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多岁的杨尚昆老先生病情已经非常沉重,没力气再仔细阅读修改了,只能叫工作人员帮他念一遍。他硬撑着精神,一字一句地认真听着。
心里头乱糟糟的,感觉一下子就回到了1965年那会儿。
那天,彭德怀因为要去西南工作,特地来找杨尚昆告别,他跟杨尚昆说:“我心里头真是不好受啊......”
离别之际,杨尚昆反复跟彭德怀说,让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等回北京了他们就能再次碰面了。
这次长时间的聊天,没想到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远赴西南前的彭德怀】
1965年9月份,毛主席做了个决定,让彭德怀大将军重新出山,去西南地区挑起大梁,当三线建设的二把手。
杨尚昆跟彭德怀说了,毛主席有意让他重新出山工作,还提到毛主席想请他到家里做客,一起吃顿饭。
彭德怀听完,心里头是又欢喜又犯愁。
彭德怀心里其实更想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去,所以他在那事儿上挺纠结的。
所以,毛泽东特地找彭德怀聊了聊,劝他到西南地区去。
23号清早,彭德怀刚起床不久,就接到了来自毛主席办公室的电话,说主席想亲自跟他聊聊。
电话里,毛主席那地道的家乡话很快就响了起来,听起来特别熟悉,也很暖心:“赶紧过来吧,咱俩得好好聊聊。”
聊天一直聊了五个多小时,主席一番热心的鼓舞,让彭德怀心里头暖洋洋的,当下他啥也没说,全记在心里了。
回到吴家花园,彭德怀乐呵呵地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让他去西南,他已经点头应下了,过几天就去准备,然后去三线。
走之前,彭德怀跑到中南海万字廊,去了杨尚昆家,跟这位老朋友道别。
碰到一块儿战斗过多年的老伙计,彭德怀把心里话一股脑儿说了出来,他跟杨尚昆讲:“这回让我去西南,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不想去,我倒是想投身农业呢。”
离别在即,他们俩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坐在一起聊了好久,把认识这32年来的点点滴滴都过了一遍,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
他俩突然回想起往事里的一个小插曲。
长征那会儿,杨尚昆不小心在路上受了伤,他老婆李伯钊知道后赶紧来看他。彭德怀呢,就从自己那个小木头箱子里,翻腾出了一块藏了好久的冰糖,拿出来给李伯钊尝尝。
这是彭德怀攻打沙县时得到的一份战利品——一块冰糖。其他人分到后很快就吃掉了,但彭德怀却一直舍不得动,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箱底保存着。现在,他把这块珍贵的冰糖拿出来,给了李伯钊吃。
这块甜甜的冰糖,让李伯钊记了一辈子。
说到这里,那两个经历过无数次战斗、骨头硬得像铁的汉子,也忍不住眼里泛起了泪光。
【战火纷飞中的革命友谊】
1933年6月份,杨尚昆被安排去做了红一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到了年底,他又转到了主要战斗力的红军第三军团,当上了政治委员。
在那个地方,杨尚昆头一回碰见了比自己大9岁的彭德怀。
这一年,彭德怀35岁,战场上立下无数战功,在军队里声望极高。但在杨尚昆眼里,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军团长,穿着打扮跟普通士兵没啥两样。
那顶军帽和军装已经老旧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裤子上缝了好几个补丁,尽管这样,腿上的绑带却绑得整整齐齐,一点不含糊。
杨尚昆暗自赞叹:这人果然是在部队摸爬滚打出来的,浑身透着股子军人的气质。
彭德怀军团长一早就得知新政委要来的消息,所以早早就到了军团指挥部那儿等着了。
一看到杨尚昆,彭德怀乐呵呵地就走上前,用力抓着杨尚昆的手,用他那地道的湖南话,声音又响亮又亲切地说:“你终于来了,我可开心了,咱们一块儿加油干吧!”
