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爱国散文:我在军营成长|附:满春重读后感

文海墨 2025-04-10 12:57:03

我在军营成长

(纪实散文)

作者:傅爱国

1968年3月8日,不滿十五周岁的我穿上了绿色軍装,57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

(一)梦想了成真

1968年冬季我作为“走资派”的儿子,被造反派从德州市撵回了老家乐陵县花园公社张店村,入花园联中就读。一天上午偶遇接兵中队宫指导员问我:“小嗄子想不想当兵?” 我响亮的回答: “想啊,太想当兵了。” 指导员又问我:“当了兵到了部队打算怎么干?” 直到现在我清晰的记的我说了三条,“一是向老兵学习,二是听首长的话,三是不怕苦不怕累。”指导员看着我红朴朴的稚气未脱的圆圆的脸蛋和坚毅的眼神顿时喜欢上了我。不仅免去了在公社大院的目测,还在去县城医院体检时跟着我走了五个科,体重八十二斤的我不符合标准,指导员又悄悄让军医給我长了八斤体重。 身高一米四九的我就这样走进了军营。

五七高炮排夜间实弹射击

(二)温暖大家庭

短暂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601团2连即刻去了天津军粮城山岭子农场种水稻执行军农生产任务。曾记得我们排夜间放水压碱,白天休息。当我脱去全身泥水的军衣醒来时,李发云文书已将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整整齐齐衣服放在我的床边!班长姜成芝让我睡在他的身旁,怕我害怕夜间在呼啸的寒风中我起床小解时他总是身随其后!连长宋永德嘱咐炊事班打菜给我吃双份,说我正在长身体!星期天我想家哭鼻子,老兵们给我买糖买糕点哄着我陪伴着我。夜间站岗时代班的班长从来不叫我,第一年只站了一次岗还是代班,班长一直陪着我,等等等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心存感激。

夜间训练部队行军前的支委会 左四为时任连长的傅爱国

(三)革命大熔炉

入伍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炼好千锤百炼的第一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吃着部队的大米饭慢慢长大。在人民军队的养育下,十七岁就入了党提了干,把我作为优青干部来培养,送我去雷达技师培训班去学习,送我去军区炮兵和师教导队去培训,送我去郑州高射炮兵学校和宣化炮兵学院去深造。组织为了培养我,在提拔上让我小步快走,历经七八个岗位历炼。我也力争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争先创优。

当连长时把炮瞄雷达的测岀的斜距离用同步机引到炮阵地,解决了测距手目测的误差。用平面镜按装在火炮瞄准具的航路模型上准确定航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抓好军事训练。在黄骅靶场,首开北京军区陆军高炮用五七自动高炮手瞄排射击打爆轰五拖靶的先河,荣立三等功。当营长时,北京军区通过层层筛选从各野战军和军区炮兵选岀五个高炮营进行“走打吃住藏”考核比武,取得第一名,受到好评,师长政委亲自到丰台车站迎接我们铁路输送归来。

随着百万大裁军和部队精减整编的推进,我也于一九八四年初转业,人民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也一直激励着我。

2025年3月8日

我读《我在军营成长》后感

文/满春重(山东德州)

《我在军营成长》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回忆的自述文章,作者傅爱国通过细腻的笔触,回顾了自己从少年时代踏入军营,到在军队中成长、历练的历程。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成长轨迹,也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军队作为“革命大熔炉”对个人的塑造与影响。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梦想成真”“温暖大家庭”和“革命大熔炉”三个角度,讲述了作者从怀揣梦想参军,到在军营中感受到战友间的温暖与关怀,再到通过刻苦训练和组织的培养,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过程。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军营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战友的关怀、领导的培养、训练的艰辛与成就等,充满了对军队的感激与怀念。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那个时代军人精神的颂扬。它让我们看到,军队不仅是一个锻炼体魄和意志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集体温暖的大家庭。文章结尾提到,即便转业后,军队的好传统和作风依然激励着作者,这也体现了军队对个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既是对个人成长的记录,也是对军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注:作者为德州市政协原主席)

0 阅读:1

文海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