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晚,李氏医门进行了第十次经典学习,由单亚男同学带领大家学习李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李素领教授)妇科病治疗经验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相关内容。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有一条总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这段阐述了妇人杂病的病因:正虚、积冷、结气。
气血虚或阴阳虚,抗病能力薄弱;寒邪积久坚寒;肝经气郁,久而气结不通。
原文后面阐述了虚冷结气在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情况。核心机制在“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但核心之外,也有着上下内外的气机变局,寒热性质的差异:在上焦,肺胃受之,不能布散津液,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在中盘结,肝脾受之,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在下焦,肾、冲任受之,经候不匀,令阴掣痛......,不同的病机,处置方案大有差异。
《金匮要略》在这一篇中列举了相对应的不同治法。
1、虚积冷结气在上焦:呕吐涎沫-小青龙汤
2、在中下焦:
①血暮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温经汤
②肝脾不和,腹中痛-当归芍药散
③虚劳腹痛-小建中汤
3、在下焦:
①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
②半产漏下-旋覆花汤
③陷经漏下黑不解-- 胶姜汤
④水血俱结血室-大黄甘遂汤
⑤干血凝闭湿热-矾石丸,矾石、杏仁(栓剂)
⑥转胞不得溺-肾气丸
除了自身的上中下三焦病变的病机运转,还会受更大系统的影响,比如受外感影响:
1、热入血室,血未结-小柴胡汤
2、热入血室,血结-刺期门
除了月经病,对情志的影响:
1、结气在咽部,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2、心血虚,脏躁-甘麦大枣汤
以上就是对妇人杂病篇内容的概括总结。
这一篇中温经汤、当归芍药散和胶艾汤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方子,临床治疗妇科病效果也很确切,下面重点讨论。
温经汤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宫寒能孕。临床上在妇科方面此方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不孕等最有效的方剂之一。临床常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兼有阴血不足、内热症状,既有瘀,又有虚,既有虚寒,又有虚热,属于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扶正祛瘀、养血生血之力较强,兼有益气健胃、滋阴润燥的作用。重在温养而不是攻瘀,方以温为主,有养血、有清热,既补气健中,又滋阴养血,寒热并用。
温经汤的几个重要指征:唇口干燥、手心烦热、小腹寒。
唇口干燥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能濡润,特点是口干。另外口唇区反射为女性子宫附件,所以有盆腔炎、外阴白斑、痛经的女性,口唇黏膜会发生一些改变。手心烦热是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所以傍晚发热、手心热。和地黄汤类不同的是温经汤上燥热,下寒冷。
【病案学习】
(岳美中医案):周某某,女,51岁,河北人。患者已停经3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1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时见少腹疼痛。经唐山市某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遂来京诊治。诊见面色皖白,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7年前曾小产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吴茱萸9g,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党参9g,桂枝6g,阿胶9g(烊化),丹皮6g,半夏6g,生姜6g,炙甘草6g,麦冬9g。服药7剂,漏下及午后潮热减轻,继服上方,随证稍有加减。服药20剂后,漏下忽见加重,挟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腹满时轻时重。病家甚感忧虑。岳老诊其脉象转为沉缓,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大为减轻,即告病家,脉症均有好转,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带血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并嘱继服原方6剂,隔日1剂。