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军事上的奇才!
1973年5月份8号那天,在湖南韶山市毛主席以前住过的屋子里,两个被特别放出来的前国民党大官,杜聿明和宋希濂,在看完后,心里头激动得直说这句话。
说起杜聿明,那可是黄埔一期出来的老将,曾经做过徐州“剿总”的副头头,军事上的本事连蒋介石都夸,一度成为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风光得很。
他究竟在毛主席住过的老房子里瞧见了啥,能让他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像杜聿明这样的国民党以前的那些大将,他们心底里是不是真的想改过自新呢?
【被特赦的杜聿明】
1959年8月24号,毛主席给刘少奇写了封信,说现在快到国庆十周年了,咱们是不是可以琢磨琢磨,放一批真心改过自新的战犯出狱呢?
12月4号那天,最高人民法院好好审查了一番后,决定放了33个战争罪犯,杜聿明就是头一个被放出来的。
为啥这位以前的国民党高层军官能成为首批被放的人呢?
为啥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经过“再教育”后,会自己写信去劝说国民党将领变节呢?
1949年1月10号那天,杜聿明指挥着蒋介石手下最厉害的五大部队里的一支,在淮海战场上打仗。这事儿就说明,他可真是个受器重的人物。
杜聿明军事能力相当出色,但最终还是打了败仗。他那几十万黄埔出身的精锐部队乱作一团,他自己也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给抓了起来。
一开始,杜聿明拖着病躯打仗,心里头早就没了指望。他明白,当了俘虏,日子肯定不好过。但等他真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才发现自己想岔了。
虽然这里圈着的都是所谓的“对手”,但共产党对待战俘可不含糊,就拿杜聿明来说吧,他虽然是个被关起来的人,但由于身体不好,反而受到了特别周到的照料。
因为他有多种慢性病,像肺结核、肾结核这些,管理员们平时吃的都是简单的粗粮窝头,不过对他可不一样,会特地准备些红烧鱼、鸡蛋、牛奶这些营养好的东西给他吃。
杜聿明逐渐明白过来,共产党可能真的是把每个老百姓都放在眼里。而且,他们这些被抓的将领,每天还得看书学习、参加劳动来改过自新。
在这平淡却满满当当的日子里,杜聿明的身体竟日渐硬朗起来,他还慢慢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平凡打工者的滋味。
就这样,杜聿明完全抛弃了过去对自己的身份看法,他不仅积极地去适应各种改变,还主动提出想要“建立新功劳”。
1949年3月份,他整理好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笔记,一股脑儿地寄给了老朋友,那位国民党军长马师恭,打算劝说他倒戈。
马师恭拆开信,一字一句认真读完,心里头真是感慨万千。他本是负责长江防线守卫的,但在渡江战役马上就要开始的时候,他却突然放下了指挥棒,一声不响地走了。
这次行动让共产党的庞大军队里头的第三野战军顺利冲破了对方的防线,这也算是杜聿明经过“转变”后取得的一个成果。
在成为战俘的日子里,杜聿明始终表现得很出色。就凭这些出色的表现,他成了最早一批被释放的战犯,并且还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
特赦后,杜聿明决定留在北京生活,他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曹秀清写了封信。没过多久,在女婿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顺利回到了北京,和丈夫重新在一起了。
这里有个小故事,让杜聿明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本质。他得到特赦的消息后,台湾那边就给曹秀清来信,催着她快点回台湾。
国民党那边甚至还派人警告她,说:“你要是去了大陆,肯定会吃大亏的!”
