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辉煌的大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与传承力的高峰。
大唐文化兼容并蓄,风格卓异,遍地开花,令世人叹为观止。
历史学家范文澜就曾指出,
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像大唐这样,仿佛灿烂夜空,群星闪耀。
初唐有写下《滕王阁序》的天才王勃,他一跃成为了令后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存在。
有落笔便是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穿越千年,依旧动人。
盛唐之时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杜甫,也有“举杯邀明月”,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而晚唐则出现了烟笼寒水的杜牧,“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绝代女子鱼玄机。
翻开《全唐诗》,我们能看到被收录在内的2000多位诗人,这数千位诗人中有百人独树一帜,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唐文化的繁荣。
不仅是这些仿佛文曲星下凡一般的诗人,诗歌之风吹遍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的创作热情。
在这个时代,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不论是风格形式还是技巧内容,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大唐王朝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文化辉煌璀璨、令世人瞩目。
那唐代为何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文化成就?本文就唐文化的繁荣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做出探讨。
大唐文化的繁荣,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办法比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志宏贞观,政启开元、永徽之治、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一个又一个盛大的朝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唐王朝政治清明,物产丰富,博大自信,犹如那朵最富贵的牡丹花,它的洒脱宽广、宏大磅礴,成就了文化的盛世。
唐朝文化的繁荣在诗歌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纵观当今中国,男女老少皆能随口念出一句唐诗来唐代文化的繁荣既体现在诗歌上,也体现在宗教、散文、书法、舞蹈、音乐等方面。
苏轼曾直言道:
由此可见宋朝文人对唐朝文化有多么推崇?
英国学者威尔斯也曾说:
由此可见,唐朝文化的繁荣是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
唐朝文化繁荣可体现在诗歌、美术、书法、宗教等多个方面。
先以诗歌为例,唐朝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代诗歌题材丰富,流派众多作品,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
《全唐诗》当中存有4.89多万首诗,留下姓名的诗人有2200多人。
初唐之时的诗词受六朝所影响,词风浮艳柔丽,直至初唐四杰出现,文员们渐渐摆脱了六朝后期彩丽竞繁的影响。
武则天统治之时,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抵制浮迷诗风,为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盛唐之时,名家大量出现,诗歌题材极其多样,彼时既有浪漫洒脱,颇有魏晋之风的诗仙李白。
受佛家影响较深,如清风过竹林一般的王维、意境深幽,纵情山水田园的孟浩然,也有颇具异域风情,大漠孤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
浪漫、恬淡、悲壮、豪迈共同构成了盛唐璀璨的星空,中唐之时,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此时的文风颇有苍凉之感,但是仍旧出现了像韦应物这样的杰出诗人。
白居易、元稹为振兴诗坛,极力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大量抨击时政颇具,现实主义的诗作。
而晚唐时期的诗词也展现出了大唐不一样的一面,晚唐之时国家破败,不安全感进入了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这时的诗风缺少盛唐、中唐的浑融境界,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哀怨深沉、清丽婉转的诗作。
纵观整个唐朝,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其影响力和尖锐程度是前朝后代都无与伦比的,唐诗已然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
不仅是诗词,唐朝的书法文化发展同样繁盛,唐代的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盛唐与晚唐。
初唐之时,朝廷将书法定为了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喜爱书法,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书法学家诸多福利。
初唐出现了褚遂良、欧阳询等初唐四家,为唐朝书法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而盛唐之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书法风格也逐渐转向雄厚,摆脱了王羲之风格的束缚,形成了新的风格,出现了例如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这样的著名书法家。
晚唐则出现了像杜牧、高贤、裴休这样的杰出之人,草书在晚唐之时形成了鼎盛局面。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地位在唐朝可谓最高。
唐朝时期的佛教的主要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宗派,吸引了诸多百姓加入,由于武则天推崇佛教,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因为李唐皇室姓李,世间相传李唐子孙乃是老子之后,所以道教在唐朝也同样流行。
唐高宗当年还将老子追尊为了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也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了道举,提高了道教的地位。
由于唐朝佛教兴盛,所以壁画在唐朝也尤为流行。
