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辽南军区,“俘虏”了一位特别奇怪的国民党军官。
之所以说他奇怪,因为这位国民党军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
在辽南军区的鸡冠山附近,这名国民党军官从草丛中奄奄一息地爬出来,他的身上非常多的污渍,而且非常狼狈,他也因此被解放军的巡逻队发现,但值得一提的是,当解放军的巡逻队发现他的时候,他却没有慌张,反而是欣喜不已。
巡逻队把他带到了相关部门进行询问,他为什么要到这里来,面对询问他一言不发,只有身份铭牌上的“赵炜”两个字,能让人知道他叫什么。
眼看着这个赵炜似乎有些特殊情况,于是很快被带到了辽南军区司令吴瑞林面前。
面对吴瑞林的质疑,他这下子才开口说话:
“吴司令员,我是地下党员,我的序号是902,上级是李克农”。
也是赵炜的这一番话,让吴瑞林打起了十分精神,最终才求证了这个身份。
那么赵炜是什么人物呢?
李克农又是怎么成为他的上级的呢?
赵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
赵炜
但是时代的背景,让他注定不能普通。
赵炜在1919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他生于河北文安县一个贫寒之家,家境困顿迫使他早早离乡谋生,他曾外出当学徒,历经生活的磨砺。
所以他是一个懂得人间疾苦的人。
1939年10月,为了改变命运,他考入黄埔军校桂林分校第十六期十二总队步科。
而这所分校坐落于桂林南郊李家村,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为适应全民族抗战需要,在湘、赣、粤、桂等地设立的九个分校之一,正式名称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蒋介石作为总校长,对各分校寄予厚望,几乎每所分校都曾亲临视察。
所以赵炜也算得上是“天子门生”。
1939年秋冬之际,蒋介石在主持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期间来到桂林,视察第六分校,并向第十五、十六期学员训话。
赵炜因身材高大、外形俊朗,被选为阅兵旗手,站在队列第一排,近距离目睹了蒋介石的风采,蒋介石训话后举行阅兵,他手持旗帜,步伐整齐,敬礼标准,赢得了不少注目。
在黄埔军校的岁月里,他系统学习了射击学、土木工程、测绘、战略战术和步兵操典等课程,逐渐锻造出职业军人的素质。
因为蒋介石对他印象深刻,而且对他很看好,所以赵炜在学校里面收到了许多教官的关注。
1940年秋,他顺利毕业,佩上武装带,接过蒋介石赠送的中正剑,剑上刻有“不成功,便成仁,校长蒋中正赠”的字样。
在当时,他感到无比光荣,甚至有些威风凛凛的意味。
毕业后,赵炜以少尉见习官的身份被分配至第五战区汤恩伯部第31集团军下属13军独立团机枪连,负责训练新兵,他与另一名同学被选为代表,前往湖北老河口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报到,随时准备加入战场。
李宗仁
而当时的李宗仁住在当地一户平民家中,房间简陋,仅铺一层芦席,摆着一张办公桌,他与赵炜等人亲切握手,勉励他们为国效力,并合影留念。
当时的赵炜对这位指挥过台儿庄大战的“桂系”领袖印象深刻,感受到其平易近人的风范,心中非常感慨,也下定决心要为国军奉献。
但是,这种初入军旅的荣耀感并未持久,现实的磨砺很快让他陷入迷茫的旋涡。
在第五战区的日子,赵炜的军旅生活远不如预期。
他所在的13军独立团实为补充团,任务是为前线输送兵力,装备却极为简陋,他们的机枪连按编制应有三个排,实际仅有一个排,而全连只有两挺马克沁重机枪。
赵炜担任排长,但连里却有两个排长,他是大排长,另有一名二排长,见习期满后,他正式升任中尉排长,却始终未获上战场的机会,半年后,他感到在补充团毫无意义,甚至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这种失望促使他寻求改变。
他与在三连担任排长的同学商议,决定脱离13军,前往陕西投奔曾任桂林分校学生总队长的师长,这位师长在陕西某部任职,颇具影响力。
赵炜本以为在这里就能获得新的机会,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们千里迢迢赶到后,却遭到严厉斥责:
“既然为党国服务,就不可挑三拣四。”
这次挫折让赵炜颇为丧气,他与同学无奈返回湖北老河口,回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后,他找到黄埔十五期同学朱建国寻求帮助。
朱建国当时在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谋,赵炜向他倾诉:
“我目前没有工作,西北军池峰城的30军正在招人,我想去当排长。”
朱建国劝他留下:
“你不要去,就在这等着,我给你找份好工作。”
于是,赵炜在朱建国的住处暂时安顿下来。
也是国民党部队混乱的秩序,让赵炜看到了国民党不堪的一面,而值得一提的是,朱建国在第五战区参谋处绥靖组工作,该组负责对付共产党,缴获了大量中共宣传册,包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赵炜闲居期间翻阅这些书籍,逐渐被其中的理念触动。
朱建国常与他畅谈时局,讨论人生的意义,当时赵炜并不知晓,朱建国已接受中共宣传,暗中倾向共产党,并于1945年8月正式入党。
朱建国的言传身教,让赵炜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独裁产生疑问,对共产主义理念萌生向往,这种转变并非骤然而成,而是失望与新知的交织,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为国民党奉献一切的信念是否还值得?