这一切说白了,就是想方设法要巴结上杜聿明夫妇的女婿杨振宁。
然而,这些都是徒劳无功的。曹秀清对杜聿明的生活状况了如指掌,她没有被这些表象所欺骗,而是果断决定回到大陆。
杜聿明娶了老婆后,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57岁的他,干劲儿十足,还在拼命工作。为了让大伙儿多了解点儿过去的事儿,他把自己以前的所见所闻都给记录下来了。
1964年,按照周总理的精心筹划,杜聿明他们一行人得以游历咱们祖国美丽的山水风光。他们亲自看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各地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好变化。
一路上,杜聿明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根本停不下来。他这会子又琢磨起自己以前的那些决定,心里头多少有点后悔,不过还好,最后他是想通了,没走错路。
到了韶山,站在毛主席故居前,杜聿明满心期待。可没想到,行程突然有了变动,参观匆匆结束。这事儿,他一直记在心里,难以忘怀。
【主动提出二次参观】
1973年,杜聿明因为上次去韶山太匆忙,心里总觉得缺点啥。于是,他自己提出来,特别想去毛主席以前住过的地方,再好好看看,学习学习。
这个请求很快就得到了点头,到了5月8日那天,杜聿明拉着他的老友宋希濂,一块儿奔向了韶山毛主席的老宅子。这俩人都已经过了五十岁,但到了地方,兴奋得跟年轻人没啥两样。
两个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缓缓地在房间里逛着。走到展示抗日战争照片的地方时,他们的脸上都浮现出了骄傲的微笑。
望着头顶上的那片景象,他们就像穿越回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那时候,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敌,而他们,也都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想当年,杜聿明可是国民党军里的一员大将,他率领的是蒋介石麾下装备顶呱呱的军队,跟日本那些最厉害的部队硬碰硬。那战斗,简直就是在鬼门关前晃悠,他能一次次活下来,真不容易。
杜聿明渐渐地缓过神,体会着如今解放后的安宁,他由衷地露出了笑容。这一切的美好,全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啊。
俩老爷子边走边聊着天,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了展示解放战争照片的屋子。宋希濂一瞅见这房间,脸色唰一下就变得不太自然了。
他挥了挥手打算扭头就走,结果被杜聿明给拽住了,杜聿明问:“咋还怂了,不敢进门啊?”
宋希濂瞅着老朋友一脸气愤地说:“咱们这些打了败仗的人进去,不就是找不痛快嘛!”
杜聿明一听,立马乐呵起来,真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老朋友还会因为这些事情而浑然不觉呢。
他直接说道:“喂,你就不琢磨琢磨为啥会败?想当年,你也是个带兵的将领,就不想弄明白自己哪儿不行吗?”
瞧着宋希濂的脸色缓和了些,杜聿明摇了摇头,接着说道:“这方面你真得向陈毅看齐,人家以前都大大方方承认过失败,这才是真正大将的气度!”
杜聿明心里头明白,但没讲出来的是,他觉得那会儿的挫败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要是真拖久了,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这些年,他变了好多,不再是那个只懂得冲锋陷阵的将军了。他跟着身边的共产党指挥官,慢慢懂得了怎样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
听完这番话后,宋希濂心中的担忧和紧张情绪烟消云散,他干脆地拉起杜聿明的手,两人一起走进了展示解放战争照片的房间。
这一待就是一个多钟头,要不是工作人员惦记着他们的身子骨,两位老人还真舍不得走。踏出展室后,杜聿明和宋希濂好一阵子没吭声,俩人对望了一下,不由自主地赞叹道:“毛主席,那真是个军事奇才啊!”
这话一说出来,旁边的工作人员全都愣住了,心里嘀咕着要不要提个醒,但杜聿明却觉得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他还专门扭头对旁边的人说:“你们可得把这话记下来,留给后人瞧瞧!以后谁要是研究历史,提到毛主席,肯定得知道这句话!”
之后这话就传开了,确实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杜聿明在那次展示里究竟瞧见了啥,才会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那么佩服呢?
【“战神”毛泽东】
要是换个人讲这话,可能还会有人觉得他是门外汉,不懂行。但杜聿明和宋希濂这两位,那可都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出来的老将,他们亲眼见证了毛主席的非凡才智和宏伟战略,自然深信不疑。
首先得说说那个被很多人称赞的四渡赤水,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像是“我猜到了你会怎么猜我”,而毛主席自己也说过,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自豪的战略部署。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那会儿,蒋介石调集了好几十万的兵力,对红军是围追堵截,步步紧逼。这么一来,原本剩下的3万多红军战士,就被敌军给团团围住了。
面对敌人强大到我们几乎陷入绝境的差距,毛主席还是亲自上阵,策划了四渡赤水的行动。这一手,硬是把红军从挨打的位置拉到了出击的位置,战局也因此被彻底翻了个身。
原以为红军过了赤水第一次渡河后就会急着逃跑,蒋介石就让那些敌军使劲追。但没想到,红军又来了个第二次渡河,突然掉头,在遵义那边跟敌人干了一仗,靠着人少却打赢了,干掉了敌军两个师八个团。
这事儿传到川汇区后,蒋介石火冒三丈,立马拍电报开骂,说这是国军追击史上的大丢脸!
