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曾痛骂: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这两个人!

五千年史鉴 2023-01-15 22:53:2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底,蒋介石在炮火中逃往台湾。此后几十年,他再怎么费尽心机,也没有机会再实现统治中国的痴心妄想。

只是在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毕竟作威作福多年,根本不会甘心就这么认输。所以到了晚年,他还是进行了多次“反思”。

他固执地认为,国民党之所以那么快一溃千里并且最终败北,是因为两个罪魁祸首的存在。

这两个罪魁祸首是谁,为何能影响到蒋介石乃至整个国民党?他们的结局如何?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败逃又真的只是因为这两个罪魁祸首吗?

都“不省油”的把子兄弟

蒋介石认为的第一个罪魁祸首,就是与他表面上义结金兰,实际上彼此不对付多年的“拜把子”兄弟——李宗仁。

这面和心不和的两兄弟,在并肩作战的那些年里交锋不断。

李宗仁

李宗仁曾三次逼蒋介石下野,蒋介石也回敬了李宗仁三次暗杀,那可真是互不相让,都想干掉对方。

两人相识于北伐战争时期,那时李宗仁已经在广东革命政府的支持下统一了广西,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则已经成为国民党的重要领袖。

所以当革命形势被推到需要进行北伐时,两人理所当然的因为利益走到了一起,他们需要联合起来拓展势力范围。

众所周知,蒋介石身上有些江湖气,因而在长沙期间,他主动提出与李宗仁结为异姓兄弟。

李宗仁实力弱于蒋介石,所以对这个主动想送上门的“便宜大哥”,他只能顺势答应下来。

北伐战争期间,李宗仁本就服从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也信任支持李宗仁,他们的兄弟情算是勉强维系住了。

只是北伐战争有打完的那一天,他们的“假面兄弟情”也终究会撕裂。从李宗仁方面讲,他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的,所以蒋介石三次下野都有他的推波助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可是在此之前,汪精卫已经武汉成立了另外一个国民政府。

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武汉方面一直要求蒋介石下野。蒋介石本想与武汉兵戎相见,但李宗仁却主张和解。

武汉则顺势提出,若想和解蒋介石必须下野。南京内部审时度势后,提出让蒋介石下台休息一下,李宗仁也表示同意。最终,蒋介石在8月第一次下野。

第二次是1931年,粤桂联军在广州举起反蒋旗帜。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公开表示反蒋决心,要求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自然不会直接屈服,于是粤桂联军在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上讨伐蒋介石。

他们的内斗没有分出胜负,更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全国人民要求一致对日,蒋介石只得放下成见、握手言和,并且在李宗仁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再一次下野。

至于蒋介石的最后一次下野,则是解放战争末期,那时所谓的“蒋家王朝”几近穷途末路。一直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政府,也要求他让位给李宗仁。

李宗仁自然会抓住时机,联合白崇禧等人,施加压力让蒋介石下野。在内外双重逼迫下,蒋介石于1949年初第三次下野。

当然蒋介石也并非善类,在下野后依然能够兴风作浪,牵制住李宗仁。并且他也回敬过李宗仁三次暗杀。

第一次是1931年在广州马棚岗,戴笠奉蒋介石之命暗杀李宗仁。只是他们低估了李宗仁的安保能力,并没有得逞。

不久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宗仁和蒋介石联合抗日,个人矛盾暂时被放下了。因而蒋介石对李宗仁的第二次暗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宗仁逼迫下野以后,表面上退守老家浙江奉化,实际上一直暗中操纵党政局势。

看着李宗仁的种种行动,蒋介石气不过,就派毛人凤潜回南京执行暗杀计划。

李宗仁也知道蒋介石不会甘于失势,于是格外注重安保工作。他和副官们商讨后,在住处附近布置下了数不清的明岗暗哨。

毛人凤办事力求稳妥,发现无从下手以后,只得暂时将暗杀作罢。但蒋介石不会甘心让李宗仁就这么安度余生,尤其是在他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解放战争也即将结束。蒋介石还在做无谓的抵抗,但李宗仁已经意识到国民党只是困兽之斗,打算带着家人前往国外。

年底,李宗仁前往云南,蒋介石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又一次让毛人凤派人行刺。只是特务们的异常举动过于明显,引起了落脚旅馆老板的怀疑。

这旅馆老板本就是保安司令部的线人,他的儿子还因为参加反蒋活动被特务逮捕了。因而他特别痛恨特务,立刻将这几个人的异常上报了。

当时主政云南的卢汉,已经暗中联系了共产党,打算率部起义。他得知自己地盘上进了特务很是震惊,立刻直接派人清理干净了。

李宗仁也因此又一次逃脱暗杀,顺利离开云南,并且辗转前往美国。而蒋介石认为的另外一个罪魁祸首,其实那时也在美国。

新仇旧怨交织的“盟友”

说起蒋介石痛骂的第二个罪魁祸首,其实他并非蒋介石的部下,而是一个美国人,他叫马歇尔。

马歇尔是美国五星上将,二战期间担任了美国陆军参谋长。也正是在此职务上,他和蒋介石产生了交集,但这交集同样是面和心不和的。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给予国民党不少援助,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让蒋介石得到了很大的优待。但是马歇尔本人,并不喜欢国民党的这位领袖。

尤其在抗战后期,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所以对于抗日战争没有那么积极,这引起了美方的不满。

