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阳台,沐着阳光,翻看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回想着和这位爷爷辈的民国达人、著名漫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翻译家度过的这段时光……
说到丰子恺,最早是在弘一法师李叔同跟前认识的,知道他是李叔同的学生,开始注意到他的一些漫画,仅此而已……
去年到嘉兴旅游,路过桐乡,看见丰子恺故居的路标,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去游览,稍有遗憾……


这次在上海,偶然间看见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便拿起来翻了几页,就再也放不下手了……
“缘缘堂”是丰子恺家的堂号,他们家自高祖开始,就是桐乡的石门湾街上开染坊铺子,也是当地的一户富裕之家……
跟随着丰先生的笔迹,我也好像生活在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能够感受到民国时期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状况……

丰先生的家和当地人一样,除了有染坊铺子,也是养蚕世家,他祖母在世时,满屋子养的都是蚕:“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我就喜欢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就喊蒋五伯抱我起来。”“这真是一年一度难得的乐事!所以祖母虽然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丰子恺前边有四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他是家中的宝玉,小名叫“慈玉”,所以他拥有了全家的爱……
丰先生四岁时,他的父亲中了举人,当年祖母去世,父亲守孝,没想到守孝期间科举制度却废止了,父亲成了历史上的末代举人。“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尤其喜欢吃蟹,父亲说“吃蟹是件风雅的事,吃法要内行人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

祖母去世后,父亲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加之科举废除 ,“父亲就从此隐遁”……
九岁时他的父亲去世,留下母亲和他们姐弟六人,还有薄田数亩,染坊铺一间。家里店铺里一切事务,依然是母亲全部负责,母亲就这样更加经常“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十七岁离开母亲到杭州求学,每次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
从丰子恺的笔端,既能感受到父亲的文人雅士之风格,也能体会到母亲的干练慈祥“女强人”之形象。他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地……
读着读着,让我似乎理解了先生的漫画,以前只是喜爱,感觉就是挺好的,能感受到说不出的舒服,现在明白了,原来呀,先生那些漫画背后拥有着一股强大的精神源泉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