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问马斯克:如何打败中国?马斯克给出答案后,全场鸦雀无声

双好的是乐 2025-04-21 02:16:54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0年2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一场备受瞩目的太空前景研讨会在美国空军协会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会场里坐满了军方高层和科技界人士,气氛肃穆而紧张。

在这场研讨会上,美国空军上将约翰·汤普森向一位特殊的嘉宾——特斯拉和SpaceX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美国如何才能打败中国?”

马斯克略作沉吟,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创新赛道!全场随即陷入一片寂静,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毕竟美国人自己都清楚,尽管他们拥有无数硬核武器,但些年美国在无人机、电子信息领域方面的创新能力,早已丧失了领先优势。

百年大变局

过去几十年,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用四十余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

2010年8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确认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已占全球近30%,从高铁到5G,从港口吞吐量到新能源产业,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崛起速度,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主导者,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2020财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7380亿美元,11艘核动力航母巡弋全球,空军装备的F-35和F-22战机代表着尖端科技的巅峰。

可是,这种优势并非牢不可破。维持庞大的军事体系需要巨额资金,F-35战机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3.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万元,这让不少人开始质疑,这种烧钱的模式还能撑多久?

中美之间的较量早已不限于经济或军事领域。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对华发起贸易战,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中国发展。然而,三年过去,中国出口依然强劲,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却收效甚微。

南海的紧张局势、华为的5G之争,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是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力。汤普森上将的提问,正是这种焦虑的集中体现。他想知道,在中国步步紧逼的态势下,美国该如何突围?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开始蔓延,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而中美关系正处于近年来的低谷。

马斯克作为一位科技先驱,他的回答会指向何方?是军事对抗,还是经济封锁?答案揭晓前,现场的每个人都在屏息以待。

惊雷一击

马斯克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拐弯抹角。他静静地思索片刻,然后清晰地说出了两个字:“激进创新。”

紧接着,他进一步解释:“中国经济规模迟早会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军事上想赢,唯一的路就是持续不断的激进创新。不然,美国只能接受第二的位置。”这番话砸在每个人的心头,会场瞬间安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为什么是“激进创新”?马斯克看得比谁都透彻。他直言,美国现在的军事体系过于依赖传统思维,花大价钱维护老旧的装备,却不敢在新技术上大胆突破。

比如F-35战机,从2001年立项到2020年,耗资超过1.5万亿美元,可马斯克却毫不留情地批评它是“垃圾设计”。

在他看来,未来战争的主角不是昂贵的有人驾驶战机,而是人工智能和无人机。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低成本无人机在战场上的惊人表现,似乎印证了他的预见。

马斯克的SpaceX就是“激进创新”的活样本。2018年2月6日,猎鹰重型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运载一辆特斯拉跑车进入太空轨道。而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直接把发射成本从数亿美元降到了几千万美元。

这种颠覆性的思路,正是马斯克推崇的创新之道。他在研讨会上提到,美国政府如果还把钱砸在造价30亿美元一艘的军舰上,未来恐怕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这番话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也在创新的赛道上狂奔。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火星探测的第一步。

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壤,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前列。马斯克的回答,照出了美国精英不愿面对的差距。

沉默中的觉醒

全场鸦雀无声,不是因为马斯克说得不够清楚,而是因为他说得太明白了。

那一刻,与会者或许都在反思,美国的霸主地位还能靠什么维系?是11艘航母,还是每年7000多亿的军费?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马斯克无疑刺破了美国自诩“无敌”的泡沫。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2020年11月15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中国与14个亚太国家联手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自贸区。美国却因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而缺席了这场盛宴。

在科技领域,中国的5G基站到2020年底已建成71.8万个,占全球70%以上,而美国还在为频谱分配争吵不休。这种对比,让马斯克的“激进创新”显得更加迫切。

那么,创新的根基在哪里?中国每年有超过400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美国却只有60万左右。2021年6月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计划投入2500亿美元对抗中国科技崛起,可这笔钱来得是不是太晚了?马斯克的沉默效应,实际上是对美国战略思维的一次警钟。

从个人角度看,马斯克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未来的洞察。SpaceX的星链计划,到2020年底已发射近1000颗卫星,目标是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服务。

而中国也在同年启动了“星网计划”,准备与之一较高下。这种针锋相对的竞争,让人忍不住想,真正的较量早就开始了,只是很多人还没醒过来。

这场沉默,其实是思想的碰撞。马斯克用最短的话,点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不创新,就落后。美国的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蚕食,而中国正在用实力证明,跑得快的人不需要回头看对手摔倒。

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真正的强者不是靠遏制别人,而是靠超越自己。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又将如何书写未来的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创新的火种决定着谁能站在潮头。你们觉得,科技的力量真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吗?

参考资料

新华网 下一个颠覆性创新是什么?

0 阅读:27

双好的是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