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与大理版图兴衰:风起洱海畔,暮落滇池边

由版图说历史 2023-11-16 05:41:15

先秦时期,在今云南洱海地区有一个族群叫昆明,属于百濮的一支。也就是说,昆明最早是族群名,后来才成为地名。

自汉武帝起,昆明人所在的洱海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可是三国以后,中原地区混战不断,洱海地区越发出现割据倾向。北周时期,西南地区完全失控。到了唐朝时期,洱海附近已是小国林立。其中,有六个小国实力最强,被称为六诏,诏即“王”之意。

六诏由乌蛮、白蛮所建,正是由于乌蛮、白蛮的兴起,昆明人被挤出洱海,迁移到滇池甚至更远地区。元朝灭大理后,在滇池设“昆明千户所”,昆明一词才成为地名。

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战争频繁。因为地近吐蕃,六诏中有五个都投靠了吐蕃,只有最南边巍山的蒙舍诏与唐朝亲近,这就是南诏。因此,为了避免与吐蕃多线作战,唐朝决定扶植南诏来牵制吐蕃。713年,唐玄宗封第四代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南诏正式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于是,南诏崛起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历史的大幕。

南诏王画卷

在唐朝的支持下,737年,南诏王皮逻阁打败私通吐蕃的河蛮,攻占太和城,即今大理太和村。738年,唐朝又派出王承训、严正诲参与军机,皮逻阁趁势一鼓作气,先灭越析诏,次灭“三浪”诏,后灭蒙嶲诏,一举吞并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之后,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并赐名蒙归义。同时,皮逻阁迁都太和城。由此,南诏正式立国。

唐朝扶植南诏的本意是让南诏作为属国,共同对付吐蕃,以保证帝国西南边疆的安全。一开始,南诏也确实这么干的,唯唐朝马首是瞻,十分恭敬。可不久之后,出事了,这一出事南诏反倒成了唐朝的边患。

皮逻阁死后,其子阁罗凤继位。750年,南诏王阁罗凤带妻如去成都拜见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路过云南郡即姚州之时,遭到云南太守张虔陀索贿,索贿不成遭辱骂,妻女还被调戏了。而且,张虔陀还恶人先告状,上表说阁罗凤谋反。

这下阁罗凤不干了:大丈夫不能保有妻女,有何面目生居天地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阁罗凤杀了张虔陀,还派兵占了姚州。

杀掉张虔陀之后,阁罗凤其实也感觉冲动了。果然,唐玄宗非常震怒:堂堂边关太守被杀,大唐颜面何在?于是,751年,唐玄宗宠臣、西川节度杨国忠派鲜于仲通领兵6万,出嶲州、戎州,讨伐南诏。南诏军节节败退,阁罗凤终于知道惹大祸了,赶紧上表谢罪,并表示如不允许,他只好投靠吐蕃了。唐廷不允,南诏遂投吐蕃求救,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共抗唐军。结果,鲜于仲通6万大军打到太和城下全军覆没。

754年,唐朝再次派名将李宓率军7万讨伐南诏,兵临太和城。阁罗凤坚守不出,唐军粮尽,病饿死者十之七八,李宓只好撤退,结果被南诏军追击,全军覆没,李宓也投洱海自杀。唐军两次讨伐南诏,均以惨败告终。

这两仗均发生于天宝年间,所以称天宝战争。其中第二仗的南诏大将姓段,因功被升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这位段氏就是后来大理国创建者段思平的先祖。

天宝战争唐军惨败后,阁罗凤是个明白人,知道叛唐乃不得已,跟吐蕃结盟只是权宜之计,早晚要再次归唐。于是,阁罗凤派人收拾唐军士兵,造“万人冢”,修“德化碑”,以作祭拜,并让后人归唐时以此指唐朝使者,好明白其“叛唐不得已而为之”之本心。

