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劝80岁父母的架了!他们的婚姻从不需裁判,只要观众

观尘 2025-04-21 18:00:51

刚刚手术出院的我,躺在床上,就听见客厅里,老父亲正兴趣盎然地讲着哪家的肉火烧好,就听老母亲一声“快别叨叨了,烦不烦啊!”顿时,客厅鸦雀无声。

本以为乌云就此过去,没成想,快到中午了,老母亲又因为物业费的钱不知道从哪里支付的,又跟老父亲叨叨,老父亲彻底失去了耐心,将钱扔在了桌子上,甩了一句“以后钱的事你们管,我不管了”,就听见老母亲喊了一声“你耍什么疯!”老父亲吼道“我就是疯了,你得怎么地”摔门而走。

此刻,躺在床上的我,纱布下的伤口正在隐隐作痛,但心里更累。

他们总为盐罐该摆窗台还是灶台吵,为电视音量该调 25 还是30争,大米放在橱柜的上层还是下层拌嘴。过去我总像拆弹专家般周旋在他们中间,可此刻连起身倒水都要攥紧床单的手,实在没力气再去接住那些锋利的词句。

中午,我忍着刀口的疼,炒了两道清淡的菜,果然又有一副碗筷是赌气空着的。像这样家庭战争的火药味总是会持续一整天。

老母亲口不择言的一句话“我们俩谁打死一个就省事了,不用你管”。彻底砸醒了我,记得有人说过:“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介入父母的因果”。

刀口还在抽痛时,我终于听懂了父母争吵的密码。

他们用四十年的婚姻铸就了独特的语言系统——老母亲喋喋不休的絮叨是“我需要关注”的摩斯电码,老父亲摔门而去的巨响是“请看见我”的烽火狼烟。这对用争吵对话的夫妻,像两棵根系纠缠的老树,在互相撕扯中确认彼此的存在。

客厅里的战火从未停歇。我突然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的洞见:“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需要某种暴力来维持平衡”,这对古稀之年的怨侣,正用他们独有的暴力维系着某种微妙的共生。

那天我任性地没有起身劝架,我也不再试图浇灭他们的战火。

或许真正的孝顺,是允许父母继续做困在婚姻围城里的堂吉诃德,而我们,要学会在满地瓷片中种出自己的春天。

杨绛先生的话:“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正如这对吵闹的老夫老妻,他们的战争与和平,本就是同一种情感的两面。

每代人都带着自己的命运齿轮转动,与其强行改变咬合轨迹,不如给摩擦的火星裹上温柔包浆。

毕竟家庭这部老机器,正是靠着那些叮当作响的碰撞,才得以运转至今。

0 阅读:0

观尘

简介:无关乎年纪,相信只要去做,凡事都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