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简历

乐珍与趣事 2025-02-17 12:31:24

萧华,人称“娃娃司令”。十几岁时,萧华就参加了革命,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抗战时期,萧华奉八路军总部之命,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插入晋鲁边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建国后,军委于1955年举行了授衔仪式。39岁的萧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是55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萧华将军不仅屡建奇功,还创作了《长征组歌》这个“红色歌曲”。不过今天的主角并不是萧华,而是他的秘书——张黎。

张黎,出生于1943年,是山东青州人。当萧华带着部队来到山西和山东的交界处,张黎还仅仅是一个孩童。出生在战争年代,张黎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张黎从小就东奔西逃,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张黎在家乡读了几年小学,便因家境困难,不得不选择辍学。为了补贴家用,张黎经人介绍,来到了一所印刷厂,当起了工人。1964年,张黎已经21岁了,他也不想一辈子都窝在厂里,梦想着有一天能干出一番事业。

正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兵入伍是底层人改变命运的一项途径。张黎便递交了入伍申请书,经过体检过后来到了济南军区。由于张黎本就有工厂工作的经验,部队领导爱惜人才,便让张黎成为了工程团的战士。

从普通工人到部队新兵,身份的转换,让张黎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张黎总结出了“三不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

对于张黎而言,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苦的。他13岁考入工人技术学校,一边浇筑钢水,一边读书。车间领导都担心张黎无法胜任,毕竟浇筑钢水是属于20岁年富力强的工作。

但张黎不怕,他将钢水平稳、快速端起,动作迅速而又麻利。张黎还对领导说:“现在我能胜任这份工作了吧。”领导都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大家都精疲力竭,张黎又拿起了课本,挑灯夜战。

在部队里,张黎也信奉这条铁律。凡事都抢先干,在领导面前留下了好印象。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年,张黎被调到了兰州军区,任宣传科副科长。八十年代,39岁的张黎有幸结识了萧华上将。

萧华对于张黎非常喜爱,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年的影子,便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彼时,邓公提出,部队编制是个大问题,缺乏专门的研究。“不怕难”的张黎看到了这份文件,就立刻从兰州赶往北京,在火车上写了一份简易的方案。

到了北京,张黎托人将方案送到了军委。这份方案得到了老帅们的认可,至今仍被沿用。随后,张黎就离开了萧华身边,来到了军委办公厅。

1997年,张黎升任兵团党校校长。在“兵团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上,张黎说:“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深刻、理解把握实事求是的主体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这个中心的任务,一是理论,二是培养人才,要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稳定的骨干队伍。”

因在党校工作出色,张黎又于2000年世纪之交时升任副总参谋长。那段时间,正是解放军练兵最严的时期,张黎实地观摩了解放军的演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三年之后,张黎年满61,过了花甲之年。为了表彰张黎的贡献,军委升任他为上将。穿上了上将军服,张黎非常高兴。此后,张黎就退居了二线。如今,张黎年过八旬,偶尔出席一些军队活动,生活非常低调。

参考资料:《张黎:军人首要素质是爱国》 中国政协网

0 阅读:1

乐珍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