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清算之下的无辜倒霉蛋——‘二月睿亲王’多尔博

曾哥说车 2025-04-22 11:12:54

顺治七年(1650年),快到年底那会儿,清朝真正管事的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往北边打猎放松心情的路上,突然间就在古北口外面的喀喇河屯的行宫(就是以后有名的承德避暑山庄)里没了。多尔衮一走,他那在同一个行宫里的亲哥哥阿济格,就想着赶紧抢过朝廷的大权,自己当‘皇叔父摄政王’,好继续管着整个朝廷。

不过这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正好在喀喇河屯行宫,他动作很快,直接派内阁大学士刚林从行宫里“骑马飞快往南跑”,没日没夜地赶回京城,去给顺治皇帝和其他在京的王爷们报信,说情况紧急。顺治皇帝一听这消息,二话不说就让人把京城的九个大门都给关了,还在德胜门外头安排了好多兵马,生怕有啥意外发生。

12月17号,阿济格和济尔哈朗抬着多尔衮的棺材回北京。多尔衮的棺材一到京城外面,顺治帝早就憋着要收拾多尔衮的人了,但为了不让对方起疑心,他亲自穿上白衣服,带着在京城的各位王爷还有满、汉、蒙的大臣们,一起到德胜门外头去接。同时,他还派了大批兵马,紧紧盯着一块儿回来的阿济格父子。

在顺治皇帝重兵把守的威慑下,阿济格和他儿子吓得不敢有啥大动作,只能老老实实打消了通过兵变抢皇位的念头,把多尔衮的棺材给运回了京城。顺治小皇帝呢,在朝廷里那些王爷和大臣们的帮忙下,轻轻松松就把阿济格想搞兵变的计划给破坏了,这样一来,朝廷里头就又避免了一场大乱子。

后来,顺治皇帝颁布诏书,追封多尔衮为“高尚品德、修身齐家、功业广大、安定天下、民心所向、建立政权的恭敬正义皇帝”,给了他一个庙号叫“成宗”。他的牌位被供奉到了太庙里,还在东直门外面,就是现在的北京东城区东直门街道那边的新中街,建了个“成宗正义皇帝陵”,把多尔衮安葬在那里了。

多尔衮这辈子就东莪这么一个闺女。他走了以后,顺治帝本来就打算收拾多尔衮那帮人,为了稳住局面,他就跟那些议政王大臣们一合计,把多尔衮的亲弟弟豫亲王多铎的第五个儿子,当时才八岁的小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当儿子,让他接了睿亲王的爵位。

加恩多尔博被过继给伯父多尔衮做嗣子,还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那会儿,顺治帝就站出来,以皇帝的名义说要“亲政”,意思就是他要一个人管朝廷的大事,把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这么一来,他才算是个真正的皇帝了。

顺治帝拿回皇上的大权后,他悄悄告诉以前的“辅政叔王”郑亲王济尔哈朗,让他偷偷去找那三个早就站队皇权的亲王——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一起动手收拾那个被踢下台的英亲王阿济格。到了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时候,顺治帝就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冲在前面,去对付已经被半关起来的阿济格,把他以前胡来、骗皇上、想造反的那些坏事都抖搂出来。

最后,在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那天,按阳历算就是1651年1月17日,‘议政王大臣会议’给阿济格列了一堆罪名,然后上报给顺治帝,说阿济格父子犯了‘谋逆大罪’,得剥夺爵位关起来,阿济格的其他儿子也得摘掉黄带子,变成普通老百姓。顺治帝一听,立马就同意了,把阿济格父子贬为平民,还下令把他们终身监禁。

顺治帝对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下了狠手之后,那些脑子转得快的王公大臣们,也就是多尔衮以前的对手们,比如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他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还有原先两黄旗的索尼、鳌拜这些人(虽然现在他们还在两白旗),都开始给自己或者以前的主子肃亲王豪格找机会平反。他们不光是这样,还一股脑儿地把多尔衮活着时干的那些“大坏事”都给抖搂出来了。

那时候,顺治帝刚从多尔衮突然离世后接手了大权,脚跟还没站稳呢,所以他没有急着去跟多尔衮算账。他先表面上做做样子,说是“怀念、尊敬”多尔衮的功劳,给他封了个“成宗义皇帝”的尊号,还挑了个嗣子(多尔博)来继承他的王位,连多尔衮的正妻都被尊为了“义皇后”。这么做就是为了稳住内部的人心,好给自己争取点时间,慢慢把权力都抓到手里。

等议政王大臣会议按照顺治帝的悄悄吩咐,把英亲王阿济格的罪给定下来,还把他和他儿子爵位给削了,关起来,把多尔衮那边的军力威胁给彻底解决了,顺治帝这才放开手脚干大事。他先是把原来两黄旗的大臣们,比如索尼、鳌拜,他们之前在皇太极那时候比两白旗的贵族地位要高,这地位又给恢复回来了。然后,他又给两红旗的宗王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这些人(他们都是礼亲王代善的后代)加了参政的权力。顺治帝这么做,就是想靠着两黄旗和两红旗的力量,去对付那两白旗,现在他们势头已经不行了,旗主也没了或者被撤了。

