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永辉超市一则“500余辆购物车被居民推走”的公告引发热议。闭店清仓期间,监控记录下周边居民每日将购物车推出超市却未归还的场景,超市无奈报警追责,派出所喊话“限期归还否则按盗窃处理”。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折射出法律意识薄弱与公共资源管理的深层矛盾。
派出所的严正表态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的认定核心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和“秘密窃取”。购物车虽放置在开放区域,但产权归属明确,居民擅自带离且拒不归还的行为,已突破“临时借用”范畴。单个购物车价值或许不足千元,但累计500余辆的总价值远超刑事立案标准,若部分居民存在多次推车行为,更可能构成“两年内三次以上”的多次盗窃罪,即便单次金额低也难逃追责。
法律实践中已有先例:2021年上海某超市发生类似事件,三名居民因连续推走购物车被判拘役并处罚金。司法机关对“小恶累积”行为的打击趋势明显,意在遏制群体效仿的破窗效应。
二、道德失范背后的“公地悲剧”网友“丢车又丢人”的批评,直指事件背后的道德困境。购物车作为公共设施,本应遵循“谁使用谁维护”的规则,却被部分居民视为“无主之物”。这种“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实则是公共责任感的集体滑坡。当私利凌驾于公德之上,社区信任体系逐渐瓦解,最终导致商家收缩服务、居民生活便利性下降的双输局面。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类事件往往伴随“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法不责老”“超市都关门了还要车干嘛”,却忽视了产权保护的普适性——无论超市是否营业,私有财产不容侵犯。
三、管理漏洞:超市真的无辜吗?永辉超市虽是受害者,但其管理责任不容回避。闭店期间未能有效管控购物车流向,暴露三大漏洞:
技术防御缺失:未启用电子围栏、GPS定位等防盗技术,传统人工监管在闭店期间形同虚设;
规则警示不足:购物车存放点缺乏“私拿追责”的醒目提示,部分居民或存在“不知情”借口;
应急响应滞后:从发现丢失到联合物业排查耗时过长,错失最佳追回时机。
对比行业标杆,Costco等企业通过“投币解锁”机制将购物车回收率提升至98%,物美超市引入“扫码绑定身份”系统追溯用车人,这些案例值得永辉借鉴。
四、社区共治:物业与警方如何破局?派出所“先礼后兵”的处理方式展现执法智慧:一方面通过物业群发通知降低居民对抗情绪,另一方面明确法律后果形成威慑。物业公司作为社区管家,在此事件中暴露出日常巡查不力、居民普法教育缺失等问题。若能在超市闭店初期主动介入,设置临时保管点或加强巡逻,或可避免矛盾激化。
长远来看,建立“商家-物业-警方”联防机制至关重要。例如杭州部分社区推行“商圈安全联盟”,商户共享监控数据,物业定期普法,警方快速出警,将资源侵占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
五、重建规则:从追责到预防的启示对居民:立即归还购物车是避免法律风险的最优解,心存侥幸可能付出信用污点、刑事案底等终身代价;
对企业:闭店资产清点应前置,采用智能锁具、电子围栏等技术筑牢防线,与物业签订保管协议明确责任;
对社区:将公共设施保护纳入居民公约,通过“道德积分”“曝光台”等柔性手段引导文明自律。
结语永辉购物车流失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规则意识的疮疤。法律的红线不能总靠事后追责来描画,公共文明的构建需要技术防控的硬支撑、社区共治的软引导,以及每个公民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敬畏之心。当顺手牵羊的“小恶”不再被纵容,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