1946年,赵炜的命运迎来关键转折。
抗战结束后,他历经多次职务调整,曾任第五战区别动队上尉副大队长、二十八集团军少校作战参谋,最终调至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
国民党的东北保安司令部成立于1945年日军投降后,由杜聿明领导,隶属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负责接收东北并与解放军作战。
而在前往东北途中,赵炜在天津偶遇老朋友朱建国。
此时,朱建国在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担任作战参谋,也已是中共秘密战线骨干。
他直言不讳: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积极打内战。以你的身份和才干,为共产党做事才有出路。”
赵炜坦承,他通过阅读中共书籍,已感受到国民党不得人心,这次长谈点燃了他的决心,他决定为中共效力,朱建国随后安排他前往北平,与中共情报系统接头。
1946年3月,赵炜在北平石驸马大街89号一户人家中会见了一位化名“石坚”的中共秘密战线领导人。
而与石坚的第三次会面,改变了赵炜的命运,缔造了902。
石坚就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王石坚,他的中等身材,穿灰布棉袍,戴灰礼帽,外表毫不起眼,却负责李克农领导下的重要情报系统。
第一次会面在四合院南房客厅进行,石坚问赵炜未来打算,赵炜表示想去延安参军。
石坚劝道:
“你去延安顶多当营长,不如留在国民党内部搞情报。”
这次谈话仅半个小时,却让赵炜深受启发。
第二次会面在西单附近的西黔阳饭馆,赵炜提前订好包间,以吃饭为掩护。
石坚详细交代了情报工作的要求,强调单线联系和保密的重要性。
第三次会面在宣武门澡堂子,两人要了单间洗澡。
石坚展示身上被国民党特务烙下的伤痕,回忆在上海地下工作时被捕的经历,叮嘱他:
“革命者要有气节,绝不能出卖同志。”
赵炜深受触动,决心追随其脚步。
李克农
经石坚汇报,李克农批准赵炜为“902”号情报员。
他随即提供首批情报,包括东北七个正规军的番号、驻地及杜聿明的“北守南攻”战略,谁在这个情报发了出去,赵炜就完成了从黄埔少尉到红色特工的转型。
在东北保安司令部,赵炜担任机密室主管少校参谋,办公地点位于沈阳太原街西头一座五层建筑,他负责标示参谋长办公室的东北作战态势图,用蓝色和红色小旗标注国共双方团以上部队位置,还每月编订兵力驻地表,记录国民党军团以上主官姓名、代号、番号和驻地。
这些文件属绝密,仅发给长官部各处室及空军、兵站总监部。
1947年3月,地下党员袁泽与他接头,赵炜提供关键情报:
国民党第四次进攻辽东的作战计划。
该计划涉及60军、93军、52军及13军共12个师,约12万人,集结地在新宾三源浦,目标是占领临江、靖宇等地,他手绘示意图交给袁泽,确保情报准确传递。
一个月后,沈秉权夫妇在沈阳设立秘密电台,赵炜每月偷带兵力驻地表交给他们,电发延安。
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行动发生在1947年3月,赵炜当时因在沈阳南站被13军军长石觉责骂,面对如此反动派,赵炜决定反击。
他起草一道假命令:
“急电,石军长:你军车运至清原后火速急行军至新宾三源浦,迅速进入阵地,强攻兰山制高点,不得有误。”
命令经作战科长、参谋处长签字,参谋长赵家骧“画行”批准后发出。
就这样,13军89师和54师依令进入我军兰山“口袋阵”,89师全军覆没,54师大部被歼。
这一事件导致杜聿明“南攻北守”战略破产,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南满地区。
蒋介石震怒,杜聿明查出命令出自赵炜,却因多人签字仅“申斥”了事,只不过,赵炜的动作太大,身份暴露已经是迟早的事情。
1947年9月,赵炜的潜伏生涯面临危机,沈阳秘密电台暴露,他察觉危险,在飞机上放弃劫机计划,返回北平向蒋介石递交作战计划,随后孤身逃往解放区。
他游泳渡过浑河,在高粱丛中潜行,10月抵达南满解放区。
吴瑞林
赵炜到达了解放区的第一时间,就被我军的巡逻队发现,于是有了吴瑞林对他的问话,在了解到了902这个序列号之后,吴瑞林立即找到李克农确定身份,最终,辽南军区确认其“902”身份后,将他送至辽东军区。
当时的司令员萧劲光和政委陈云亲切接见,赞扬他的贡献。
萧劲光 陈云
建国后,赵炜在情报机关工作,晚年投身爱国主义教育,义务讲课遍及近30个省市。
赵炜的传奇经历,从黄埔军校的荣耀到“902”的隐秘使命,现在或许已经没什么人知道了,但在那个年代,他的奉献可以说是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