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年轻的姜维,诸葛亮为何如此器重?

淼淼侃历史 2021-04-28 16:31:18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给人的感觉就是极度被动,丢失了街亭,迫不得已的空城计,还有挥泪斩马谡之事,不仅如此,诸葛亮回到汉中后还上表后主,主动承担责任,认为之所以发生了马谡在街亭违抗军令的错误,全因自己考虑不周,用人不慎所导致的,诸葛亮为此“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连诸葛亮都自认这次北伐是对曹魏的一次完败,但当时蜀汉朝廷一些大臣们却不这么认为,诸葛亮回到汉中时,有些人不认为首次出兵北伐打了败仗,他们认为此次出征,天水,冀城打得颇为顺利,而陇西等郡直接投降甚至俘获了虎将姜维,分明是一场胜仗,所以“人皆贺亮”。

其实并不奇怪,当时打仗基本上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抢地盘,另一个是抢人口。战乱以来,人口锐减,人实在是宝贵的资源,不仅打仗需要人,在后方发展生产也需要人,在大家看来,一次俘获了数千人回汉中是个不小的胜利。这里还提到了姜维,无疑也是第一次北伐的胜利成果之一。姜维,原来是曹魏在天水的一名官吏,姜维在诸葛亮攻打天水之时,被诸葛亮用计降服。年仅二十七的姜维当时也是意气风发,当年刘备也是在诸葛亮二十七的时候与其相会。在多方面了解姜维之后,诸葛亮被姜维的才华所惊叹,认为他是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从此细心培养姜维,成为了诸葛亮的继任者。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在给张裔、蒋琬心中介绍了姜维,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当时蜀汉政权下面的一流人才有李邵,马良,马谡等等,但是诸葛亮眼里完全看不上,只有姜维能入的了他的法眼。在诸葛亮的麾下,姜维也是平步青云,诸葛亮的力挺,姜维官至奉义将军,封当阳亭候,赐侯爵。在蜀国,奉义将军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将领,而在曹魏期间,姜维只不过是一名从事,过来蜀国后,很快地被诸葛亮提升为省级干部。诸葛亮的用人法度,在姜维身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破例,可见诸葛亮多么重视姜维。即使姜维在被调回成都总部,对于他所要做的事情,诸葛亮也是做了一个详细的安排和部署,他再次给张裔、蒋琬写信:“让其接手虎步监的几千步兵,姜维的军事领导能力和才干相当丰富,精通兵法更有胆有识,是汉室可以信赖和依托之人,等他全面熟悉军事本领以后,就带他去见皇上。”

这一连串熟练的安排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有人认为诸葛亮早就在物色和培养军事上的接班人,马谡的横空出世到急速的陨落,诸葛亮也始料不及,这次北伐中等于是马谡因为街亭丢了命,诸葛亮又转向姜维,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提供资源。姜维也没有负诸葛亮所望,成为后诸葛亮的蜀汉三军统帅,也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也不是说诸葛亮一见姜维,就想到让他做继承人,这个到显得诸葛亮不严谨。主要是姜维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值得诸葛亮刮目相看,军事理论与实践集于一身,头脑冷静,对汉室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姜维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诸葛亮差不多,这个相当符合诸葛亮的选人标准了。北伐曹魏是个拉锯战,而陇右是北伐必争之地,而姜维是陇右出身,熟悉地形,对未来的战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此外,在蜀汉的朝廷里面也是分成好多派系的,刘备诸葛亮从荆州带入的一个派别,有的是益州本地出身的人,刘璋旧部是一个派别也就是益州带过来的,对新进来的姜维,与几个派别毫无相关,也就是一个熟人都没有。这个是他的劣势,另一个也是优势,也许是诸葛亮用姜维来相互制衡,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把姜维培养成接班人,并不是一时决定,以诸葛亮那做事风格,也必定是对姜维有过漫长的考验,而姜维也表现的让诸葛亮信服,在诸葛亮悉心引导以及破格提拔之下,最终姜维也是没有让诸葛亮失望!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