后来,顺治皇帝又发布命令,让两黄旗和两白旗的颜色换了个位置,回到了皇太极那时候的八旗老规矩。接着,他把多尔衮以前亲自带领的正白旗也收到了自己手里,跟两黄旗一块儿,成了皇帝直接管的“上三旗”。

顺治帝一直在使劲加强自己的权力,还努力清除那些和他不对付的人,明摆着就是要“搞定多尔衮的势力”。看到这种势头,有些之前是两白旗的大臣,像苏克萨哈他们,一看情况不妙,立马就变了脸,转身投靠了顺治帝。接着,他们还反过来对以前的同伙,也就是其他两白旗大臣,下手特别狠,不停地举报他们干的那些“坏事”。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一看大家都开始反对多尔衮,他就趁机接受了苏克萨哈等人的归顺。接着,他先把多尔衮的铁杆手下,像侍卫罗什等五个人抓起来治罪。然后,顺治帝列出了一堆罪名,比如“骗皇上、滥用权力、把朝政搞得一团糟、拉帮结派、超越本分、想造反”等等,一共给多尔衮定了“十四大罪”。他还把多尔衮刚得到没多久的那些尊荣封号都给剥夺了,把帝号、庙号都取消了,连陵墓都给毁了,把地宫挖开,把多尔衮的骨头都扬了。多尔衮的生母,那个被称为“孝烈武皇后”的乌拉那拉氏,还有他的第一任妻子,“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都被剥夺了“皇后”的称号。

再说一点:关于后世那些民间地摊上流传的说法,说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下令毁了墓还鞭了尸,这其实不太对——墓被毁这事是真的,但鞭尸这事肯定没发生过。清朝初期有个规矩,从太祖努尔哈赤那时候就开始了,宗室王公贵族们去世后都是火化,然后把骨灰装进“宝宫”,就是那个骨灰坛子里,再放到地宫中去(顺治帝以后去世了,也是这样的安排)。

可能顺治皇帝心里头,也曾琢磨过要狠狠教训一下他那个十四叔,把他鞭尸一顿。但实际情况是,这事他已经没法干了。那个‘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尸体早被烧成了灰烬。顺治皇帝就是想发泄一下心头的怒火,也只能是把那些灰撒一撒,就算完事了。

顺治帝搞定多尔衮的事情后,也就是怎么安排他死后和葬哪儿,接着就动手收拾那些跟着多尔衮混的大臣了。像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这些,都被抓起来审问。这里面,巴哈纳因为是觉罗家的,算是努尔哈赤亲戚的后代,戴着红带子,就饶了他一命,但也被革职,家里财产还被抄了三分之二。剩下的那些大臣,都因为跟着睿亲王多尔衮,还参与了秘密计划,一个个都被处死了。

刚林这家伙,他原本是第一个瞧出阿济格想要抢皇位的阴谋,还从喀喇城一口气跑了七百里路回到京城,跟顺治帝说了这事儿,算是立了功。但谁想到,他之前竟然跟多尔衮走得很近,而且在编写《太祖实录》时,还私自改了里面的内容,给多尔衮(那个睿亲王)抹去罪行,添上功劳。就因为这些,顺治帝下令把他给砍了,家产也全充了公。这事儿说明,顺治帝对付多尔衮那帮人,是真的下了狠心,一点都不含糊,管你是不是真的有错,一并收拾了。

顺治帝(还有他信任的那些王公大臣)使出一记“狠招”后,多尔衮当了八年“摄政王”建立起来的亲信势力,眨眼功夫就全垮了。那些两白旗的大臣们(还有其他旗里跟着多尔衮的人),有的死了,有的被贬了,还有的直接倒戈了,再也不能撼动顺治帝的皇位了。

再者,阿济格被剥夺了王爵,贬为平民后,在囚禁的日子里,他非但没半点收敛和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嚣张至极。他不仅多次对顺治皇帝和其他皇室贵族大放厥词,还偷偷在囚室里藏起了刀枪武器,甚至暗地里挖地道,打算逃跑。这些事被发现后,阿济格仍旧顽固不化,竟胆大妄为地扬言要点火烧掉囚室,逃出去联络以前的部下,打算再次起兵闹事。

阿济格被革职关起来后,行为越来越疯狂,脾气大得吓人。所以,那些王公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在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跟顺治帝说,阿济格这家伙已经疯得没法管教了,再留着他,以后肯定得惹出大乱子。为了免除后患,得赶紧把他干掉,省得以后麻烦不断。

顺治帝收到上报后,马上就下了命令,让阿济格自己了断来谢罪,他的后代全都被从皇族名单里划掉。特别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劳亲,因为犯的错更大,跟他老爸一样严重,所以也被判了死刑。

多尔衮那帮人的威胁全没了以后,顺治帝这才记起,南池子大街的“和硕睿亲王府”里还住着个真正的“嗣睿亲王”呢,就是那个多尔衮的八岁儿子多尔博!