药后连续下血块5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腹胀痛基本消失。又服原方5剂,隔日服。药后下血停止,惟尚有便秘、但亦较前好转,以麻仁润肠丸调理2周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按:妇人年届五十左右,冲任虚损,天癸将竭。该患者经断3年复漏血不止,是因曾经小产,内有瘀血,冲任虚损所致。长期下血不止则耗伤津液,津失濡养,故见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症。阴血耗损,不能藏阳,故见午后潮热等症。此气血虚弱,内有瘀血,非破瘀消癥药物所宜;若用固涩止血之药,则使瘀血内停,亦为不可。而当缓消其癥,以温药治之,是以血得温则行也。服温经汤数剂之后,下血加剧,但是岳老洞察全貌,明辨病情,指出此乃正气驱邪外出之佳兆,消除病家疑惧心理,守方继服,经治2月余,终获痊愈。[陈明主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592-593]。
温经汤可以看作当归四逆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的合方,病属厥阴上热下寒,其中本方的清上热主要在麦冬、丹皮,麦冬甘寒滋润,量大可以清热,如后世增液汤。因热为虚热,并非实热,故仲景并不加入柴胡、黄芩、石膏、知母之类。吴茱萸汤证为太阴病,阴寒内盛、水饮上逆而致呕吐、吐利、头痛等主症,吴茱萸汤条文均有呕、吐的症状,且温经汤在吴茱萸汤的基础上,加入半夏增强和胃止呕。因此可以推测温经汤亦多有呕、吐的消化道症状。
也可以看作可以看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通草、大枣,加味而成温经汤。温经汤证以血虚有寒为主,而水饮不著,故去细辛、通草。用丹皮、麦冬除滋阴润燥外,还有金水相生的意思在。肺水下流转化为经血,丹皮、麦冬,可以滋阴润肺,使肺水通过任脉,经脾胃到达子宫,丹皮、麦冬性凉,经过生姜暖化,到达子宫变为热性,加之当归、川芎、芍药、吴茱萸、肉桂补血、温中、散寒。
温经汤证的辨证要点是,由瘀血内阻所致的腹满痛,崩漏不止,并在此基础上兼有气血不足之症。
当归芍药散,主治妇人怀孕腹中绞痛和妇人腹中诸痛。病因为肝郁脾虚,湿邪内停,病位在肝脾,症状可出现血虚(面色萎黄、头昏、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等),脾虚有湿(大便软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黏),脉弦等。
从气血而言,是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其应用的重点在腹部疾病,除此之外,只要是肝脏所居、肝经所循和肝脏所主器官出现异常,辨证属肝脾不调,湿邪内停,兼入血分者,就可使用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妇女腹中绞痛、钝痛、抽痛、刺痛等各种腹痛症。经过西医检查,未找到器质性改变,各种化验指针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能确诊的腹痛待查病人。除了腹痛,也可以治疗女性的经、带、胎、产、妇科杂病,同时能治疗男性疾病。全方体现了养血调肝、健脾利湿的治则,故也常用于主治血虚湿阻、肝脾不和等病证。原为散剂(利湿效果更好如五苓散),现都改用汤剂。
【李师病案1】
某女 36岁 初诊日期xxx
患者孕2产2,但2016年二胎早产,未满月孩子夭折,至今未孕,期间在多家中西医三甲医院调理,均未如愿,经人介绍,来诊:xxx舌尖红,苔白,有齿痕。
诊断:不孕症(月经不调)
处方:当 归15 川 芎12 赤 芍12 云 苓15
白 术15 泽 泻10 半 夏9 柴 胡12
菟丝子30 香 附20 益母草30 川牛膝30
生山药30 鸡血藤30 枳 壳10 佛 手12
太子参15 红 花6 桃 仁10
【李师病案2】
Xx 女 26岁 初诊日期:2020.8.9
主诉:月经不调半年余
现病史:发病来,月经经期短,2-3天,量少,有血块,经期前后腰酸乏力,平素手脚凉,晨起口干,出虚汗,便秘,3-4日一行,(有便意),纳眠可,舌质暗,苔白,脉细弱
婚育史:孕2子
诊断:月经不调
处方:柴 胡15 当 归15 炒白芍15 鸡血藤30
茯 苓20 生白术30 川 芎12 泽 泻10
川牛膝30 生山药30 红 花6 枳 壳6
益母草30 桃 仁6 12剂水煎服
二诊2020.8.23:服上方10剂后,月经至,经期5天,量色可,无血块,腰酸乏力好转,大便正常,1次/日,舌质淡暗,苔白,脉细
守上方加菟丝子15g(富含雌性激素,益母草) 12剂水煎服
三月后随访,月经正常,无明显不适。
两方均用当归芍药散合李师妇科验方加减,李师妇科验方活血为主,行气为辅,以下血降气为主,正符合女性经水来之不利诸症。意在降血行气,主气滞血瘀实证,虚当则之与气虚与兼夹水饮痰湿。当归芍药散重用芍药(一斤)主邪气腹痛,除血痹,迫坚积,利小便的作用。当归芍药散治腹痛,是通过强健中焦,使脾气足而达到扶正祛邪目的。方中还重用了泽泻(半斤),以利水除湿,而助脾运化,扶助中焦。《神农本草经》泽泻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又有当归养肝血而调经,川芎行血郁并主寒痹筋挛而温行全身血气,故对妇女腹痛实为治本之剂,能达到治中为主而益全身的功效。
芎归胶艾汤也是妇人杂病里的一个治疗崩漏很重要的方子,其人平时即有血瘀证。已形成积聚、癥痼而阻碍生育,谓之“胞阻”。下血者,可以桂枝茯苓丸治之。有瘀血而未形成“癥瘕”,或以前有半产(流产),或不慎行动而下血流产,或本有此病,妊娠诱发下血不止者,芎归胶艾汤(止血)合四君子汤,一般先兆流产的腹痛下血颇好用,不是偏虚亦可不合四君子汤。以腹痛为主的,以芎归胶艾汤合当归芍药散亦佳。“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接着“妊娠下血”,此为胞阻,子宫里有瘀血而胞受阻。
