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份,周总理率领咱们中国的代表团,搭乘飞机奔向了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为的是参加第二回亚非大会,外交一把手陈毅也跟着一块儿去了。
飞机飞到半路上,中国代表团冷不丁接到消息,说阿尔及利亚那边出大事了,国防部长布迈丁跳出来,指责总统本·贝拉搞独裁,直接把他给拽下了台,还关了起来。
眼瞅着原定的会议没几天就要开了,可会议要在阿尔及利亚办,那边却突然闹出这么一档子大事,让人心里直打鼓,会议还能不能按时开,谁心里也没底。周总理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拍板决定,先奔埃及去,到时候再看情况想别的辙。
到了埃及的开罗,周总理一边忙着和国内进行沟通,一边又安排外交部长陈毅去阿尔及利亚那边摸底了解情况。
陈毅到了阿尔及利亚后,不经意间说了句不太得体的话,一下子就让中国陷入了挺难堪的局面。
这事儿把平时总是和和气气的周总理给惹急了,他直接对着陈毅就是一顿严厉的指责,当面质问他:“你到底是哪来的胆子这么做?”
到底陈毅讲了啥,能让周总理一下子火冒三丈,还差点儿给咱中国的国际面子抹了黑呢?
【中国外交破局的唯一希望】
1955年春天4月份,有来自亚非两大洲的29个国家,大约三百来位外交人员,都跑到印度尼西亚聚到了一块儿,共同召开了首届亚非国家的大聚会。
这次大会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山城万隆举办的,因此大家也叫它“万隆大会”。
万隆会议顺利搞完后,全世界都炸了锅。那些第三世界的参会国家明白过来了,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使,就能顶住美苏的压力,不让自己被拽进冷战那个大漩涡里头。
所以,大家伙儿都挺盼着啥时候能再开一次亚非会议,特别是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像中国、印尼、埃及这些亚非地区的国家,都在使劲儿张罗,想让第二次亚非会议早点儿成行。
可是因为美国和苏联的捣乱,直到1964年,经过好多人的不停努力,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准备会议终于在印度尼西亚开起来了。
亚非首次大会举办那会儿,咱们国家的周总理亲自去参加了,代表的是咱们中国。这一去,可赢得了亚非好多国家的连连好评。不过说实话,那时候咱们跟苏联关系铁得很,所以这亚非大会对咱们来说,就像是好事成双,更添彩头的事儿。
到了60年代初那会儿,因为中苏关系闹僵了,跟印度在边境上打了一仗,再加上冷战的影响,新中国在外交上可真是寸步难行了。不光美苏这两个大佬联手排挤我们,就连那个“不结盟运动”的头头印度,也在国际上一个劲儿地说咱们坏话。
在那个时候,1965年召开的第二届亚非大会,简直就是咱们外交上打破重重封锁的救命稻草。所以,对这次大会,我们那是特别上心,重视程度高得很。
可谁承想,陈毅一到阿尔及利亚,就惹出了不小的麻烦。那么,那会儿咱们这位陈毅外长,他究竟讲了些什么呢?
【从元帅到外长】
陈毅大将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那会儿,可是战功无数,军事才能杠杠的。但要说让他当新中国的外交官,那可真是临时被抓壮丁,赶鸭子上架的事儿。
1949年2月份,“三大战役”全都打完了,解放战争赢不赢就只是早晚的事儿了。那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已经琢磨起新国家成立后该咋整的事儿了。
那时候,国家缺外交方面的高手,毛主席就琢磨着,从一起打天下的将帅里挑些人来,培训培训,让他们去搞外交。这样一来,那个出了名的既勇敢又细心的陈毅大将军,就被毛主席看上了,觉得他适合当新中国外交部的头儿。
不过,陈毅元帅起初心里头挺没底的。1955年,部队里头的勋章都发完了,毛主席就提了出来,想让陈毅去外交部门干活。
陈毅一听毛主席的安排,马上就去找了毛主席,直接跟他讲了自己心里那点顾虑。
陈毅说:“主席,您了解我,我这人说话做事都喜欢直截了当,性格又直,脾气也大,让我去做外交工作,我怕自己做不好啊。”
毛主席听了他的话,乐呵呵地道:“这话谁说的?直截了当挺不错的,正好能向帝国主义亮亮咱们大国的威风。”
毛主席都发话了,陈毅元帅也就不客气了,他换下军装,转而投身到新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去。
从1955年到1958年,周总理亲自带着陈毅元帅,一步步教他了解外交部门的各种事务。那段时间,周总理就像是个耐心的老师,而陈毅元帅就像是他的学生。周总理不仅教他如何处理外交事务,还带着他熟悉各种工作流程。陈毅元帅在周总理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外交部门的各项工作。周总理的这种手把手的教学,让陈毅元帅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陈毅元帅在外交领域的成长,离不开周总理的悉心教导。
过了三年,周总理一直特别忙,实在抽不出身来顾及其他。而且陈毅元帅外交工作也上手了,所以陈毅就正式当上了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部长。
他当外交部长那会儿,中国和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这些邻国都签署了友好和互不侵犯的协议。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打交道时,他也很有分寸地保卫了咱们国家的权益。就连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工作能顺利开展,陈毅也是功不可没啊!
