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汉刑部尚书励廷议资历深厚,政绩斐然,深得雍正帝赏识与重用。以雍正帝用人之风格,励廷议这般官员,晋升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乃情理之中的进阶之路。
励廷议,出身翰林,曾于南书房侍奉康熙皇帝,充任文学侍从之职,具备典型宰辅之才。雍正元年,其获任刑部尚书。在职期间,凭借对律例的精通娴熟以及干练的行事风格,深得圣上赏识与恩宠。然而,从雍正元年至雍正九年,历经八载,励廷议却始终留任刑部尚书之位,仕途未见升迁变动,此情形颇显蹊跷。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蒋廷锡虽资历逊于他人,但其晋升进程堪称迅猛。在短短数年间,蒋廷锡便荣升至大学士之位,晋升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这一现象着实引人深思。雍正用人素以才能为首要考量标准,缘何对励廷议却呈现出这般看似“薄情”之举?实则,此并非雍正之过。恰恰相反,雍正对励廷议的赏识程度与对蒋廷锡相比,并无二致,甚至曾数次颁布旨意对励廷议予以表彰。
若究其根源,励廷议实乃时运不济。自康熙朝以降,刑部尚书一职渐生一种态势:刑部尚书若履职能力卓越,且备受皇帝赏识,其升迁进程往往较为迟缓。
【刑部尚书为何难升官?】
在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六部体系里,刑部所肩负的事务堪称最为繁杂,其承担的责任亦最为重大。对此,雍正皇帝曾作出过一番形象且深刻的阐述:
刑名事务,关乎民众性命,其重要程度远超吏部与户部所司之务。吏部若用人失当,无非是使本应获任官职者提前数日报到履职。户部若出现差错,多涉及钱粮事务,一旦察觉,尚可纠正挽回。然而,刑部之误却截然不同,若有司法错判,已然逝去的生命无法重生,遭受残害的肢体难以复原。刑名之重,不言而喻。
吏部与户部所涉事务繁杂,然而其业务在专业深度上相对有限。就履职而言,倘若官员秉持勤勉专注之态,于较短时日便可熟稔相关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刑部,刑部堂官一职,因其职责聚焦司法领域,对任职者司法实践经验要求颇高。若无此类经验作为支撑,实难有效履行该岗位之职责。
清朝初期,刑部尚书及侍郎的选任机制,与其余五部别无二致,侧重于官员资历,却忽视专业素养。彼时,诸多出身翰林的官员任职刑部后,面对司法审判事务,全然懵懂。他们既无法在司法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亦难以履行有效监督职能,反而受制于刑部各司官员,致使刑部司法运作难以达成预期效能。
一般而言,于刑部就任者多为非专业人士,其任职刑部仅作阶段性过渡。时隔不久,便会转调至户部或吏部,随后有望进入内阁获任宰辅之职。此等频繁变动的人事任用机制,致使刑部长期处于“部务不振”之态。对此,康熙皇帝始终对刑部的政务处理状况深感不满。
鉴于此现实矛盾,自康熙中期始,刑部堂官之任期便有意识地予以延长。彼时,刑部尚书任期逾十载者颇为常见。须知,官员之仕宦生涯存有时限规限。若于刑部尚书一职上耽搁过久,实意味着其仕途发展或近停滞。
在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体系中,刑部所处地位相对不显,位列第五。依循既定规制,刑部尚书若欲晋升至协办大学士或大学士之职,通常需经历调任这一环节。具体而言,需调任至户部或吏部任职,积累新的履历与资历,此后方具备进一步擢升的可能性。
以励廷议而言,其出身翰林,素有刚正练达之声誉,然终未能跻身内阁,获拜相位,此乃士大夫阶层心驰神往之至高殊荣,励廷议却与之无缘。
然而,励廷议的仕途境遇颇为坎坷。依循正常的晋升程序,在调任至户部或吏部续任尚书之情况下,他本应存在职级提升的可能性。但雍正皇帝似有刻意对其设置阻碍之意。
自擢升蒋廷锡进入内阁之后,雍正帝旋即令其仍兼领户部尚书之职。与此同时,将南河总督嵇曾筠从地方调至京城,委以吏部尚书之重任。如此举措,致使励廷议原本可能借由转任吏、户两部尚书进而入阁的途径,彻底被阻断。
雍正九年,蒋廷锡因病致仕,此时,励廷议觅得晋升之机。然事与愿违,励廷议甫一调任吏部尚书,旋即染病辞世。
从励廷议的事例观之,尽管其中存在若干偶然因素,但自康熙朝以降,刑部尚书一职长期任职的格局已然确立。与此同时,刑部尚书晋升艰难这一状况,亦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刑部司官前途无量】
刑部尚书一职,晋升之路颇为艰难。然而,与之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刑部各司诸如员外郎、郎中以及主事等官职,其升迁速率却远超其他各部同等级别官职。
自雍正朝以降,朝廷于刑部官员的选任与黜陟事宜愈发审慎,其中,针对“秋审处”官员的选拔尤为严苛,力求优中选优。与此同时,翰林群体入选刑部任职的比重显著下降。即便偶有翰林被派往刑部,亦必定是深谙律历之干练贤才。
秋审处肩负着极为重大的责任,其裁决直接关乎生死。于刑部司官而言,每年的秋审不啻为一场严峻的人生历练。自乾隆中期起,刑部便为能力卓越的司官,开辟出一条仕途畅达之径。
就京察一等的情形而言,于各部院衙门之中,刑部的司官在数量上占据首位。这些司官后续的任职路径呈现多样化,有的外调至道、府任职,有的经选拔担任各省按察使,还有的擢升至刑部堂官之位。从晋升的流程以及时间维度分析,刑部司官的晋升条件相较于其余五部,具有显著优势。
通常而言,于刑部就职之官员,其出身大多并非显贵,其中以殿试二、三甲进士为主体,亦有少量翰林。鉴于其入仕起点相对较低,故而他们对自身仕途发展的预期亦较为有限。
对他们而言,于较短时日内擢升至郎中、员外郎之位,便已深感满足。若机缘巧合,获帝王赏识,历经外任升迁与内调转任,进而得以出任本部堂官,此诚为极其难得之幸事,宛如家族获致非凡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