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意思是说: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满了山;在海边观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澎湃。
在许多古典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诗人有着“登高”的情结。
每当登高望远,诗人的内心就会无比振奋,仿佛那些山川皆在胸中,于是文思如泉涌。
杜甫,唐代大诗人,他一生胸怀大志,有雄才伟略,但因生不逢时,未能实现抱负,也正因为如此,一生漂泊,病死湘江。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抒发的不是个人渺小的情感,而是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情感,足以感动天地,所以他的诗作才被广为传颂。
今天,带来杜甫2首非常出名的登高诗,但前后的心境截然不同,可叹人生的无奈、无常!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种气概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也是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的原因。
登上高处,一览无余,众山被踩在脚下。众山的渺小与泰山的高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可谓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蓬勃向上的理想激情。
登临巍峨高大的泰山之巅,放眼千里,诗人将内心的雄心壮志诉诸笔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当时杜甫正在夔州,身体状况较差疾病缠身,万般愁苦御结心中。时值767年的九九重阳节,杜甫带兵登台远眺,以寄托思乡之情。
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自己的登高所感,以寥寥数笔,写尽了自己的身世遭遇,面对辽阔无边的秋色,身世飘零的感慨、老病孤愁的悲哀充斥在诗人的心间。
《登高》一诗,诗眼为一个“悲”字。
它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窗户”。它是诗中最准确、最凝练地传达出主题的字,是掌握诗歌各部分联系的关键。
诗的前两联所描绘之景,是作者眼中夔州悲凉之秋景。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对比宇宙自然,诗人自感渺小无助;猿声哀鸣、飞鸟盘桓,怎会不更添愁绪?这些景物描写,是“悲”的生动而具体的表现。
当然,“秋”只是诗人“悲”之情感的触发点而已,诗人心“悲”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后两联所诉的家国之感。
颈联中“万里”、“常作客”,表明杜甫一生漂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百年多病”,即年老又多病之意;“独”,既写其孤身一人,又抒诗人心境孤寂。
尾联中,“艰难”,既写诗人晚景凄凉,又叹时局动荡,国运不济;
“繁霜鬓”,虽然是说年纪大了,但更多的是表明诗人因家国之悲而内心极为焦虑;
“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则是说,诗人内心极度痛苦,急于排遣,原想借酒浇愁,可是偏偏自己又因病不得不戒酒,只能让焦虑痛苦的恶魔肆意折磨自己这老病之躯。诗人极度痛苦而又无法排遣,其痛何极!
可以看出,后两联是诗人在秋风秋景中的忧心长叹,无不显出其内心之“悲”!
杜甫的这首《登高》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胡应麟推许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便在于诗中蕴含的悲情,这种“悲”,不仅是杜甫对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境况之悲,更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故而更有忧虑。
通过《望岳》、《登高》这两首诗的对比,我们能看到人生的无常,曾经“会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啊,处处充满着不确定,去日苦多,这又是多么让人无奈!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陆游晚年写下一首诗总结自己一生,满是悲情,有两句很出名一首唐诗,写尽人生的身不由己,读来真切感人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漫游记
好为人师者,言行必有失。记错祖宗功,学错他人书。文人仿先贤,先贤误子孙。墨客解字词,字词误弟子。足行万里路,万物诛佛足。儒道烧香手,见风五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