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起,河北省三河市城管部门对沿街商铺展开招牌专项整治行动,明确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及相近色系。这场持续月余的整改行动,因执行过程中的争议性操作引发全国关注。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商户被要求自行承担整改费用。部分商家为节省开支,采用涂料覆盖原招牌,但仍有经营者为此支付近 2000 元改造费。某餐饮店主展示的整改通知显示,除颜色限制外,招牌字体样式、灯光亮度等均被纳入规范范围。更令商户困惑的是,不同执法队员对 "相近色系" 存在差异化解释,有商家连续返工三次仍未达标。

面对舆情持续升温,三河市城管工作人员 4 月 10 日回应称 "商户可自主选择是否恢复原招牌",该表态随即引发舆论哗然。公众质疑声浪中,廊坊市纪委 4 月 12 日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标志着事件进入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除涉事商户外,当地广告制作行业也受到波及,多家广告公司证实接到大量紧急改单。

人民网记者调查发现,此次整改缺乏明确法规依据。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商户招牌设置应遵循 "安全、美观" 原则,但具体色彩管理需有法可依。截至发稿,三河市政府尚未就整改标准、费用承担等核心问题作出正式回应。

这场始于市容整治的行动,已演变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公共事件。随着纪委介入调查,公众期待官方能就决策程序、执法依据等关键问题给出透明答复,在维护城市形象与保障商户权益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