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47年,遗容为何至今面色红润?内部人员揭露真相!

曾哥说车 2025-04-22 11:10:00

1976年9月9号,咱们的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了我们,这事儿让全世界都震惊了,国内外的华人都特别伤心。因为这个,大家就开始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建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11月,一系列会议和筹备活动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大家加班加点,忙了整整六个月,到了1977年5月,纪念堂终于建成了。算算时间,从毛主席离世到这时,已经过去了八个月。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以后,好多老百姓不远千里跑到北京,来缅怀毛主席。他们看到毛主席安详地躺在透明的棺材里,脸色还红扑扑的,好多人都忍不住在现场大哭起来,有的甚至哭得昏了过去。

许多人缅怀毛主席后,心里都琢磨着一个事儿:毛主席都去世这么久了,为啥他的遗容看起来还是那么红润呢?过了好些年,那些当年负责毛主席后事的工作人员,才把背后的真相讲了出来。

【1976年】

1976年对毛主席来说真是特别艰难。就在那一年的1月8号,周恩来走了;没隔多久,朱老总也突然离世。毛主席失去了两位最亲近的老朋友,心里的难过真是说不出口。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再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多亏了身边人的细心照顾,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虽然不算特别棒,但好歹也没再往坏的方向发展。

不过,1976年7月28日那天,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这场灾难导致二十多万中国同胞失去了生命,同时也给毛主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深受影响。

地震突然来袭时,毛主席正沉睡在卧室里。这一下,中南海的住处被震得猛晃,墙裂了,屋顶的梁子也吱嘎吱嘎直响,听着吓人。手下的人连忙去叫醒毛主席,但因为他睡前吃了安眠药,一时半会儿意识还不太清醒。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一边扶着,一边把毛主席慢慢挪到安全的地方去。

之后,毛主席醒过来,赶紧把华国锋叫了过来。华国锋对毛主席说,这次地震很厉害,河北、天津、北京这些地方都受到了影响,是个非常大的地震。而且地震发生在半夜,死伤的人数现在还不知道有多少。

毛主席突然捂住胸口,感觉嘴里鼻子里都有血往上涌。他硬是把那股血腥味往下压,对华国锋说,让他赶紧去灾区,使出全力去救那些受灾的老百姓。

得知唐山地震造成24万生命逝去的消息,毛主席悲痛欲绝,他紧紧捏着电报,泪水如泉涌般涌出。这哭声里,既包含着对无数受灾群众的深切同情与心疼,也透露出因自己无法亲赴灾区、力挽狂澜的无奈与自责。

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很差了,被白内障、大叶性肺炎、冠心病、肺心病这些病缠身,每天都在病痛中煎熬。医生直接跟他说,想要身体舒服点,就别再硬撑着工作了。

但毛主席根本顾不上别的,他心里装满了唐山受灾的老百姓。每天,他都会挣扎着坐起来,仔细阅读关于唐山的报告。一直到他去世前,手里还在审阅关于唐山灾民安置工作的文件。

1976年9月9日那天,毛主席身上接满了各种医疗管子,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受灾的老百姓。后来,旁边的人告诉他唐山的安顿工作已经顺利展开,毛主席这才安心下来。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如果没有这一连串的打击,毛主席的晚年生活也许会平静许多,安详许多,不会遭受那么多的痛苦,也不会走得那么匆忙和意外……

毛主席离开后,大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该如何妥善安排他的后事。

很久以前,毛主席在和身边亲近的秘书及朋友们聊起将来离世的事情时,说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看法。他深信每个人都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世间万物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毛主席说,他走了以后,想让自己的遗体火化,不愿因为安置遗体而浪费太多资源。

毛主席希望,他去世后能被火化,骨灰撒入长江,随着江水起伏,永远守护咱国家的秀丽山河。他很想看看,自己不在的日子里,中国会如何成长,继续大步向前。

但是,当领导人们看到毛主席的遗体时,他们都陷入了纠结。毛主席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他还是中国未来的象征,是大家的希望所在。另外,那时候的老百姓普遍都反对将毛主席火化。

有人提议,用像苏联保存列宁、越南保存胡志明那样的水晶棺来安置他的遗体。但也有人坚守对毛主席生前意愿的敬重,他们提出,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并未如此保存,而且当前中国还没条件打造一口水晶棺。

争论拖了很久,天气实在太热,毛主席的遗体不能一直这么放着,华国锋最后拍板了:得赶紧把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好。

决定下来后,上面的人就没再纠结要不要留着,而是专心搞起了水晶棺和毛主席纪念馆的建设。不过,处理遗体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怎么防腐、怎么安放、怎么保存好,全都是大问题。

【毛主席的遗体处理】

这个重担子,当时就压在了中国卫生部一把手刘湘屏和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徐静肩上。毛主席走了之后,中南海那边火急火燎地把刘湘屏和徐静叫了过去,让他们想办法把毛主席的遗体给好好保存起来。