那时候的杨尚昆,刚从苏联学成归来,实战经验不算太多,算是个书生气挺重的人。面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将领的热情相待,他心里头真是又惊又喜,赶紧客气地说:“我这人带兵打仗不在行,刚到苏区也没多久,往后还得靠你多指点指点。”
彭德怀真心实意地说:“我虽然岁数比你大些,可读的书没你多,参加革命也比你晚,以后咱们得多多照应,有啥事儿一起合计合计。”
他俩的家庭背景确实差异挺大,彭德怀呢,是从穷得叮当响的家庭走出来的,小时候就给人家放牛。反观杨尚昆,他们家那可比彭德怀家风光多了,可以说是,一个是贫苦出身,一个是名门之后。
两人的背景大不相同,彭德怀是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将领,经验丰富;而杨尚昆呢,他是个文化修养深厚的留学生,但在实践方面相对欠缺。
在还没碰头之前,那两个即将一起工作的伙伴心里都有点儿忐忑。
不过,彭德怀的直率和真诚,还有杨尚昆的谦逊和委婉,最终把这些烦恼都给化解了。
虽然他们俩的出身和背景各不相同,可都对革命抱有一颗火热的心,满腔热血。
杨尚昆当了领导后,老爱找彭德怀一块儿坐着聊天。彭德怀就会说起自己小时候那些不容易的事儿,还有参加革命这么多年的经历。杨尚昆呢,也会讲讲自己为啥走上革命这条路,还有在苏联学习时碰到的新鲜事儿......
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深入交流,他们俩真的做到了取长补短,心里没有隔阂,既不带有偏见也不自私,就这样,他们很快就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出生入死,共赴危难】
杨尚昆刚到苏区没多久,就撞上了大麻烦,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厉害。
他参与了第五次反“围剿”里的广昌大战,红军伤亡特别重,杨尚昆也差点在战场上丢了命。
杨尚昆刚从战场上撤下来,没想到一架敌军飞机猛然从天上直冲下来,对准他的所在地扔了个炸弹。
就差那么一点儿,杨尚昆就差点儿英勇献身了。
幸好,彭德怀就在他身旁,这家伙反应快得跟闪电一样,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将,战斗经验多到数不清。他连头都不用抬,光是听到战斗机往下冲的嗡嗡声,立马就一把拽过杨尚昆,猛地推进了掩体里,自己也跟着跳了进去。
炸弹在坑道入口轰然炸响,杨尚昆惊险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扭头看向那被炸得满天尘土的道口,心里头还砰砰直跳,后怕不已。
但活下来的人心里也不好过,看到红军伤亡那么惨重,彭德怀心痛得像被刀刺一样,气得要命。
他没有果断地指挥部队立刻离开前线,而是选择换个地方,先躲一躲,保存好现有的力量。
短短九个月时间里,杨尚昆和彭德怀就成了可以为对方豁出命的战友。平时在一起,他对彭德怀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根据部队的制度,杨尚昆去连队和大家伙儿一起吃饭时,能多享受一份小菜,虽说也就是多炒点鸡蛋而已。
不过杨尚昆注意到个事儿,跟其他参谋长一起下去吃饭的时候,桌上总能多添几道菜,但要是跟彭德怀一起去,那就没啥额外的菜了。
一打听才知道,彭德怀坚决不赞成搞特殊待遇,他自己也绝不搞特殊。要是有人胆敢私自给他加餐,彭德怀立马就会瞪大眼睛,张嘴就开训。
直到服务员把加多了的菜都端走,彭德怀这才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杨尚昆被彭德怀那种能和士兵们一起分享快乐、承担苦难的精神深深打动。
杨尚昆用餐时挺讲究,吃得比较慢条斯理。相比之下,红三军团行动起来那叫一个迅速,经常饭还没吃完就吹集合哨了。到了集合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杨尚昆手里还捧着碗,饭正吃到一半呢。
再瞅瞅彭德怀,人家早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
杨尚昆说:“你能否吃慢点儿,等我吃完咱们一块儿走呗。”
彭德怀哈哈一笑,说:“你干脆边走边啃得了!”
杨尚昆觉得,彭德怀打仗勇猛,能和士兵们一起经历风雨,共享甘苦,他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奋勇向前。
各方面都挺不错的,但就是脾气性格这块,实在是有点火爆。
彭德怀有他直性子的一面,他时常会发脾气,说的话都不太中听,一旦火了,什么粗鲁的词都往外冒。
但他主要是批评那些干部,对他们的标准定得特别高,可对普通士兵呢,就特别和气,很少对他们动怒。
他试着跟彭德怀讲道理,说干部其实和大家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要是骂得太过分,或者骂错了人,干部心里头也会觉得憋屈。
彭德怀笑着说:“我才不会像你那样,啥都往一块搅和呢。”
杨尚昆对此也是毫无办法。
杨尚昆和黄克诚闲聊时,经常会说到彭德怀那牛脾气。黄克诚听了后,咧嘴一笑,说彭德怀就是那性子,一见面就怼你两句,其实就跟打招呼似的。要是骂错了,他也会爽快认错。
【杨尚昆始终悉心关照彭德怀】
1934年10月16号,红三军团在江西的于都县聚到了一块儿,打算冲出去。
杨尚昆和彭德怀在县城的街道上肩并肩走着,当他们经过一家小酒馆时,彭德怀猛地拉住了杨尚昆。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块银元,冲着杨尚昆乐呵呵地说:“眼看明天咱们就要离开这块根据地了,不如进去喝上一杯,就当是留个念想。今儿个,我请客!”