这个方相当于四物汤加味,加上阿胶、甘草、艾叶,四物汤既能补血,也是强壮性活血化瘀,利于虚症,不利于实证。生地、芍药利于虚热,当归、川芎利于虚寒,四个药合起来较平和,强壮性活血化瘀、止血,很常用,还可以配合四君子汤:参、苓、术、草。
【病案学习(李敬存医案)】
李某,男,37岁,农民。患者有大便反复下血病史四年,每次均服消炎止痛、止血西药而得以缓解。此次大便下血已3日,再用上药不效。现证见面色萎黄,眼睑淡红,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夜寐多梦,口微苦,大便秘,有时如羊粪,排便时肛门阵发性灼痛或刀割样疼痛,数分钟即减轻,排便后剧烈疼痛持续数小时,十分痛苦,严重时咳嗽、喷嚏都可引起疼痛,大便时出血鲜红,量不多,轻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重时滴血,舌质稍红、苔薄黄,脉稍数。血常规:血红蛋白9.5克%,血红细胞31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1,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4%。肛门视诊:见肛门前面有一约0.2厘米×0.9厘米纵形裂口。
病属便血(肛裂出血),由阴血亏虚,肠道热壅所致。治宜补血止血,兼清热通便之法。用胶艾汤加味:阿胶(烊化)、白芍、麦冬各15克,艾叶炭、甘草各6克,熟地20克,川芎3克,当归身12克,生地炭30克,玄参25克,大黄、黄连各10克,日一剂,水煎服。每晚用沸开水熏洗、红霉毒软膏挤入肛门。
7月12日二诊:大便转溏,大便时不出血,肛门疼痛减轻。仍予前方去大黄、黄连,加黄芪25克。7月15日三诊:诸证渐平,口不苦,肛门不痛,肛门视诊:裂口愈合。(新中医1990;<9>:44)
按语:虽非妇人下血,毕竟为气血两虚之出血,同样可用胶艾汤治之。因其口苦、便秘、舌稍红、脉偏数,有热象表现,故随证加入玄参、大黄、黄连、麦冬以清热养阴,使冲任固谧。
胶艾汤与黄土汤为对举之方,都治出血证,但黄土汤主阴证,芎归胶艾汤偏虚热。
【师门答疑】
亚男同学:子宫出血和便血的止血用药有何不同?
答:在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时候,考虑用炭剂时,要配合补气升提药等等,在妇科止血时,一定要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性来进行治疗,所以便血和子宫出血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炭剂的运用上我觉得也有差别。因为出血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气虚下陷,气郁的出血,脾不统血等,与肝、心、脾有关系,还与疾病本身的特性有关,比如痢疾的出血、溃疡的出血等等,还有很多。刚才萧雨说了降气引血、升提的方法等很多,思路很多,比如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时候芩连汤理气的药不能用,只是托住它,让炭剂停留在肠道。
高源同学:我们忽略了经前、经中、经后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辨证。
答:是的,妇科疾病治疗经前、经中、经后的辨证是不一样的,不能一个方子打死,需要经前的方,经中、经后的方,因为月经的周期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特别大,一定是要辨证。
心怡:老师,同样是女子痛经,有腹痛,有腰痛,有周身肌肉痛又该如何用药呢?
答:好,心怡提的问题特别好,因为痛经的部位不一样,是由于形成痛经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临床上可以辨证论治,比如说腺肌症等不同的疾病,痛经合并腰痛时可能有盆腔炎,合并周身痛可能是热入血室证,经期的感冒等症状,腹痛是最多见的,原因很复杂,你在临床上会慢慢体会到。很多疾病都会引起痛经,有原发的痛经,继发的痛经,通过辨证来进行治疗。
大家讨论很热烈,简单说,温经汤我大部分治疗是用于不孕症的方子,还有少腹逐瘀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同时根据不同证型选用药物,温经汤我用于体质消瘦的病人,有血虚血热的病人,这个方子非常好用。温经汤我治好几例不孕症的,效果非常好。
当归芍药散是现在临床非常常用的方子,加减变化非常多,看着平淡,实际加减变化非常多。
很多补肾药、活瘀药的运用非常有特色,比如输卵管不通如何用活瘀药,这些药与消炎药的配比,过去用山慈菇、王不留行、皂刺、鳖甲、散结的牡蛎等等。
如何促使卵泡的生长、破裂,都有相关的经验用药。体质不同,比如大家刚才讨论的肥胖的、瘀血阻滞的,痰瘀互结的,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的等等,这里面大家以后要进一步加强用药的学习。
现在,临床很多妇科病都与郁有关系,一个肝(气)郁、一个血郁(瘀),比如当归芍药散和四逆散的变化,和小柴胡汤的变化,和桂枝茯苓丸的加减变化等很多,看似平淡,实际疗效特别神奇。
芎归胶艾汤临床也是常用的,后来的四物汤就是从芎归胶艾汤延续出来的,大家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体会,进一步学习。
(来源:李素领微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