唐朝本来还想派兵第三次征讨,奈何安史之乱爆发,只好作罢。阁罗凤说自己叛唐乃不得已,可还是经不住诱惑趁乱取利。755年,趁唐朝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机,南诏开始了大举扩张之路,先后攻占了唐朝的嶲州、戎州以南以及东爨之地,版图扩大了三倍之多。

762-763年,南诏又向西、向南扩张,接连吞并了黑僰濮部、濮子部、望部、芒部、和蛮等部族以及丽水地区。又占领同时,还使黑齿等十部成为自己的附属。

765年,南诏又向北占领大凉山地区,向东吞并僚子部。至此,南诏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阁罗凤在位期间很有自知之明和远见卓识,没有敢进犯唐朝重地。而且,南诏俘虏了一个叫郑回的唐朝县令,并授命为清平官,让其推行汉文化。记住这个叫郑回的人,后面会有事与之相关。

但是,继承人不见得如此,他一死就出事了。779年,阁罗凤去世后,因儿子早死,其孙异牟寻继位。同年,吐蕃与南诏联军12万余众兵犯川蜀,吐蕃甚至扬言要将川蜀作为东府之地。

不过,这次南诏没了运气。川蜀是唐王朝的重地和粮仓,有重兵把守,怎么可能轻易拿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唐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诏了。于是,唐德宗派出李晟和曲环各率神策军4000人与范阳兵5000人,大破南诏与吐蕃联军,并追至大渡河外,斩首六千余,人马困饿、坠崖者达八、九万之多,损失惨重。

经过一战,南诏恐惧极了,终于见识到唐军的厉害了。更重要的是,吐蕃与南诏的联盟也因此破裂。为什么呢?此战失利,吐蕃十分生气,把失败的原因推给南诏,给南诏的封号降级,由兄弟之国变为臣属之国,还百般盘剥,收税,征兵,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吐蕃压榨,南诏忍无可忍。794年,在清平官汉人郑回建议下,南诏王异牟寻杀掉吐蕃使节,转而寻求与唐朝和好。同年,南诏与唐在洱海订立苍山盟誓,归附唐朝,并向其称臣纳贡。不过,在盟誓之前,南诏还是吞并了黑齿等十部及文山地区。

但是,唐朝没有追究,只要不再与吐蕃勾结侵犯内地就行。不过,797年,为防止南诏犯川,唐朝收复嶲州和会川。

可是好景不长,南诏发现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唐朝了。于是,南诏又开始趁机大肆扩张地盘,重点是侵扰成都和安南两个地区。

829年,唐剑南节度杜元颖不通军事,又虐待士卒,士卒引来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后唐廷派李德裕出镇川蜀,南诏对川蜀的企图落空,只好上表请罪和好。既然唐朝惹不过,那就去找个软的捏。832年,南诏大军攻破骠国都城,几乎饮马印度洋。不过南诏军劫掠之外很快撤出。后来,流徙于此的白狼羌与当地人融合成了缅人,建立蒲甘王朝。

不过,南诏出而反尔,并非真心臣服。唐懿宗继位后文恬武嬉,沉迷享乐,又给了南诏机会。860年,南诏乘机攻破安南都护府所在的交趾城,不久被唐军收复。

863年,南诏卷土重来,再次攻破交趾,唐军退守岭南。865年,南诏收复会川都督府。866年,唐朝派安南都护高骈率军5000人渡江,屡次打败南诏军,收复交趾,平定安南之乱。

可是,这次安南虽然收复了,却引发了一场大乱。安南远在岭南之南,为了平定安南,唐朝从北方招募了大量士兵南下。其中有一支徐州来的驻守桂林,因战事吃紧,桂林守将把轮换时间一再延长,引发不满,最终酿成了一场兵变——庞勋起义,揭开了唐末各种反抗朝廷的叛乱和农民起义序幕,使唐朝奄奄一息。

869年,南诏再次出会川,引兵进犯唐朝西川之地。875年,高骈又一次临危受命,率5000人渡江,与当地军民大破南诏军,斩首数万,并且追至大渡河外。之后,高骈命人在大渡河、戎州等地筑城设军把守,堵死了南诏进军的通道。南诏王骠信恐惧,又无计可施,只好派人质入朝,此后再也不敢犯边。