他火冒三丈地赶到重庆,说要自己直接带队指挥。
结果又一次显示,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确实不如毛主席。当蒋介石又一次派兵围剿红军时,毛主席灵活应对,带着红军三次穿越赤水河,还故意装出要过江的样子迷惑敌人。
蒋介石这回真的又“栽了”,他把大批兵力都调到了长江防线那边,还扬言要把我们一网打尽。但毛主席可机灵着呢,他瞅准敌人正忙着围圈子的时机,又带着队伍往东边冲,还来了个四渡赤水的大动作,结果蒋介石那算盘是彻底打错了。
在这个变化超快的战场上,毛主席一直带着军队稳稳地掌握着战斗的局面,他甚至能把敌军都玩得团团转,就像自己手里的棋子一样,这实在让人忍不住要大声叫好!
这只是毛主席战略布局的一个展现,而且,除了这事儿,毛主席的用人之道也同样让人连连称赞。
杜聿明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他心里明镜似的,自己之所以能受到重用,全靠他在黄埔军校的那段经历。
蒋介石眼里,黄埔出身的和非黄埔出身的就是两码事,他手下的军队,派系界限那是清清楚楚。他这人还特别爱猜疑,经常跳过层级去管下面的事,这么做,隐患自然是一大堆。
不过,跟蒋介石那种出身于“名校”的情况不一样,毛主席并没有上过军校。但他挑人用人特别有一套,眼光相当犀利。
在三大战役期间,还有粟裕那“三次提议”的事儿,都能看出这一点。当时粟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的决定有了出入,结果毛主席非但没坚持原方案,反而把之前的命令给撤了,采纳了粟裕的想法。
整个军队的指挥工作交由粟裕来担当。
那些如今看来简直令人难以想象的果断决策,每一个都凸显了毛主席对人才的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干。
结果证明,主席的决策是对的,淮海战役真是个大胜利。只用了66天,就把杜聿明带着的国民党亲信部队全给打败了,杜聿明也因此变成了俘虏。
管理那些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领,难度可真不小,但毛主席却能手到擒来,把他们安排得恰到好处,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关系融洽,他真是个军事奇才!
杜聿明确实是洞察到了那些深层次的策略和思路,因此对毛主席的军事智慧深感敬佩。他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胜利,这才由衷地发出了那句极为赞叹的话语。
【晚年的杜聿明和家人】
参观完之后,杜聿明打心底里决定跟着共产党走。后来,他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就一直忙着推动国家统一的事儿。
他一直在写东西,到处去给人做演讲,劝台湾的朋友们和那些将领,让他们能回到祖国统一的路子上来。
杜聿明后半辈子都在拼尽全力做那件事,直到他病得很重,快不行的时候,心里还是满满的遗憾,就连写的遗嘱里都还在说:
希望台湾的朋友们、亲人和同胞们,能多想想我们民族的大事情,赶紧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给咱们的子孙后代谋福利!
1981年5月7号,杜聿明老爷子走了。他这一辈子,前半截走了点儿弯路,但后半截一直都在为老百姓的革命事业忙活。他给大伙儿留下的,全是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他离世后,家里人接过了他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在追求国家统一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这里面,还有个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婿,就是杨振宁,他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2022年3月份3号那天,杨振宁老先生拿到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荣誉。虽然那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婆杜致礼已经走了,但他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这位曾经的完美伴侣,还有和他关系特别好的老岳父杜聿明。
以前,就是靠着这份对家人的感情,杨振宁跟祖国的关系越来越深。后来那些年,除了做研究,他还成了一个挺活跃的社会活动参与者。
杨振宁利用自己独特的地位,一直在努力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同时不断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或许就是给杜聿明最好的回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