马歇尔更是对蒋介石口诛笔伐,这所谓的盟友关系,因为蒋介石的冥顽不灵而岌岌可危。

同时美国给国民党的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偿帮助。他们提供的枪支弹药等战略物资,支配权一直掌握在美方手里,就算是蒋介石也无从插手。

再加上前来援助的美军,所有军费开销也由国民党政府承担。他们不知节俭,造成了高额负担,这让蒋介石几乎难以承受。

而马歇尔作为美军陆军参谋长,美国这一切的政策都与他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蒋介石也很难喜欢这位美军高官。

也就是说在两人素未谋面时,就已经有了积怨。遑论后来马歇尔主张与共产党和谈,这更是和蒋介石的预谋大相径庭。

所以当马歇尔前来中国充当“和平使者”以后,为了美国的利益,他不得不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

1946年6月,就在马歇尔等代表团成员还在为了美国利益周旋于两党之间时,蒋介石却突然下令攻打解放区,悍然发动内战。

这让马歇尔大为震撼,只得加紧脚步。他一边同共产党代表团磋商,一边又数次前往庐山,与蒋介石剖析和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其实蒋介石与马歇尔私交还算不错,对马歇尔夫妇招待很是周到。无论聚餐还是游玩,气氛总是融洽的。

但这种融洽,只能在闲聊娱乐时才会有。一旦马歇尔开始谈起国共和谈,蒋介石就会露出固执专断的真面目。

1947年初,马歇尔实在忍无可忍,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要聘请他当顾问的要求,返回了美国。

蒋介石甚至亲自到机场送行,两人维持着表面上的最后和谐,但各自心里早已对彼此充满了怨言。只是迫于形势,蒋介石的怨怼无处发泄。

但马歇尔的不满,却可以通过影响美国政策,直接反馈到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处境上。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依然贼心不死,做着他的春秋大梦。

那时他最大的依仗便是美国的援助,只是美国看出了他大势已去,根本不愿意多浪费精力和金钱。

尤其回国担任了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他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很是失望,更加不会支持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

在内战中失利的蒋介石,因此逐渐失去了美国这个大靠山。根本没有可能东山再起的他,余生都只能在不甘和愤懑中度过。

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晚年反思时,把李宗仁和马歇尔列为罪魁祸首,而忽略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为何注定失败

纵观蒋介石二十多年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失败其实是必然的,蒋介石自己也进行过反思。

首先,他认为国民党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溃败。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内部一直是派系林立的。

有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也有很多从地方实力派、军阀等各方收编来的杂牌军。这就导致了统一的制度难以推行,人心也不齐。

更可怕的是,有些军阀还带着土匪做派。在战斗过程中,不仅打击日寇和共产党,还偏要祸害百姓,可谓是无恶不作。

尤其在共产党的根据地,国民党部队烧杀抢掠的做派,和日本侵略者相比都不遑多让。

其次,就算是到了穷途末路之际,蒋介石依然固执的认为是共产党造成了他的溃败。但他却不想一想,共产党是如何披荆斩棘走到新中国的。

共产党成立时,不过是几十上百人的组织,更没有军事力量。但是“人心齐,泰山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共产党逐渐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更是成为了民心所向。

反观国民党的队伍,在早期孙中山领导时期,那算得上是革命的中坚力量。只是后来,“三民主义”动摇,他们逐步失去了信仰。

国民党有很多官员,甚至包括高层领导者,都成为了蒋介石的“家奴”。他们口口声声“效忠蒋委员长”,终归是在求功名利禄,而非人民幸福。

个别还有骨气的官员,会被蒋介石排挤出走甚至遭到迫害,要么就是李宗仁这样还算有实力的高层,才能勉强与蒋介石抗争一二。

他们内部的贪腐陷害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队伍根本不可能走到最后。

除此之外,蒋介石也认识到了他在外交上的失败。那时美苏两大国的实力已经彰显,由于苏俄支持共产党,所以蒋介石就信任依赖美国。

但是美国并非值得信赖的盟友,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更多的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真心实意地对蒋介石奉献。

就像外蒙古的问题上,由于美国政府对苏俄妥协,蒋介石也不得不向苏俄屈服,根本没有足够的自主权。

这一点从后来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也可以窥见一二。因为国民党过分依赖美国,美国的援助一旦撤出,蒋介石就再无还手之力了。

因而蒋介石心里始终记恨着马歇尔,如果不是马歇尔的坚持,可能美国不会那么快疏远他。

直到1959年,马歇尔病逝的消息传来,蒋介石想来才终于畅快了。

当然蒋介石也始终认为,他的最后一次下野,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溃败,否则他不至于落得狼狈出逃的下场。

虽然蒋介石在公开场合表示过,他对国民党的失败要负很大的责任,但他始终认为的是如果他不下野,国民党就可以守住南京等地。

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把逼他下台并且取而代之的李宗仁,视为另外一个罪魁祸首。尤其当李宗仁回到国内参与建设新中国时,他更是忍不住地破口大骂。

但李宗仁的选择才是明智的,他受到了共产党领导人和昔日战友的热情接待。他不仅风风光光地再次回到国内,还在北京安度晚年,直至病逝。

这就显得蒋介石的冥顽不灵,尤为可笑。1975年4月,蒋介石因病逝世于台北,他的故事终于落幕。

蒋介石恐怕至死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自我反思,总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殊不知“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