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才刚刚开始,汽车产业这块大蛋糕的版图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到底是为啥呢?你看啊,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 - 2月各省份汽车产量数据,以往那些传统汽车产业的大省,像广东、重庆、上海,排名那是一个劲儿地往下滑。广东从去年全年的第1名一下子掉到了第2名,重庆从第3名滑到了第5名,上海更是夸张,从第6名直接跌到了第12位。这就好比在一场长跑比赛里,本来跑在前面的人突然就被后面的人超过去了,而且还被超得老远,这中间肯定是发生了不少事儿啊。
和这些传统汽车大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部“造车军团”的亮眼表现。安徽那是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力压广东,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上都跃居全国第1,这可是历史性的突破啊。这就像是一匹黑马突然杀出,在原本属于别人的领地里面横冲直撞,把原来的王者都挤下去了。在比亚迪等车企的加持下,湖南和河南的汽车产量增幅也很明显,双双闯进了全国前十。这时候我就想啊,这是不是一种新的趋势呢?以前那些不怎么起眼的省份,是不是要凭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开始重新书写汽车产业的格局了呢?
咱们先说说安徽。这安徽啊,现在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创新大省、进出口大省、汽车大省。2025年1 - 2月的时候,汽车产量达到了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全国占比9.99%;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全国占比12.89%。这两项数据都超过了广东,第一次坐上了全国第1的交椅。这安徽的汽车产业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到的。你看它现在有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还有2800家零部件厂商,动力电池产能也很大,能装备300万辆电动车呢,形成了“合肥 - 芜湖”双核联动的好局面。其实啊,安徽的汽车产业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起步了,但是和别的省份比起来,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出现过产量大幅下滑的情况。
就像2016年的时候,安徽汽车产量139.12万辆,在全国排第8,可是后来奇瑞、江淮这些传统整车企业销量不行了,产量就逐年下降了。这就好比一艘大船,在航海的路上遇到了暗礁,只能慢慢沉没。不过安徽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实现了弯道超车。合肥政府在2020年引进蔚来,那可是很有眼光的,虽然蔚来之前和18个地方政府谈合作都失败了,但是合肥政府还是牵头发起投资,这就像是下了一步很大的棋,最后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且安徽和大众汽车集团合作后,又吸引了很多产业链的企业过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不过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也说得对,安徽虽然在汽车产量上超过了广东,但是在汽车产业的综合能力上,和广东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像技术、品牌、综合控制能力这些方面,都还需要加油。
再看看湖南,这湖南也是中部的大省,今年汽车产量增长得那叫一个快啊。1 - 2月汽车产量达到了22.78万辆,同比增长235.49%,排名从去年全年的第18位一下子提升到了第8位,首次闯进了十强。这主要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功劳,今年1 - 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4.41万辆,不但超过了去年全年,位次也从第15位提升到了第4位。湖南能有这么大的增长,长沙比亚迪基地可是头号功臣,湘潭吉利基地、长沙广汽埃安工厂的投产也帮了大忙。现在湖南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了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有了这些企业一起努力,湖南的汽车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河南的情况也很类似,今年1 - 2月汽车产量和北京并列排在第9位,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超过了浙江、重庆、广西等省份,排到了第8位。这河南的汽车产业崛起也是和比亚迪有很大关系的。比亚迪在河南不断加大投资,带动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汇聚到郑州航空港区,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很多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这就像是给河南的汽车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它跑得更快了。
不过呢,也有人说湖南和河南过度依赖比亚迪这一个品牌了,这以后可能会有品牌依赖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像一个团队总会有几个核心人物一样。不过地方政府得做好风险监控,防止出现问题。
咱再说说湖北,在这场汽车产业的大洗牌当中,湖北可就有点失意了。今年1 - 2月,湖北的汽车产量大幅减少,排名也被挤出了汽车十强省份的行列。这湖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可能和湖北的传统产业发展惯性有关系。以前湖北在燃油车领域有优势,可能就担心发展新能源汽车会影响到原来的份额,结果原来的优势变成了转型时的包袱。而且湖北着力的产业比较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支持力度和聚焦力度就相对不够了。
不过湖北也不是没有机会重新崛起,提出“双百万”目标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现在全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在不断变化,各地都在想办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安徽提出了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的目标,河南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湖南也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以上。
在汽车产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正如曾刚所说,各地也要注意转向规模和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这样产业的稳定发展才有保障。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像是下棋,每一步都得慎重考虑,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会满盘皆输。各地都在这个棋局里努力寻找自己的最佳落子点,汽车产业的格局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