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功能性胃肠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20.
陈亚军等.《肠道菌群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饭还没吃几口,肚子就像吹了个气球;明明坐着不动,裤腰却紧得像刚吃了十顿自助;一整天没拉屎,肚子却像怀了五个月?
你以为只是吃多了?
错。你可能是“饿”坏了——不是你饿,是你体内的一群小生命饿了。

这些“生命”,不是寄生虫,不是幽门螺杆菌,而是你体内的“微型宇宙”:肠道菌群。
而你胀气、腹痛的根源,可能是你缺少一种它们最爱的“食物”——膳食纤维中的一种:可发酵性膳食纤维。
这不是营养学家的概念游戏,而是一场你和你体内上百亿细菌之间的"食物战争"。

说到膳食纤维,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是“便便通畅”“不便秘”“吃点全麦面包”。
真正让你不再胀气、肠道咕噜咕噜恢复节奏感的,是“可发酵性膳食纤维”。它不是粗粮里那些“刮肠”的硬邦邦纤维,而是能够被你肠道里的好细菌分解发酵,进而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的那一类精致纤维,比如:菊粉、果寡糖、抗性淀粉、水溶性膳食纤维。
这些短链脂肪酸,就像是肠道的“润滑剂”和“镇静剂”,能让你的肠道不再“炸毛”,不再随便胀气、打嗝、放屁、翻江倒海。

现代人对“干净饮食”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正在杀死你体内的“生态平衡”。你吃的越精细,加工越彻底,肠道里的好菌就越“吃不上饭”。
超市货架上那些“无糖”、“低脂”、“高蛋白”、“精制碳水”产品,看上去健康得让人感动,其实对你的肠道菌群来说——比毒药还毒。
它们没有任何可供发酵的纤维,没有真正“喂养”你肠道的能力。你吃得越精致,肠道就越像一个荒漠,最后你肚子里只剩下“气”——不是生气,是胀气,是你微生物们在饿得抓狂时制造的“生存信号”。

当你摄入足够的发酵性膳食纤维时,肠道菌群会发酵这些糖类物质,产生丁酸、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这些物质能:
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
调节肠道运动节律,让你不再一会儿便秘一会儿腹泻;
抑制有害菌生长,减少有毒代谢物如硫化氢的生成;
降低肠道pH值,让坏菌活不下去。
换句话说,当你经常胀气、腹痛、便秘、排便不净感、肠鸣音过强,很可能不是肠道“不通”,而是根本“没活力”了。

“少吃豆子不放屁!”这句话听着有道理,实际上是害你。
豆类、洋葱、大蒜、香蕉、菊苣、燕麦、牛蒡,甚至是红薯,它们含有丰富的可发酵性膳食纤维。短期吃了可能屁多一点,但长期不吃,你肠道就彻底失去了“肥料”。
很多人为了“不放屁”,干脆把这些食物从饮食中剔除,结果肠道菌群失衡,胀气更严重,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纷至沓来。

低碳水、断糖饮食一度被奉为瘦身圣经。但你有没有发现:体重是轻了,肚子却更容易胀了?因为你把肠道菌群最爱的“饭”——抗性淀粉、果寡糖、益生元,统统踢出了家门。
没有“饭”,它们就不产短链脂肪酸;不产短链脂肪酸,肠道就不通,就开始反复胀气、粘腻、排便不净,肚子“气鼓鼓”地像在抗议。

1.绿香蕉vs熟香蕉
绿香蕉富含抗性淀粉,是肠道菌群的“超级燃料”;而熟香蕉糖分高,但纤维少。你以为你在吃健康水果,实际上是在喂血糖飙升。
2.冷饭胜过热饭
冷却后的米饭、土豆、意面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会上升。热吃是碳水,冷吃就是益生元。你只是差了一次“放凉”的等待。

3.不起眼的菊苣根
菊苣根富含菊粉,是肠道菌群最爱的食物之一。可以冲泡当茶饮,也能磨成粉加进早餐麦片中。它不像药,却比药更能“通”。
4.洋葱、大蒜别炒太熟
高温炒制会破坏其中的果聚糖,建议做汤时后放,或做凉拌菜时生用部分。这样“气味重”,但对肠道才“有料”。

很多人给自己贴上“肠易激”的标签,但真相是,你不是肠子太敏感,而是你体内的菌群太单一、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你一吃冷的就拉稀,一吃辣的就腹痛,一点压力就胀气反胃,这不是脆弱的胃,是饿坏的微生物在敲警钟。

你可能喝了很多“益生菌饮料”,吃了很多“乳酸菌片”,但胀气问题一点没解决。问题出在哪?
益生菌≠定植菌。它们像是短暂停留的旅客,今天来,明天走。真正让你肠道变强的,是能让“本地菌群”茁壮成长的“食物”——也就是我们说了一整篇的:可发酵性膳食纤维。

胀气、腹痛、放屁增多、便秘、排便不净感,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症状,而是一整套肠道生态系统发生紊乱的信号。
这不是“忍忍就过了”的小事,而是你身体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你:你该喂养你的内在世界了。

1.每天吃够25g可发酵性膳食纤维
别算总纤维,要算“可发酵性”的。比如:1根绿香蕉(3g)、1碗冷饭(5g)、半碗燕麦(4g)、两瓣蒜(2g)、一碗洋葱汤(6g)、一小撮菊苣粉(5g)。
2.食物尽量“冷着吃”
冷意面、冷土豆沙拉、冷饭团,不是偷懒,是给肠道补短链脂肪酸的“特供”。
3.少吃“无糖”产品,多吃“低加工”天然食物
无糖可乐、蛋白棒、代糖饼干,看似健康,实则空洞。它们对肠道菌群没有任何贡献,甚至含有扰乱菌群的人工甜味剂。
4.偶尔“放屁”,是好事
屁是菌群健康的“风向标”,不是尴尬的象征。一天放10个屁,说明你体内菌群活跃;一天一个屁没放,可能肠道早就“沉寂如死水”了。

你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你是一个携带着上百亿细菌的“超级有机体”。当你忽视它们,它们就会用胀气、腹痛、便秘等方式提醒你:我们还活着,我们还饿着。
下次你胀气,不要怪食物,不要怪天气,也不要怪“压力山大”。也许你该问问自己:我,今天喂养了我的菌群了吗?

别总想着控制身体,有时候,真正的健康,是让身体“自然地活着”。
——一位看过上万张肠镜的老医生,留给你的忠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