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刘备寻思逃离许县的时候,机会来了。这时,“伪皇帝”袁术正走投无路,想跟袁绍联系,到冀州逃难,双方经过信使沟通,初步达成了共识,袁绍同意收留这个弟弟,交换条件是袁术把“帝位”让出来。袁术准备由扬州北上冀州,曹操接到了情报,准备在半路上实施拦截,刘备知道后主动向曹操请缨,去徐州执行截击袁术的任务,按理说曹操是不会答应的,但曹操最后居然答应了,还给刘备摆酒送行。
这是历史上的一场著名饭局,虽然参加饭局的只有曹操、刘备二人,但它依然十分有名,席间发生了“青梅煮酒论英桃”的故事。吃完饭,刘备顺利出行,率关羽、张飞一行赶紧离开了许县这个是非之地。曹操手下主要谋士程显、董昭等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赶紧跑来劝曹操收回命令,或者干脆把刘备杀了,他们的理由是:“刘备有大志,又有关羽、张飞为羽翼,他心里到底怎么想得很难说。“但曹操没有同意,理由是:“可是我已经答应刘备了。”
曹操的理由看起来并不是理由,因为答应了可以反悔,曹操的态度只能说明,他认为派刘备去执行任务是合适的,风险也是可控的。曹操之所以会这样想,大概基于了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刘备对徐州、豫州一带的情况最熟悉,对袁术也熟悉,是执行这项任务最合适的人选;二是当时曹操的人手比较紧缺,此时已到建安四年(199)夏天,袁绍那边已开始行动,准备与曹操展开决战,袁绍还派人去联络刘表和张绣,想给曹操来个两面夹击,孙策所部主力也有北上的意图,在曹操眼里到处都是敌人,他都得分兵去应对,在派不出太多人马的情况下,让刘备去执行拦截袁术的任务,可以利用刘备的名气弥补人马数量的不足,也一个恰当的安排;三是刘备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曹操派了朱灵、路招等将领率部一同前往,可以起到监视作用,刘备如果有异心,这边也有应变之策;四是刘备跟袁术是一对老冤家,二人多次交手,矛盾很深,刘备不可能跟袁术合作,只会痛击袁术。
曹操考虑得没错,但至少还有两件事可能没料到:一是刘备虽然在许县待的时间不长,但并不是只种菜、喝酒,还参加了一场仍在酝酿中的政变活动,这件事一旦大白于天下,刘备就不得不反;二是刘备虽然跟袁术关系不怎么样,但跟袁绍的关系却不错,二人素无恩怨,之前已经有过一些来往,只要找到共同利益和合适的机会,刘备随时有站到袁绍一边的可能。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备到了徐州,袁术北上的路就断了,袁术被迫再次南下,不久后病困而死。任务完成了,但刘备没有回许县,而是在徐州与曹操公开决裂,这让曹操既怒且悔、曹操感到自己失算了,他不得不再次亲征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