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帝国版图形成:英国是如何将印度从地理概念变为国家形态的?

由版图说历史 2024-05-08 05:42:22

左图右史,图片为主

上千年来,印度地区出现了很多帝国,它们都试图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哪怕强大如莫卧儿帝国,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然而,英国人来了之后却做到了。那么,英国是如何通过一家商贸公司最后演变为一个帝国的呢?

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落,印度又陷入大分裂局面,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都想分一杯羹。175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只在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苏拉特等地有几个贸易中心,实际上只是一些商行而已。

英国人所在的加尔各答属于富庶的孟加拉省,该省的纳瓦布(总督)一方面通过排挤地方贵族加强权力,另一方面又对英国人抱有敌意。1756年,孟加拉纳瓦布西拉杰·乌德·道拉攻占威廉堡即加尔各答,把英国人赶了出去,并制造了“黑洞事件”——几十个英国人被关进黑洞,最后大多窒息而死。

英国人对富庶的孟加拉垂涎已久,正愁没有借口,没想到愚蠢的西拉杰·乌德·道拉给送来了一个天赐良机。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联合西拉杰的反对派们讨伐他。

1757年,英国人罗伯特·克莱武男爵率军从马德拉斯出发去征讨西拉杰,收复加尔各答。同年,他又在普拉塞之战中打败西拉杰,西拉杰不久去世。此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期间,克莱武顺道把法国的据点金德纳格尔给占了。

西拉杰一死,孟加拉纳瓦布便成了英国人的傀儡,英国人依仗他们的军事实力可以随意废立纳瓦布,孟加拉事实上已落入英国东印度公司手中。

可是,孟加拉纳瓦布们并不都甘心当傀儡。其中一个叫米尔·卡希姆的被废纳瓦布联合奥德王国以及小莫卧儿帝国皇帝沙·阿拉姆组成反英同盟。没想到“三个臭皮匠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他们根本不是英国人的对手,米尔·卡希姆也于1764年在伯格萨尔战役中被英国人抓获。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克莱武男爵完全掌握了孟加拉的大权,并开始在此征税。

至于奥德王国,除了损失东部的土地外,也不得不依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力量维持统治,镇压起义。英国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借机从中攫取了大量财富。

同时,在英法七年战争后,法国遭遇失败,势力被英国挤出了印度,只保留了金德纳格尔、本地治里、加里加尔、马埃、亚南等五个专事贸易活动的据点。至于其它欧洲列强更不是英国的对手,它们在印度的殖民地最后大多都卖给或割让给了英国,只有葡萄牙保留了几个据点。从此,英国掌握了在印度殖民扩张的主导权,拉开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蚕食印度的序幕。

当时印度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北部的穆斯林国家——马拉塔帝国,它实际上是一个拥有辛迪亚、霍尔卡、盖克瓦尔、邦斯勒等4个邦国的联邦国家。不过,这个帝国在1761年北上时遭到阿富汗重创,开始陷入了内部无休止的纷争。1766年,英国从法国与马拉塔帝国手上夺取了北切卡尔斯地区。

马拉塔帝国的内部争斗给了孟买的英国人以可乘之机,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他们内部的争斗开始谋取利益。1772年,英国通过支持盖克瓦尔获得了孟买附近的萨尔塞特岛主权。1778~1782年,第一次马拉特战争中,英国又帮助其反败为胜,并获得了西部沿海孟买到苏拉特周边的一大片土地。

正当马拉塔联邦陷入内乱,英国人趁机渔利之时,南部的迈索尔王国悄然崛起,这引起了英国人的极度不安。迈索尔王国是南印度的“一哥”,主要居民是印度教徒,但统治者却是穆斯林。迈索尔王国四面扩张吞并了不少小国,还北上夺取了马拉塔联邦的大片土地。