对平时生活节俭、态度严谨的彭德怀来说,这简直就算得上是一次少有的“大手笔”了。
杨尚昆心里明白,那块银元是彭德怀平时节衣缩食攒起来的。他们俩没再多说什么,肩并肩就走进了小酒馆里。
彭和杨两个人离开了苏区,带着红三军团渡过了于都河,就此开始了漫长的万里长征之路。
长征结束后,红军的抗日先头部队就过河往东走,去了山西打仗。这次行动,彭德怀大将军当司令员,杨尚昆则负责先头部队的政治工作,当上了总政治部主任。
杨尚昆加入了彭德怀带领的山城堡战斗,他宣传能力很强,所以彭德怀派他去帮忙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做抗日动员,目的就是把他们拉过来,一块儿联手打鬼子。
1936年秋天,在甘肃省的一个小镇上,街头的情景跟两年前差不多,有两个人又在街上肩并肩地走在一起。
彭德怀掏出口袋里那块攒了好久的银元,朝杨尚昆咧嘴一笑,说道:“这次是为了庆祝咱们的大胜,我再来请大家吃一顿!”
瞅着那块因收藏多年,已经失去亮光的银元,杨尚昆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就跟着彭德怀一起走进了饭馆。
两个人边喝酒边大口吃肉,聊起了以前的革命道路,还琢磨着以后的情况,真是爽快极了。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的大幕拉开,国共两党又一次携手并肩,杨尚昆和彭德怀两位将领也再次投身战场。他们每天形影不离,一起上阵杀敌,誓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解放战争那会儿,彭德怀和杨尚昆,一个冲在前线打仗,一个在后方支援,虽然两地相隔老远,但俩人合作起来那叫一个顺畅,互相给力。
1947年6月份,杨尚昆临时当了一回送信的人,他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得赶紧给彭德怀将军送封信去。
他带了11个伙伴,骑马奔波了整整五天,最后抵达了陕北定边城里的司令部。在那儿,他和彭德怀好久不见后终于见了面,两个人心里头都兴奋得不行。
新中国成立后,他俩在中南海继续一起工作,一直干到1959年,彭德怀搬到北京西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不再担任主要职务。
党中央和毛主席让杨尚昆去跟彭德怀保持联系,还要负责照顾好他的日常起居。
所以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杨尚昆经常去看望那位隐居的老朋友,告诉他党中央和毛主席一直很惦记他,很关心他,同时他也会把彭德怀的想法反馈给党中央。
彭德怀这人根本闲不下来,杨尚昆每次去探望他,他不是正忙着在田里种瓜浇菜,就是到处溜达,跟其他社员拉家常。他还老爱招呼大家伙儿一起看电影,甚至把自家的井水引到墙外头,方便大家一起用水。
瞅着还是老样子的老朋友,杨尚昆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不少。
彭德怀笑着说:“只要老百姓过得舒心,我心里就美滋滋的。”
到了1965年那会儿,彭德怀接到任务要去西南,走之前特意去找了杨尚昆,跟他道个别,俩人好好聊了半天,算是最后一次深入的交谈了。
1978年,杨尚昆在阔别北京和彭德怀12年之后,终于回到了这里。但他遗憾的是,这次回来,却没能够再见到彭德怀的面。
四年前,彭德怀就已经离世了。当杨尚昆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
说起来,跟彭德怀做了31年8个月的战友,杨尚昆算是最懂彭德怀的人了。有些人对这位老将的看法太片面,就觉得他是个粗人,但在杨尚昆看来,这完全是对彭德怀的误会。
彭德怀出身贫寒农家,一路摸爬滚打,在革命的征途上不断摸索前进。为了革命事业,他愿意豁出性命,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领兵打仗的将领。这并非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他追求个人理想的一种方式。他怀揣着炽热而崇高的革命信念,还有一颗质朴无华的心。尽管已经功成名就,彭德怀依然自认为是“农民出身的孩子”。
杨尚昆觉得,彭德怀是个真正品德高尚且有政治觉悟的人,他具备的那些好品质,值得咱们后人去好好效仿。
为了让大伙儿能从一点看到全貌,杨尚昆自己动手,好多次写了纪念彭德怀的文章,给大家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彭德怀。他们之间的战友情,那可是经过战火洗礼,逆境打磨的,比金子还要硬。彭德怀和杨尚昆的友情,后来也被大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