陈毅外长心里头明白,这场外交会议对新中国那可是至关重要,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着急,盼着第二次亚非会议能顺顺利利办下来。
可没想到,阿尔及利亚那边突然政变了,原本板上钉钉的事儿,现在却节外生枝,整个局势慢慢变得不受控制了。
周总理让陈毅外长去阿尔及利亚探听情况,那时候陈毅心里挺紧张的。他怕万一那个会议没法按时开,自己忙活了一年多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新中国也会错过一个很好的外交突破时机。
1965年6月19号那天,陈毅到了阿尔及利亚。他一走进原本安排好的会议室,就看到各国外交官们乱糟糟的,场面十分混乱。本该负责主持会议的阿尔及利亚方面,却没见他们好好担起这个责任。
当中国外长走进会场,其他亚非国家的外交官们就像看到了领头羊,一下子都围了过来。他们急着想知道,这会议到底还开不开,接下来该咋弄?还有后面的事儿,都得怎么处理啊?
这时候,陈毅元帅性子一急,心里琢磨着这场会议对新中国的分量,猛地一拍桌子,嗓门提高了几分:“这会议,咱得开,还得开漂亮!”这话一出,在场的那些外国外交官心里头踏实了不少。他们琢磨着,中国乃是亚洲的头号大国,在国际上、外交上的分量可不轻,连中国的外交一把手都这么发话了,这事儿肯定靠谱!
可陈毅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时心直口快,差点给新中国招来一场外交大麻烦。要是周总理没妥善处理,第二次亚非会议可能就直接泡汤了,咱们中国的国际面子也得丢大发了。
为啥陈毅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搅动出这么大的风浪呢?
【流产的第二次亚非会议】
大家都知道,外交上的事儿可都大着呢。好几十个国家,好几百号外交官,琢磨了一年多,才把这场会议给定下来。这会议啊,咱得想方设法地给它办得漂漂亮亮的,可不能让它就这么黄了。
可那时候,阿尔及利亚出了大乱子,国防部长布迈丁把总统本·贝拉给关起来了。这么一来,阿尔及利亚真正管事的人就变成了国防部长布迈丁。
要是中国铁了心要再办一次亚非会议,那就得跟布迈丁掌控的那个政府扯上关系,这说白了,就相当于默认了布迈丁的夺权行为。
本·贝拉是阿尔及利亚的革命带头人,他在非洲各国中有着极高的名声。不过,布迈丁搞的那次政变,其他非洲国家并没有站在他那边。
所以,要是真像陈毅元帅讲的那样,豁出去也要再开一次亚非会议,那起码会带来两个大问题。
首先,这做法打破了中国之前一直坚持的不插手他国内部事务的外交原则。
另外,政变后的阿尔及利亚政府乱成一锅粥,根本没法举办国际大会!就算陈毅夸下了海口,那也只是说说而已,根本实现不了。这样一来,咱们中国的外交部长在第三世界国家外交官面前说了空话,对我国本来就脆弱的外交形象打击可太大了,简直就是要让那些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外交信任瞬间崩塌!所以,周总理知道这事儿后,特别生气。
话说出口就没法收回,陈毅虽然讲了不合适的话,但他毕竟表达的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周恩来总理心里头虽然恼火,但还是得赶紧想办法挽回局面!
周总理迅速跟国内取得联系,和毛主席商量后,决定主动提出把会议时间往后挪一挪。同时,他也赶紧和非洲那些跟我们关系铁的国家,比如坦桑尼亚的领导人,多沟通交流,强调中国绝不会插手阿尔及利亚的内部事务。
那时候,非洲各国的头头们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大度真是打心底里佩服。所以周总理一番解释后,非洲朋友们的顾虑就没了。虽说最后大家都带着点遗憾走了,但陈毅说的那话并没让他们对我国有啥不满!
回国后,陈毅心里明白自己闯了大祸,心里不踏实,就主动去找周总理认错。
周总理真是个亲切的人,但他看到陈毅走进来,愣是没搭理,还是一个劲儿地低头忙着手头的工作。陈毅瞧见周总理这样,心里头那个忐忑啊,愧疚感也油然而生。
他等了老半天,周总理还是一句话没说,他实在忍不住了,就主动跟周总理认了错。他说自己这回是真的知道错了,以后肯定会特别小心,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
周总理忙完手头的工作后,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厉声说:“你明白不,你那一句话给咱们国家的脸面抹了多少黑?我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碰到事儿得多商量,可你呢?简直就是不听指挥,没规矩。”
总理真正不满的,并非陈毅外长言辞上的失误,而是他作为将军时养成的那股子急躁性格,以及碰到紧急情况就自个儿拿主意的老习惯。
当个大将军,能果断行事那就是长处。战场上嘛,情况变得可快了,经常都没空跟上面请示。但要是当外交部长,那就不一样了,好多事情可以慢慢来,得把各方面的因素都琢磨透了,才能最后拍板。
经历了那件事情后,陈毅外长真的学到了不少。在以后的外交活儿里,虽然他性格还是直爽,但他尽量忍着点儿自己的急性子,就没再犯过那样的错了。
【结语】
1965年,阿尔及利亚那边闹了一场外交上的小风波,说起来,这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碰上的好多难关里,不起眼的一个小插曲。
陈毅外交部长犯下这个差错,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因素在里头,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中国实在是迫切需要这么一场会议。
可事实真的很无情,阿尔及利亚那边突然发生的政变,把咱们中国一年多来的外交心血都给白费了。说陈毅外长做错了,其实不如说他太心急了。他急着想给咱共和国冲破美苏的外交围堵,急着想让咱们的国际处境能稍微宽松点。
周总理对他的那些批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真的特别艰难。那时候,真的是一点小错都不能出,得时刻小心说话、谨慎行事,就跟走在薄冰上一样,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问题。
他们当年付出了种种艰辛努力,这才换来了如今中国外交上的种种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