不仅如此,1779年,迈索尔王国苏丹阿里还围攻英国人的据点马德拉斯,但被英国人顽强的击退。1782年,迈索尔继任苏丹蒂普继续与英国人作战。直到1784年,蒂普才与英国签订和约,第一次迈索尔战争结束。

迈索尔王国的存在对英国来说始终是个威胁,为此英国开始着力对付它。迈索尔苏丹蒂普企图统一南印度,向南部印度教小国特拉凡哥尔发动进攻。

1792年,在马拉塔人的支持下,英国出兵干预,发动了第二次迈索尔战争。迈索尔战败,不得不向英国割让东部和西部沿海大片土地。而且,英国还同科钦、特拉凡哥尔签订附属联盟条约,使他们免受迈索尔的侵吞,但也更加依赖东印度公司。

迈索尔王国从此一蹶不振,但英国仍然不满意。1798年,英国新任驻印总督韦尔斯利想在南印度建立永久统治。于是,1799年,英国发动了第三次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苏丹蒂普宁死不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仍然无济于事。战后,英国吞并了迈索尔王国东部和沿海地区,把腹地归还给原先被占的信奉印度教的国家,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治下的自治邦,仍然叫做迈索尔。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尼扎姆邦对外政策的控制权。

通过三次迈索尔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基本确立了在南印度的统治,又把目光投向了北印度。

18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从奥德王国割取了两块土地。1803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马拉塔战争,打垮了辛迪亚和邦斯勒两个邦国,迫使邦斯勒把奥里萨大片沿海地区割让给英国,辛迪亚把阿格拉割让给英国。同时,德里的小莫卧儿帝国皇帝沙·阿拉姆也被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805年,霍尔卡也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臣服,拉其普特人则与英国签订附属联盟条约。

1816年,英尼之战后,英国迫使尼泊尔签订《色沟里和约》,把西部地区割让给英国,被英国并入英属印度。就像对待迈索尔王国一样,马拉塔联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英国人决定给它送终。1817~181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动了第三次马拉塔战争,马拉塔联邦彻底消亡,只有那些与英国签订附属联盟的马拉塔王公的领地得以以自治邦形式存在。同时,英国的势力也开始向孟加拉以东的阿萨姆流域扩张。

1820年,除了印度河流域和阿萨姆流域,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包括总督与省督直辖的各省以及各印度自治邦国。对于印度西北部新兴的锡克帝国,英国暂时没有打算兼并,因为它是英属印度抵挡阿富汗与俄国扩张的天然屏障。不仅没有兼并,英国人还支持锡克帝国的扩张,为他们提供武器和资金。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扩张引起了缅甸的不安,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因为此时的缅甸在向阿萨姆流域扩张,干涉阿萨姆内政,侵掠曼尼普尔。而英国人向阿萨姆流域的扩张,自然与缅甸发生了冲突。1824年,为了保证东印度公司东部边境的安全,英国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果,1826年,缅甸战败,不得不签订《杨达坡条约》,除了放弃阿萨姆和曼尼普尔外,还割让了本土的丹那沙林和若开地区。

1835年,吞并贾因提亚。英国在阿萨姆流域的扩张成果已经突破了印度历史上任何帝国的极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英国人第一次开始将阿萨姆流域与恒河流域连成一个国家。

为了确保西北部边境的安全,英国人把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因为1837年阿富汗接见了俄国使团,向俄国靠拢。英国人对此感到不安,于是1839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英阿战争,派2万多人的大军经信德进兵阿富汗。结果,1841年,英国人损失惨重,16,000余人被打死,这是19世纪以来英国人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侵阿战争失败后,英国决定坚持稳扎稳打的策略。1843年,英国吞并了信德地区,与锡克帝国一起瓜分了塔尔普尔王朝的领土。同时,英国人开始着手与俾路支人首领谈判。

