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下,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半导体制造中心?

军武军迷 2025-04-26 22:16:27

2025年3月,当印度塔塔集团把首批28nm封装芯片运往美国之际,这个曾因“牛粪芯片”这一闹剧而沦为全球笑料的国家,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去改写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在从荒诞转向现实的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是一场牵涉国运的大胆豪赌——印度能否在全球半导体的丛林里撕开一条属于它自己的生存缝隙呢?

印度政府的野心,始于2020年的《国家电子政策》。

通过“半导体使命”计划印度承诺为晶圆厂提供高达50%的建设成本补偿,单个项目最高补贴达100亿美元。

这一政策,迅速地吸引了国际巨头,美光科技,投入27.5亿美元,用以建设封测厂;台积电与塔塔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印度首座12英寸晶圆厂;三星则计划在诺伊达,建造先进的封装基地。

截至2025年,印度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同比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增长幅度达到217%,在这之中,有70%的半导体设备,流向了封装测试产线。

但在政策的光环之下,暗藏着危机。富士康与塔塔那195亿美元的芯片厂项目,因技术能力有所欠缺而流产,最终由力积电接手。这种“外资提供技术、印度提供资金”的模式虽然推动了产业的落地,不过却暴露出本地在技术积累方面的极为严重的短板。

印度选择从成熟制程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切入。古吉拉特邦的OSAT工厂,通过引进日本的洁净室技术,日产能达到600万片,成为全球第三大封测基地。2024年,印度首条28nm工艺线在班加罗尔试产,虽其良率仅为75%(国际标准95%),但已然能够满足汽车电子等中低端需求。

在碳化硅领域,印度展现出了极为惊人的执行力。Zoho集团投入303.4亿卢比,建设起全流程的SiC工厂,此工厂涵盖晶锭、晶圆一直到功率器件生产,年产能为7.2万片外延晶圆。不过全球SiC市场已然被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巨头所分割,中国的产能占比达到了一半之多。印度尽管实现了4英寸晶圆的批量生产,但是8英寸技术依旧未能取得进展,其良率相较于国际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

印度较为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利用了中美博弈所形成的那个窗口期,将其自身定位成为了“友岸外包”这一重要事务当中的关键节点。

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把印度拉入了供应链多元化的框架之中,像英伟达、AMD这样的公司纷纷在印度开设研发中心。实际上这一举动却是将印度视为降低某一东方大国供应链风险的“替代选择”,从而在此构建一个更为稳妥的“避险之地”。

这种策略成效显著:在2025年,Q1之时,印度半导体设备的进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急剧增长了217%,并且其中有70%的部分流向了封装测试产线。

  

日本企业,瞄准印度汽车电子市场。瑞萨电子,与CGPower合资,建设先进的封测厂,布局FCBGA高端封装技术,以服务于5G与智能驾驶的需求。这种“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模式,让印度在尚未突破核心技术之时,就能够快速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尽管表面上,风光十分,无限印度的半导体产业依然面临着三重困境。电力基建方面,较为薄弱这导致了古吉拉特邦的晶圆厂不得不自行,建造柴油发电机,从而将运营成本推高了30%。人才断层的问题更为,致命:在85万名工程师当中,具备28nm经验的人员不足5%,缺口达到了15万人。最为讽刺的是,印度85%的电子元器件都依赖某一个东方大国进行进口,甚至连封装测试所需要的模具都得从深圳采购。

印度电子与半导体协会预估,到2030年,这个国家的半导体市场规模,能达到109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大概是18.7%。促使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来自本地需求:到2024年,印度汽车产量,有望增加到601万辆之上,这个时候,5G基站建设,也会加快推进到47.4万个如此便给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很广的应用领域。

但技术代差,仍是最大的障碍。当中国天岳先进的8英寸SiC衬底,通过英飞凌的验证时,印度却仍在4英寸晶圆上苦苦挣扎。在埃米级芯片的研发领域,印度提出的500亿卢比投资计划,能否在二维材料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依旧是个未知数。

这场关乎国运的半导体突破之战,实际展现的是,全球化产业链重新塑造时的一个侧面情况。在这场战斗当中,半导体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以及机会,它就好像,一个小小的代表,呈现出全球化产业链的转变,以及适应过程。在这次争斗中,半导体领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又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性,如同一个镜子,把全球化产业链的波动,和变革给折射出来。经由这场较量,我们可以清楚地察觉到,整个产业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而半导体,恰恰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印度用政策这一杠杆,将资本撬动,以低端代工这样的方式,切入到全球分工之中,不过却不得不去面对技术代差、基建方面的短板以及地缘博弈所带来的多重挑战。

当莫迪高呼“世界每台设备都有印度芯片”之时这个国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成为下一个半导体制造中心呢,还是沦为资本泡沫的温床?

答案或许不在新德里的政策文件里,而在班加罗尔工程师的实验室中,在古吉拉特邦工厂轰鸣的机器声里。

0 阅读:2

军武军迷

简介:追踪全球军事科技动态,深度解读战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