唐朝开放繁盛,人们充满自信,思想意识得到解放,出现了大量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画作,不论是壁画、陶瓷画、还是传统水墨画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政局稳定统一,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为唐朝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唐朝的文化之所以会如此繁盛,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俗话说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环境和蓬勃的经济是唐朝发展的基础,隋朝本是个繁华强盛的朝代。
但是可惜隋炀帝过分追逐个人欲望,制定了诸多错误政策,导致了隋朝灭亡的结局。
李渊、李世民自乱世而出,结束了隋朝末年的动荡,一统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使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四海升平的局面。
唐朝承袭隋朝的基础,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由于李家子弟带有胡族血统,因此唐朝统治者性格不拘,对外族文化颇为包容。豪迈、尚武之风为唐朝国防力量的强盛和后期的对外开放起到了正向作用。
李世民登基之后注重农业发展,将农业视为经济之本,提高了农业的地位。
唐朝的开拓者以及后继者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交通,贯通南北,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推行均田制,减少赋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
百姓手中存有余粮之后便种植起了经济价值极高的茶叶之类的作物,带动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朝之时,人们的生产技术日益革新,手工业得到改进,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纬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棉花,百姓的服饰更加多样。
唐朝之时,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性不仅能够身着青纱随意在大街上展露自己的美,而且还能与男子一样穿男装、穿胡服。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彼时,富豪千金、民间百姓竞相争艳,使得纺织业和服饰业更为繁盛。
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百姓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便将目光放在了精神追求之上。
大唐王朝的盛世给唐朝百姓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也给百姓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豪感与自信感,这种自信使得唐代的文化分外恢宏。
唐朝的统治者为了让发展之风吹遍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一改前朝之弊病,采用科举考试的方式吸纳了大量寒门贵子。
魏晋南北朝之时,阶级垄断极其明显,门阀士族等地主阶级凭借出身和门第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享有各种经济政治特权,不给寒门之人晋升的机会,导致百姓颇为抱怨,才子无处施展身手。
唐朝统治者为了将天下才子收入囊中,发展教育,采取了科举制度,给了出身寒门的庶族晋升的机会。
由于统治者礼贤下士,给予了民间文人极大的信心,所以民间也出现了大量杰出文臣将才、文坛大家。
读书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创作了大量讴歌时代的诗篇,使得唐朝的文化具有奔放、明朗、高亢的时代气息。
唐朝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盛、疆域辽阔、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交通便利、教育得到普及,共同促使了唐朝文化发展的飞升。
唐朝统治者所推行的合理进步,开放的民族政策是唐文化繁荣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因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胸怀博大的帝王,他所推崇的民族政策影响了整个唐朝。李世民曾经说过,
他的这句话展现了他爱之如一的民族观,李世民认为不应区分华夷,应当重视夷狄人民,夷狄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可以感化。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齐聚一堂,讨论应该如何安置前来投靠的东突厥,当时很多大臣都说要区别华夷。
但是温彦博确认为与其区别华夷,强制性的将这些人汉化,倒不如接纳他们,保存他们的风俗。
唐太宗权衡过后采用了温彦博的主张,为后期的民族交往与民族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的“爱之如一”并非是口号而已,他不仅同等对待在战乱中被俘虏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
而且还突破了民族血统的界限,将出身鲜卑族的长孙无忌,扶上了宰相之位,并免除了归附唐朝的夷狄人民徭役。
贞观九年,突厥族的李思摩出征之时,不慎中箭受伤,瘀血滞积,唐太宗甚至亲自为其吮血,感动了大量将士。
唐太宗为了促进民族交往,使得民族团结,常常颁发诏书,倡导人民和平共处,并给予了少数民族人乃至外国人诸多福利。
团结的民族政策既促进了唐代民族关系的友好,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社会环境。
从民俗文化来看,唐朝各民族在交融的过程中,将不同民族的民俗传播给了对方,例如西域服饰传入中国之后,便在长安引起了一阵热潮。
彼时,长安城内不仅是高官商贾,还是妇女百姓都穿胡服、戴胡帽、喝葡萄酒,颇具异域风情。
除此之外,西域画风、西域舞蹈也传入了中原,丰富了唐朝歌舞文化的多样性,而由波斯经西藏、印度等地传入我国的打马球活动更是成为了达官贵人竞相追捧的娱乐活动。
唐玄宗在位之时就经常与群臣一起打马球,并举办比赛,与吐蕃来使玩乐竞争,从唐代的诗歌来看,依旧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元素。
边塞诗人岑参、高适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边塞诗歌,古代诗歌增加了一抹绚丽独特的色彩。
唐朝文化的开放得益于经济的稳定、民众思想的开放、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外来人士的影响。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族乃至外国人涌入长安,与汉人杂居,互相习染社会风气,出现了胡化的苗头。
面对这样的局面,统治者不但没有禁止,而且还积极的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参考资料:1.《唐书》
2.《全唐诗》
3.《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