他们心里头憋着难过,但还是接下了这个重任,想给毛主席办好最后一桩事。那天晚上,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冷藏室,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候,为了不让遗体出啥岔子,工作人员早就把遗体简单处理了一下,搁在了冷藏室里。

验过遗体情况后,他俩立刻奔向了医科院。九月份的北京还挺热,遗体得赶紧处理。到了医科院,他俩立马组织会议,商量怎么给毛主席遗体做长期防腐。那时候,毛主席遗体只是做了简单的防腐,只能撑15天,所以他们今天得想个长期保存的办法。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解剖学专家张炳常和陈克栓,以及中科院院长吴阶平,他们商定当晚就得搞定毛主席遗体的处理办法。那晚,他们几个琢磨了列宁遗体处理的方法和马王堆女尸的例子,最后挑了个最合适的方案。

大家商量了一整夜,最后决定不用那种像实验室里存东西一样的液态方法,还有会让尸体变得干巴巴像木乃伊一样的气态方法。我们是受到了马王堆那具女尸的启发,想了个新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气态和液态一起用,还得加上特别设计的升降设备,来保存尸体。

为了取得最佳成效,防护小组下了大功夫,最后决定用氦气来填充,这样一来,氧气完全进不来,阻隔效果达到了百分之百。

经过一晚上深入的商量,我们排除了像液态保存和气态保存这些方法,后来受到马王堆女尸保存方式的启发,决定采用一个结合气态和液态,并且带有特殊升降设备的保存方案。为了做到最好,防护小组下了血本,用了惰性气体氦气来填充,这样一来,氧气就完全被隔绝了。

方案一拍板,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工作就立马动手干了起来,这事儿直接被称为“头等大事”。

“一号任务”那时候是个超级保密的大工程,过了二十多年,大家才慢慢知道它里面的事儿。这个工程啊,主要分成三块。头一块,就是怎么保存好毛主席的遗体;第二块,是打造那个水晶棺材;最后一块,就是建毛主席纪念堂了。

不过,要打造好水晶棺和纪念堂,最少也得花上一年功夫,这就意味着得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周密的看管和妥善的处理。

吴阶平在回忆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文章里,标题直接叫做《说说保护毛主席遗体的那些事儿》,他这样记录:

尽管他以前成功完成过不少大型手术,甚至给不少领导动过刀,但这次,他感觉自己信心不足。保存遗体这事儿,技术上其实不算太难,但要是想把遗体保存得跟生前一模一样,让人瞻仰,那就复杂多了。面部的颜色和容貌得保持原样,还得考虑光照、湿度、温度这些长时间的影响,这可真是个大挑战。因为现在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来帮忙。他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眼睛根本不敢闭上,心理压力特别大。

9月11号那天,是毛主席的缅怀活动,会场里挤满了人,天气还热得不行。好在徐静他们前一天就给遗体打了防腐药,还仔细调了会场的温度、灯光这些,总算是顺利把这一天给撑过来了,没出什么大乱子。

不过,光用防腐液还不够,它只能防止遗体里面坏掉。要是遗体一直放在空气里,表面早晚会出问题。可问题是,水晶棺还没做好呢。没办法,他们只能先把毛主席的遗体放在一个超大的钛合金盒子里。但这个盒子,密封效果肯定没水晶棺那么好。

所以他们被分成三个队伍,全天候不间断地守着遗体,看着皮肤颜色有啥变化,就调整气体的配比。

那时候,做水晶棺可真不容易,经过了好多曲折,不过还好,折腾了一年,总算是做好了。这水晶棺做得挺好,封得严严实实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就这样,毛主席的遗体被小心地放进了水晶棺里。等毛主席纪念堂建好了,水晶棺就连同毛主席的遗体一起,被稳稳地放在了纪念堂的正中间,让大家都能去缅怀瞻仰。

这儿,毛主席的遗体采用的是干湿结合的方式来保存。他身上穿着有点潮的衣服,不是露出来的那部分身体泡在特制的液体里,像脸这些露在外头的部分呢,就用气体来罩着保护。

这种保存技术主要是模仿死者生前的自然条件,好让遗体看起来更像生前那样自然。它还能保证一定的湿度,不让遗体因为温度太低而湿气凝结。

每天参观完后,遗体就会用那个升降东西放到一个特别做的密封盒子里,接着就被送到地下那个干净又没灰尘,温度还一直不变的地方。在那儿,遗体会被严严实实地封起来,还得定期给它加点水,保持得好好的。

对全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毛主席不光是个人,他还是大家心里的信仰和希望。时间再长,也挡不住他的光芒。就算过了一百年、两百年,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还高高挂着,老百姓就会一直记得他做的好事。

0 阅读:7

曾哥说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