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监察御史任宏嘉向朝廷呈递奏疏,建言废止三品以下官员使用貂皮的相关规制。康熙帝接纳此谏言,旋即降旨,明令禁止中低级官员身着貂皮服饰。
在凛冽寒冬之际,京城气候酷寒难耐。彼时,圣上颁布的一则禁令,使得众多京官如坠冰窖。此禁令引发轩然大波,京官们对此怨声载道,纷纷将矛头指向任宏嘉,指责其行事多此一举。其中,王士祯尤为愤慨,特作讽刺诗一首以表不满:“京堂铨翰两衙门,齐脱貂裘猞猁狲。昨夜五更寒透骨,举朝谁不怨葵尊。” (任宏嘉,字葵尊)
或有人持有观点,认为康熙帝禁止官员穿着貂皮服饰,似有不通情理之嫌。然而,此观点实属谬误。在清代,貂皮堪称珍稀之物,其与同样珍贵的人参、东珠一并,被视作东北地区最为贵重的贡品。由于貂皮产量极为有限,故而康熙帝此举实有其考量。
【清代貂皮之贵重】
事实上,自古代起,貂皮便一直作为皇室贵族专属之物存在。貂皮以其卓越的保暖性能著称于世。据记载,于严寒冬日,即便是将一碗水置于冰面之上,覆以貂皮,水亦不会结冰。
在清朝康熙统治时期,索伦部与达斡尔部等,被整合编入布特哈打牲部落。及至雍正年间,这些部落进一步被改编为布特哈八旗,其主要职责限定为专职猎取貂皮。
自清军入关之后,貂皮供应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鉴于此,朝廷遂颁行相关政令,明确规定布特哈各部年满成年之男子,每年皆需向朝廷进贡貂皮一张。据文献所载,布特哈部内,无论身为官兵,抑或隶属民户,凡身高达到五尺之男子,均负有进贡貂皮一张之义务。
即便如此,貂皮总体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布特哈地区,其每年向朝廷所呈贡的貂皮数额,始终稳定于3400张上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貂皮品质参差不齐,其中堪称上品者更是为数不多。
依据内务府既定规制,貂皮依品质被划分为三个层级。其中,毛质丰厚且色泽纯黑者列为上等;毛色呈黄者次之,归为中等;其余则判定为下等。在貂皮的进贡流程方面,内务府执行一套严谨完备的程序。具体而言,由广储司郎中负责亲自主持检验工作。待明确等级之后,需于貂皮背部加盖印章,随即予以入库封存处理。
貂皮,作为专供皇室贵族享用之物品,有着严格的规制,严禁流入民间。即便偶有貂皮现身于民间市场,若无官方印章为凭,买家亦不敢贸然私下交易。盖因私自贸易此类物品罪名严重,一旦遭官府稽察,必将承受严苛惩处。
【高级官员按例是可以穿着貂皮的】
在貂皮来源及管理体系中,此事务主要由皇室主导。不过,出于维系君臣关系之目的,皇帝亦存在赏赐貂皮予大臣之情形。自康熙朝始,每至冬至时节,皇帝赏赐貂皮便成为一项既定制度。以南书房供职大臣为例,届时皆会获赐一张或数张貂皮。
在诸多文献记载中,不乏皇帝向大臣赐予貂皮之物的事例。回溯历史,康熙三十二年,大臣范承勋奉旨入京陛见。彼时,康熙帝正身处孝陵,范承勋旋即不辞辛劳,赶赴东陵。时处寒冬腊月,康熙见范承勋衣着单薄,出于体恤,特颁赐貂褂、貂帽及白狐袍,令其即刻更换,以防风寒侵袭。无独有偶,咸丰四年十二月,咸丰帝亦将御用黄里貂马褂赐予曾国藩。
通常而言,品级较低的官员鲜少能够获得赏赐。然而,亦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咸丰五年十一月,翰林吴存义于南书房当值。咸丰帝目睹其衣着极为破旧,且知悉吴存义为官一贯清正廉洁,家境极为贫寒。鉴于此,次日咸丰帝便降旨,赐予吴存义黑貂褂。
在乾隆朝之前,服饰用皮方面有着严苛规制。普通军民阶层,貂皮自不必说,即便是稍次的狐皮与猞猁狲皮,亦在严禁穿着之列。与之相对,依据定制,各级官员及王公贵族则被允许使用貂皮。
在历史语境中,貂皮向来是等级身份的重要标识。然而,就其市场价值而言,貂皮价格并非高昂,与东北人参相比,差距明显。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康熙年间,品质上乘的貂皮每张售价仅为一两白银;至雍正时期,价格有所上扬,攀升至二两白银;而到乾隆朝,其价格大致稳定在三两白银上下。
自乾隆朝以降,貂皮进贡规模呈逐步递增态势。初始阶段,进贡主体为索伦、达斡尔等部族,而后,宁古塔与黑龙江等地亦加入进贡行列。在此情形下,内务府年度所收纳貂皮数量攀升至五千余张。
该数量无疑已超出皇室日常所需规模。且貂皮与同样贵重的人参、东珠相比,在长期储存过程中,易受虫害侵蚀并发生变色现象,导致品质受损。基于此,内务府需每年对部分貂皮进行处置。例如,乾隆四十五年,内务府一次性将15000张貂皮交付于两淮地区的商人,令其负责售卖,以实现盈利目的。由于此乃官方主导的商业行为,江南地区财力雄厚的商贾们纷纷踊跃抢购,使得貂皮价格一度被哄抬至每张二十余两。
晚清之际,官场腐败滋生,奢靡之风弥漫。彼时,每至冬日,各级官员皆着貂帽、貂褂,着装呈现高度一致性。据文献所载,权臣荣禄,仪表堂堂,于服饰着装尤为考究。其貂褂数量颇为可观,多达百件有余,在整个冬季,每日身着一件,款式皆不重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效仿之风。于京城,各级衙门官员,无论其品秩高低,所着貂皮服饰皆呈现出光鲜亮泽之态。相较而言,外省的督抚藩臬等官员,在貂皮服饰的穿着上,较之京官更为奢华。至清末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貂皮穿着的限制渐趋宽松。曾经,貂皮制品犹如高门大户专属之物,如今已不再局限于特定阶层。只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军民百姓亦能身着貂褂,彰显自身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