环比增长超10%,部分车型如库斯途甚至稳居20万内MPV销冠。这不禁让人好奇:这家老牌合资车企,到底靠什么杀出重围?
反击战打响:合资品牌不再“躺平”
过去几年,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的先发优势疯狂攻城略地,合资品牌却显得步履蹒跚。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合资车企终于不再“摆烂”。2025年,它们从价格、产品到营销全面发力:
价格战卷出新高度:“一口价”策略直接击穿价格底线,逼得新势力也跟进。
产品力大升级:高阶智驾、8295芯片、长续航+高性能,这些曾经被视为新势力专属的配置,如今合资车上也能看到。
营销玩出新花样:从车主体验营到场景化挑战赛,合资品牌终于学会“放下身段”,用消费者能感知的方式秀实力。
北京现代正是其中典型。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显著,旗下多款车型逆势增长——库斯途稳坐MPV销冠,全新伊兰特环比暴涨131%,第十一代索纳塔暴涨95%,就连全新途胜L也以231%的增幅领跑细分市场。这一成绩单,直接甩了那些唱衰者一脸。
“真·质”哲学:产品力才是硬道理
北京现代的销量增长,可不是靠运气。仔细分析会发现,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靠一套独特的“真·质”哲学。
1. 用户体验落地化
别家车企搞营销停留在口号上,北京现代却玩真的——
在-30°C极寒环境下搭建冰雪体验营,让消费者亲眼见证车辆性能;
推出“换新一口价”策略,直接让利消费者;
甚至举办胜达不熄火马拉松挑战赛,用实际行动证明可靠性。
这种“场景化体验”打法,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合资车可靠性”的核心诉求,让技术实力不再停留在参数表上。
2. 产品矩阵多点开花
不同于某些品牌押宝单一爆款,北京现代选择全矩阵出击:
家轿市场,全新伊兰特、第十一代索纳塔用设计和智能配置打动消费者;
SUV领域,全新途胜L凭借“大空间+低油耗”精准狙击家庭用户;
MPV赛道,库斯途则以“空间王”姿态稳居销冠。
这种“全面开花”的策略,不仅分散了风险,还扩大了用户覆盖面,形成良性循环。
3. 新能源布局稳健
面对新能源浪潮,北京现代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
纯电平台首款SUV OE,放弃“大屏”“冰箱”等噱头,转而聚焦续航真实性和机械素质;
底盘调校直接拉来WRC团队加持,操控性能媲美赛车;
制动系统更是在冰雪路面实现70km/h刹停仅49.7米,远超同级。
这套“用场景定义汽车”的打法,完美避开新势力堆料比拼的误区,靠硬核技术撕开市场缺口。
供应链赋能:稳中求胜的底气
除了产品和营销,北京现代的反攻背后还有一张王牌——稳定的供应链。
中韩欧三级研发网络,确保核心零部件供应稳定;
电池管理系统(BMS)采用中韩联合算法,兼顾技术积累与本土化需求;
严格品控标准,让新能源产品的可靠性有保障。
这套“组合拳”,让北京现代在新能源时代也能保持传统优势。
从“生存保卫战”到“价值引领战”
有人说,2025年是合资品牌的“最后一搏”。但北京现代却用行动证明——只要找对方向,危机也能变成转机。
过去,合资品牌靠品牌溢价躺赚;如今,它们必须靠产品和服务重新赢得消费者。而北京现代的“笨功夫”哲学——专注产品、深耕用户、稳扎稳打——恰恰是这场转型中最稀缺的品质。
当行业从“猎奇”转向“信赖”,当浮华褪去,只有坚守品质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北京现代的逆袭,不仅是自身的胜利,更是为合资车企趟出了一条突围之路。
(结尾)
合资品牌没有崩盘,它们只是换个方式继续战斗——而北京现代,已然扛起了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