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自然科技的发展作为的社会发展的标志,不仅反应了文明开化程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规律的自寻。
我国对自然科技的探索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科技探索史,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
元朝的自然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占有辉煌而重要的地位。
元朝以众多民族之交融和更加开放之态度,吸收各种天文数学知识,跻身世界自然科技领先集团之列。
一、广阔版图,民族交流造就生长土壤1162年,铁木真出生。他的父亲早逝,因此他被敌对的部落所驱逐。而这个草原汉子胸怀天下,成人后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在1204年统一蒙古高原。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大元”,元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元朝在鼎盛时期疆域辽阔,而地域之广也为自然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把亚洲腹地的政治隔离打破,促进了各民族种族的交流融合,加之蒙古人没有传统汉人严控思想的想法,高度鼓励贸易自由,整体势必更开放些。
元朝不重视科举,这就导致社会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减少了。
大家更倾向于选择一门手艺谋生,这就为自然科技的发展了更充足的人才储备。
据记载,元朝一共举行19场科举比赛,而且元朝对汉人歧视的政策,汉人学子更难通过科举走向仕途。
于是,一部分有文化的人选择只得选择重新寻找新的出路。而因为当时的元朝国力强盛,环境自由,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国的科学家前来。
阿拉伯、波斯等地科学、技术的佼佼者,都带着当时来说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征调前来元朝。
这些科学家在当朝传播希腊、罗马、阿拉伯的天文、哲学、医学、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如《积尺诸家历四十八部》等,给当时的一些人做科学启蒙。
这一支特殊的科学家队伍,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一起,共同把元代的科技水平推向了空前繁荣的境界。
这些外国精英大多是穆斯林,来到中国与中国其他民族经过漫长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回族的前身。
这些精英之所以能被征召入中国,并且能兢兢业业在元朝任职十几年,归根到底,还是元朝有足够强的军事实力,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元朝在军队实力强,除了蒙古人能骑善射,民风彪悍凶狠之外,而且当时还有火器、航海技术、攻城器的加持与推广。
蒙古人在宋朝火枪基础上,吸收回回炮的技术,改良后发明了火铳,这种新型火器的火力更加凶猛快速。
元火铳研制发明后,官手工业局制造了很多,并很快用于实战。忽必烈南征占城,便航海技术做支撑,调集海船百艘,战船250余只南下占城。
蒙古人“敏于事”的务实和见贤思齐的吸收模仿能力,直接促进了元代在科技诸方面的高度发达,也进一步满足并促进了其次军事实力的扩张。
多元文化的交流、吸收和碰撞,造就了元朝自然科技的独特色彩。有一群特殊的天文学家,为中国带来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创造了闻名一时的天文成就。
他们翻译的譬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使得中国天文学家有机会放眼世界,吸收创新。
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
札马剌丁在元朝就带领设计了多环仪、平纬仪、地球仪等天文仪器,把天文科学和阿拉伯历算介绍到中国。
进入元朝,官方推动自然科技的发展。蒙古在西征时逐渐认识到大明历的误差,于是便决心要制定新的历法。
1275年,元朝掌权者下令制定新的历法,而他选择了一些在当时很有名的天文学家,如许衡等人。
郭守敬等人吸收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理念,设计了简仪、圭表等天文学仪器,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南经北纬建立了庞杂的天文监测系统。
这都为历法的编写奠定提供了精准而稳定的基础。郭守敬曾说过: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随后,郭守敬他们借鉴《哈基姆星表》等资料,根据天文学仪器提供的数据,于公元 1280 年编撰完成一部蜚声中外的历法——《授时历》。
不仅如此,忽必烈在尚未登基前,就召集回回天文学者专职研究操办。公元 1260 年,设立司天台;
1271设立回回司,任用扎马鲁丁管理有关工作,1312 年设立回回司天监。
我们上学时地理中所学的黄赤交角,其测量数据为天文学中最基本的数据之一,而测量精准度更是直接影响计算精准度。
我国古代称之为黄赤大距,元代以前,观测精度不高,计算的黄赤交角与现在差距较大。
郭守敬等人利用自制的天文仪器重新测量了黄赤交角,计算所得数值与当代天文学黄赤交角的理论值仅有1分多的误差。
可以说,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也是里程碑式的发展进程。
元朝定都大都后,修订全国性的地理图志成为首要之事。元朝建国后,全国出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皇族就需要一本图志来彰显大元疆域之广。
加之当时的连年战争,郡县边界沿革混乱,更需要划定范围以谋求统一安定。
至元二十二年七月,元世祖下令由秘书监负责修此地理书,具体由扎马鲁丁主持。历时17年,《元统一志》告世。
而这本书则分别是借鉴了攻陷国家的旧志或派人实地勘测。
《元一统志》这本书里边的内容十分详细且丰富,里边有介绍城郭乡镇,土产风俗、古迹等各种内容。
在《元统一志》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元朝社会阶级情况和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质等。
元代自然科技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授时历》自出世以来一直沿用了约 360年,这部书以 365.2425 天为一年,与现在研究确定的地球周转时间仅有26 秒之差,换句话说,几乎等同于现行公历。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胶,也是从元朝开始风靡盛行的。在元朝以前,拿宋朝来说,文人雅士偏好苏合香丸,这苏合香丸时温通开窍要,具有助阳的功效。
但是元代的朱丹溪却一改前例,抨击其为“轻扬飞窜之物,又勉其多服、常服、久服”。他提倡滋补时应该滋阴降火,而阿胶是滋阴之王。
至此,阿胶广受欢迎。所以说,阿胶可并非女性的滋补专属,男性亦可滋阴已到达滋补的功效。
元朝医学成果为明清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旴江医家如龚廷贤、龚居中、喻嘉言、李元馨、万有生及张海峰等其医学思想深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
蒙古族医学家萨德弥实的《瑞竹堂经验方》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作用,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就吸收了大量此书的内容。
元朝医学在外国也算是轰动一时,早在十五世纪末,就出现了专门尊李杲、朱丹溪的学派。
元朝基本确定了大中国的雏形,并且为明清修缮全国性地理总志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元一统志》作为明朝修撰《大明一统志》时的基础,为明朝了解掌握其边境地区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结语:元代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是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别样的魅力。
元代空前的大一统给了自然科技发展足够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和科技创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算得上是璀璨的瑰宝。
这倒给了我们一个提示,科技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和大胆的创新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或者说,国家繁荣和科技发展是互补的。
只有看似没用的自然科技发展起来,才能在国防和网络等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社会才能更进一步,中国才会站得更稳。
而只有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人们在温饱之上,才会有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人有意识自发性的选择科学研究,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元史·郭守敬传》
《中国科学技术史》
《元史·地理志》
《拉施特·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