南诏极盛时期版图面积不过7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之众。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诏的国力根本与唐朝没法比,却穷兵黜武,损失惨重,最后连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征召入伍。可以说,南诏中后期的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损人又损己。

经过连年与唐朝的战争,南诏国力大衰,终于走上了末路。902年,南诏汉人宰相郑买嗣,就是那个郑回之后,杀掉末代南诏王及其亲族800余人,建立大长和国。至此,蒙氏南诏灭亡,国祚164年。907年,唐朝灭亡。可以说,南诏因唐而兴,也因唐而亡。

不过,大长和国存在时间也很短。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扶植赵善政为帝,建立大天兴国。

929年,杨干贞感觉不过瘾,干脆废赵善政自立,建大义宁国。

930年,大义宁国被杨干贞之弟所篡夺。同年,趁南汉灭静海军节度使之时,大义宁国瓜分了红河中游一部分土地。

937年,经过十多年混乱,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都阳苴咩城,改名大理。从此,大云南地区进入稳定的大理时期。

大理国建立之后,崇信佛教,不向以前的南诏那么强悍好战,与周边国家及后来的宋朝关系都很好。在段氏的治理下,大理兴盛起来,人口最多时达300万以上,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所以,大理国虽然继承了南诏的许多东西,但总体很平和。

大理国的版图基本上承袭了南诏的大致范围,但是略有变化,约为72万平方公里。950年,南部的牛蛮吼部落自立出去。而北宋把重点放在北方,对大理也没有多大野心,在平灭后蜀、南汉和收服牂柯之后只占了东川郡和建昌府北部地区。1050年,金齿诸部分立出去,1080年又归附。

因此,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一直很好,只是交往并不频繁,因为宋朝对大理不感兴趣。大理一直请求宋朝册封为王,宋朝始终不允。直到宋徽宗时,段正严,又叫段和誉,经常献礼乐,深受徽宗喜欢,才被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等称号。大理王对内称皇帝,但对宋一直称王。

如果说南诏好外战,那么大理则是好内斗。在大理,除了皇室为段氏之外,董氏、杨氏、高氏也在左右着大理政局。经过几大家族的角逐,董氏被挤掉,杨氏反叛被高氏平定,高氏逐渐掌握了大理国政,段氏成了傀儡皇帝。为什么大理国皇帝爱出家?一是因为笃信佛法,二是被权臣吓得,为了保命。

1095年,高氏感觉不过瘾,甚至废段氏自立为帝,建“大中国”。但很快遭到各部族反对,高氏不得还位于段氏的段正淳。所以,1096年后的大理又称“后理”时期。段正淳的儿子段正严,又叫段和誉,即金庸小说中段誉的原型。段和誉在位39年,是大理国在位最久的皇帝。

大理国第十八代皇帝段智兴时期,由于他天天钻研佛法,不理朝政,大理开始走向衰落。段智兴就是“一灯大师”原型。很不幸,正当大理衰落之机,蒙古人来了。

1252年,蒙古帝国为了夹攻南宋,出兵10万,绕道青藏高原,千里奔袭灭大理。1253年,蒙古军攻占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逃到滇池,后被抓住。至此,大理国灭亡,并入蒙古帝国版图,后来又归于元朝,享国316年。

不过,时任蒙古大汗蒙哥并没有杀段兴智,为了安抚人心,封其为世袭大理总管府总管,节制云南西部军民。其实,大理国长期由高氏专权,蒙古人的到来反而使段氏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权力。

蒙古本来灭大理的目的是想让其攻打南宋,但是大理人与宋朝感情很深,不愿意干。后来蒙古攻荆襄时,大理人勉强出了点兵,但战斗力有限,没帮上忙,还成了累赘。

在南诏时期,“云南”只是南诏的代称。元朝建立后,在南诏与大理故地设立“云南行中书省”。从此,分离500余年的云南地区又回归大一统王朝序列,并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