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开的车门,止不住的狂飙

小霁说车阿 2025-04-07 16:37:15

电动汽车安全底线究竟在哪?小米SU7事故引发的思考

你说这汽车啊,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得那叫一个快。可这速度一快起来,安全这根弦儿是不是就容易被绷断呢?这就好比一个人跑步跑太快了,摔跤的几率那可就大大增加了。

3月29日那天,一辆小米SU7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出大事儿了。那车就那么“哐当”一声撞上了护栏,然后车辆起火。你想啊,这在高速上得多吓人。有路过的司机好心想去救援,可结果呢?包括司机在内的3名乘员都没能从车里逃出来,全在车里遇难了。你说这事儿冤不冤?更让人揪心的是,那本应作为逃生通道的车门,车内的人打不开,车外的救援人员也打不开。这时候大家就想问了,这到底是为啥呢?

现在很多人都在要求雷军出面回应这事儿,甚至怀疑小米删帖压热度。我觉得这事儿也确实值得关注,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更想知道的是,在人类开车慢慢向AI开车过渡的这个阶段,安全的底线到底应该定在哪呢?

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哲学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关系到性命的细节。先说说智能驾驶这事儿。你想啊,AI在处理突发复杂情况的时候,肯定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那这时候就会出现个问题,啥时候得让人类接管车子呢?如果说AI有90%的把握能处理好,这时候该不该强制人类接管?60%呢?甚至51%呢?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一样。你要是把容忍尺度定得低,那智能驾驶的体验肯定不咋地,老是得人类去接管,就像你开车的时候老得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你说烦不烦。可你要把这容忍度定得高,车子是开得挺顺了,可要是一旦AI判断错了,那付出的代价可就大了,人命关天的事儿啊。这就好比走钢丝,走极端肯定不行,但是你在这90%和50%之间,很难说哪个就绝对正确,这就是个得权衡利弊的选择,就像做生意,哪能只想着赚钱,不考虑风险呢?

再说说电动汽车开门方式的设计。这电动汽车啊,在开门设计上真有些让人头疼的事儿。像隐藏门把手有时候会被冰封住就打不开,车子断电了有时候车门也打不开。按说汽车设计的时候是有“兜底方案”的,可这方案藏在哪儿了呢?要是在致命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个兜底方案不好找,或者是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方案,那是不是就跟没这方案一样呢?你看以前咱们开车,上车就能摸到安全带,就知道有安全气囊,在哪儿一目了然。可现在换了辆电动汽车,找开门把手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摸不着头脑。要在起火的车里再找个机械开门的按钮,那更是大海捞针了。

在电动汽车没出现之前,“车规”那可是代表着某个产品或者设计安全性的高标准。油车时代,安全的标准拉得很高。你看看那些油车,虽然有些设计可能看着不咋好看,开起来也没有那么丝滑,但那都是为了安全让一步。可现在电动汽车时代来了,尤其是AI智能驾驶慢慢应用起来了,有些安全标准还没来得及制定,有些安全尺度又变得松了些。这时候人类驾驶向智能驾驶过渡时期的一些问题就像炮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爆出来,而且是以这种要人性命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我不是什么汽车专业的大专家,我也知道光在这儿喊一句“请慢一点”,就像那小蚂蚁在大象耳边嗡嗡叫,根本没什么作用,在现在这个弯道超车的政策导向下,可能还会被人觉得矫情,不讨喜。但是我就想从一个乘客的角度说说心里话。

我们当乘客的啊,要是没有智能驾驶,只要安全有保障,我们也能接受。车子不是那么酷炫,只要能让咱们平平安安的,我们也认了。可是这安全尺度啊,可不能降到60%。这就好比你盖房子,你说你这根基只打了一半就想往上盖高楼,能结实吗?安全可不是儿戏,不是能随便糊弄的。

咱就说这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那真是坐火箭似的。但是这速度快归快,安全措施得跟上脚步啊。就像两个腿走路,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不能一个腿长一个腿短。你要是光想着智能驾驶多酷,汽车多先进,把安全这事儿给落下了,那最后肯定是要出大事儿的。

你看这小米SU7的事故,这不是个例,这可能就是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代表。这就好比一片森林里,有几棵树长得歪了,虽然不能说这片森林都不好了,但是也说明在种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得注意了。不管是汽车制造商还是监管部门,都得把这个事儿重视起来。

现在很多人在追求电动汽车的各种优点,这没错。但是如果在追求的过程中忽略了安全底线,就像是一个人在赶路的时候丢了最主要的包袱,到最后肯定会后悔的。而且这个问题不只是小米一家的事儿,是整个电动汽车行业都得思考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可能是这个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很多学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方式可能有问题了。

我希望在未来,我们能让智能驾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电动汽车更安全,让安全底线成为任何汽车都不能逾越的红线,这才是真正的汽车发展之道,让咱们老百姓能在出行的时候能真正放心,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的。

0 阅读:0

小霁说车阿

简介:我的快乐就是分享车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