吞并信德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插手锡克人内部的纷争。1845~1846年,第一次英锡战争后,锡克帝国向英国割让了近一半土地,旁遮普精华部分尽失。1849年,第二次英锡战争后,锡克帝国彻底灭亡。英国将锡克帝国故地分为一个克什米尔邦和旁遮普等几个省,其中原属于清朝西藏地方属国、后被锡克帝国吞并的拉达克地区被强行并入英属印度。

1851年,英国与缅甸统治者在谈判过程中发生摩擦,缅甸对于英国的通牒置之不理。于是,1852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缅甸依然战败,下缅甸地区被占领并并入英属印度。1851~1852年,英国还吞并了阿萨姆地区的特里普拉王国和那加人部落。

同时,英国驻印总督大贺胥提出了“丧失权力说”,将那些没有直系继承人的印度土邦收归公司所有。1856年,英国吞并奥德土邦,作为联合省的一部分。

18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实现了对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征服和统治,英国直接统治75%的人口和最富庶的地区,剩下的由分布在全印度的大小500多个臣属于英国的土邦王公管理。从印度河流域到阿萨姆河流域乃至缅甸,到处都可以看到日不落帝国的旗帜,一个印度帝国的雏形已经形成,这是南亚次大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从未达到的高度。

1857年,由于英国当局对奥德的兼并以及不尊重印度教禁忌,引发了以米拉特印度土兵起义为序幕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起义者以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领袖,斗争如火如荼。英国当局十分慌恐,紧急从国内和波斯调集军队,甚至把去往清朝的远征军都调了回来,最后在锡克人的帮助下,终于于1858年把起义镇压了下去。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葬送了本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流放,莫卧儿帝国正式灭亡。但同时这次大起义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送了终,1858年英国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案》,设立印度国务部,由英国政府全权接收在印度的统治,并派驻一名印度事务大臣。同时,英国放弃了“丧失权力说”,认为只有保留一些印度的封建土邦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

1876年,英属印度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兼任印度女皇,驻印总督授副王称号,督府驻地加尔各答。这是“印度”这一地理名词,在历史上首次以国家形态出现。

同时,印度帝国军队实行改编,分为两支,一支由英国驻印皇家军队组成约75,000人,纯英国人;一支由当地印度军队组成,士兵不再从恒河平原招募,而是从锡克人、廓尔喀人、巴丹人和拉其普特人中招募。

印度帝国形成之后,英国当局继续扩张,主要在东北部边境和西北部边境进行。

在西北方向,1870年英国与波斯瓜分俾路支,其中东部由英国控制。1879年,英国发动第二次英阿战争,将阿富汗变为英国“保护国”,并对阿富汗边境部落进行蚕食。1890年,阿富汗与英国划定印度边境线“杜兰德线”,将阿富汗边境的一些部落强制划入英属印度帝国,归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1891年,入侵坎巨提,与之结成附属联盟。

三次英缅战争中,英国吞并的缅甸领土

在东北方向,英国与尼泊尔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逐步控制其外交。1861年,在占领大吉岭之后,英国又不顾西藏地方反对,将锡金变为其保护国。但要注意的是,锡金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印度帝国。1865年,英国打败不丹,之后建立友好关系,也逐步控制了其外交。1885年,通过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占领了上缅甸,缅甸贡榜王朝灭亡,并将掸邦“解放”出来,允许其进行自治。之后,缅甸作为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省而存在,直到1939年才从印度分离出去。

由此,经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的一系列扩张,除了葡萄牙和法国占有几个贸易城市外,南亚次大陆第一次被整合成一个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属印度帝国的版图达到顶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克什米尔甚至包括缅甸。印度帝国是英国治下的由一系列英国直辖省和印度土邦王侯诸国组成的政治实体,这个帝国的存在正是二战后印度地区扩张主义野心的来源。

不过,由于英国强行将没有共同文化基础的地方整合成一个国家,加上在一战后实行的一系列分治措施,导致各种民族的、宗教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战后的印度虽然是南亚次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但显然没有实力继承英属印度帝国的全部遗产,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作者已与今日头条签约骑士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