既然多尔衮集团被定了“图谋不轨、扰乱朝政”的大罪,多尔衮本人也被“剥夺爵位、撤销庙宇祭祀、开除宗室身份、财产充公入皇宫”,那么多尔博接着当这个“睿亲王”爵位,肯定也是没法再留下来了。

于是,顺治皇帝立马又发了一道命令——

睿王企图造反,犯下大罪,现在已被惩处。他那养子多尔博,不能再继承他的位置,当王爷了,得剥夺爵位,送回宗族。多尔博和他女儿东莪,都交给信王去监管。

顺治皇帝的一道命令里提到的“信王”,其实就是豫亲王多铎的大儿子、多尔博的亲哥哥多尼。到了顺治八年,也就是1650年的一月份,顺治皇帝把原本由多尼继承的“豫亲王”这个封号,给换成了“信亲王”。因此,从那以后,顺治皇帝的命令里,就多称多尼为“信王”了。

顺治帝决定剥夺多尔博的王爵身份,然后让他和名义上的姐姐东莪一起,由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尼来照料和监管。顺治帝这么做,是因为他想着多尔衮和多铎是亲兄弟,多尔博和多尼也是亲兄弟,交给多尼照顾他们姐弟俩,也算是找了个靠谱的人。顺治帝其实没打算深究多尔博的过错,毕竟多尔博只是个八岁的堂弟,又没惹到自己,所以还是手下留情,没对他太苛刻。

另外,顺治帝当初可是自己拍板,把多尔博过继给了‘成宗义皇帝’多尔衮当儿子。后来,在处理多尔衮集团那档子事儿后,顺治帝心里头对多尔博这个小堂弟,多少还是有点儿过意不去的(毕竟,其他人也是被连累,丢了爵位,回了本宗)。

所以,顺治皇帝没对多尔博下狠手,也没故意刁难他,只是让他回归宗族,继续当多铎的儿子,靠着哥哥信亲王多尼过日子,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八岁的多尔博,啥都不懂呢,就先被安排给了已经过世的伯父多尔衮当儿子,在南池子大街的“和硕睿亲王府”里,糊里糊涂地做了两个多月的“睿亲王”。紧接着,又被堂哥顺治帝莫名其妙地把爵位给撤了,让他回到东单三条胡同的“和硕信亲王府”(原先是豫亲王府)去,靠着继承了爵位的哥哥信亲王多尼过日子。

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八岁的多尔博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怪梦,一切都那么离奇又不真实。

多尔博被顺治皇帝削去爵位,回到宗族后,南池子大街的“和硕睿亲王府”就没再用了,慢慢就变得荒凉,空置了四十来年。到了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康熙皇帝为了迎接蒙古族的宝贝玛哈噶喇(就是那尊护法大黑天金佛)到北京,就在废弃已久的睿亲王府老地方(不过只用了北半部分,南半部分早变成了内务府的绸缎仓库)上盖了玛哈噶喇庙,专门用来供奉玛哈噶喇佛。

玛哈噶喇这东西,其实早在清朝还没进关,那时候还叫后金呢,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就有了。具体是天聪九年,也就是1635年十月份,皇太极把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给平定了。那时候,察哈尔部的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还有他的正妻和正母囊囊,把手头一直传着的蒙古和汉廷的三样宝贝——吗哈噶喇金佛、金字大藏经,还有那个传国玉玺,都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特别看重吗哈噶喇金佛和金字大藏经这两样宝贝,所以在盛京这个国都里,他下令建了莲花净土实胜寺,专门用来安放这两样圣物。这座寺庙一直留到了现在,大家叫它“沈阳皇寺”。

六十年过后,康熙皇帝把玛哈噶喇金佛接到了京城里供奉,他挑了个城里头已经荒废很久的睿亲王府,打算把它改成供佛的庙。于是,在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玛哈噶喇庙就这么建起来了。

后来啊,到了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55年,乾隆皇帝下令要把玛哈噶喇庙给扩大修建一番。紧接着,在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乾隆皇帝又给玛哈噶喇庙赐了个新名字,叫‘普度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普渡寺。打那以后,多尔衮以前住过的那个‘摄政王府’,就跟着普度寺这个名字一起被大家记住了。

历经两百年岁月打磨,现在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普庆前巷35号的全国重点保护古迹“普度寺”,就只剩下主殿“慈济殿”和大门还立在那,老建筑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一点点痕迹。

说重点吧,多尔博在被取消爵位并回归家族后,就跟着哥哥多尼过了六年。这六年里,他啥爵位也没捞到,俸禄也没有,说白了就是个没事干的宗室成员。还有他那名义上的姐姐,多尔衮的独生女东莪,在史料里干脆就消失了,没影儿了。

那时候,由于伯父多尔衮卷入了“叛逆事件”,多尼,也就是多尔博的亲哥哥,他的爵位从“信亲王”被贬成了“信郡王”。更惨的是,连已经过世的多尼和多尔博的父亲豫亲王多铎,也受到牵连,死后爵位被降为“豫郡王”。

0 阅读:17

曾哥说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