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吾言学刊

宗守云,1968年生,河北涿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点负责人。研究领域涉及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方言等,在《中国语文》《汉语学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方言》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张家口晋语语法研究》等著作8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项。

赵慧媛,1982年生,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发表时间:《言吾言学刊》2025006所属栏目:方言研究
注:本文原载《语文研究》2025年第1期,已获得作者授权。
摘要:河北晋语张家口方言副词“才”有表示意外的特殊用法,是消极意外范畴副词,隐含意义规约化是其消极语义的生成动因。“才”成为消极意外范畴副词,句法条件包括主语的限制、谓词的准入、疑问词的偏好、语气词的选择,语用条件包括只能用于叙实性命题和完整体事件。根据近代汉语材料,“才”是从“晚发”意义发展出“意外”意义的,由修饰动作行为到修饰话语行为促使其“晚发”意义和“意外”意义并存,语境意义的改变使得“晚发”意义隐退,“意外”意义独立,“才”成为消极意外范畴副词。关键词:张家口方言;意外范畴;消极意义;副词;才
〇 引言
“才”是一个多功能副词,根据吕叔湘(1999)的研究,副词“才”在普通话中有这样一些用法:1.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2.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3.表示数量少,程度低;只。4.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5.强调确定语气。[11]107-108在河北晋语张家口方言中,副词“才”除了有普通话的所有用法外,还有一种表示意外的特殊用法,意义上相当于“竟然、反倒”。例如:①(1)我帮了他,他才骂了我一顿。我帮了他,他竟然骂了我一顿。(2)那个猪看的好也么,谁知道才死了。那个猪眼看着就要好起来了,谁知道竟然死了。(3)我饭都做好了,你咋才要走呀?我饭都做好了,你怎么反倒要走啊?(4)下了一场雨,才更热了。下了一场雨,反倒更热了。调查发现,副词“才”的这种用法见于河北张家口所有市县的方言,包括张家口方言(属晋语张呼片)以及蔚县方言(属冀鲁官话保唐片)。同时,这种用法也见于晋语区诸多方言,如山西平遥方言、大同方言、浑源方言、汾阳方言、榆次方言、忻州方言、长治方言,内蒙古呼和浩特方言等。②河北张家口方言表示意外的“才”(后文简称为“才”)是消极意外范畴副词,在语义上有特殊性,在句法、语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前人对“才”的这种用法尚未有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并对其来源进行追溯。
一 “才”的意外范畴副词功能
意外范畴(mirativity)的系统研究是从DeLancey(1997)开始的。DeLancey(1997)认为,意外范畴和示证范畴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意外范畴而言,不论是基于推断的陈述还是基于亲历的陈述,如果言者对此陈述没有心理准备(在某些语言中,听说的话也是如此),就可以标记为意外范畴。[25]DeLancey(1997)还认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意外范畴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即命题对于言者来说是新的,尚未被整合到他对世界的整体知识结构之中。被意外范畴标记的命题,既不同于普遍的或文化认同的知识,也不同于基于经验的知识。[25]要言之,意外范畴就是非预期信息(unexpected information)的语法标记,所标记的命题事件是言者毫无心理准备的。从意外范畴的操作性定义来看,上述用法的“才”可以认定为意外范畴副词。拿例(1)来说,“他骂了我一顿”是言者没有意料到的信息,按照常理,“我帮了他”,他应该感谢我才对,即使不感谢,也不应该骂人,所以“他骂了我一顿”是言者毫无心理准备的,尚未被整合到言者对世界的整体知识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帮助别人而被别人责骂”并不符合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世界的整体知识结构,也不符合言者基于经验的知识,这一事实是偶然的、意外的,“才”标记了这一意外信息,是意外范畴副词。关于意外范畴的意义,Aikhenvald(2012)共归纳为五种情形:1.突然发现(sudden discovery);2.惊讶(surprise);3.没有思想准备(unprepared mind);4.反预期(counter expectation);5.新信息(new information)。[24]这五种情形不是对立关系的并列,而是交叉关系的并列,正如乐耀(2020)所说:“上述五个语义值是很难区分的,比如反预期的信息常常是令人惊讶的,突然发现或意识到的信息通常也是毫无准备的。它们该如何区别,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又有何差异和对立。会不会在上述五个语义值中有的是某语言该范畴的核心意义,其他的可能是派生出的语用意义。”[19]190实际上,上述五种情形并不是基于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而是基于三个标准:1.言者的预期情形。从言者预期情形看,上述五种情形除了“惊讶”和“新信息”,其他三种可以归为“反预期”和“非预期”两种,[13]其中“突然发现”和“没有思想准备”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非预期”。2.言者的知情状态(knowledge status)。新旧信息是从言者知情状态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对一个信息而言,如果言者预测听者先前知晓这一信息,就是旧信息,如果言者预测听者先前不知晓这一信息,就是新信息。实际上,所有意外范畴都是新信息,上述前四种情况也是新信息,只不过在主观性上强于报道客观事实的新信息。3.言者的心理反应。惊讶是一种心理反应,经常伴随意外出现,但意外和惊讶同现只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的,正如强星娜(2020)所言,“意外和反预期表达不一定伴随惊讶反应”。[12]从心理反应强度来看,“突然发现”和“惊讶”是最强的心理反应,“没有思想准备”和“反预期”是较强的心理反应,而报道客观事实的新信息,心理反应是最弱的。张家口方言副词“才”在上述标准下的各种表现说明其具有标记意外范畴的功能,是一个意外范畴副词。例如:(5)走路走得好好儿的,他才肚疼起来了。走路走得好好儿的,他竟然肚子疼起来了。(6)我当雨停了,不想才下得更大了。我以为雨停了,没想到反倒下得更大了。从言者的预期情形看,“才”既可以表非预期意义,也可以表反预期意义。例(5)“他肚疼”是非预期意义,言者事先没有预期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肚疼”是突然发生的,也是言者没有思想准备的。例(6)“雨下得更大了”是反预期意义,言者事先预期的是“雨停了”,而“雨下得更大了”和这一预期相反。从言者的知情状态看,“才”所标记的命题都是新信息,是言者预测听者先前未知的信息。例(5)“他肚疼”和例(6)“雨下得更大了”都是如此。从言者的心理反应看,“才”能够反映言者的惊讶心理。例(5)(6)实际上存在言者惊讶的心理反应,只是这种心理反应不够明显,如果对句子进行转换,给句子加上疑问代词“咋”,那么这种惊讶的心理反应就非常明显了:(5’)走路走得好好儿的,咋他才肚疼起来了。走路走得好好儿的,怎么他竟然肚子疼起来了。(6’)我当雨停了,咋才下得更大了。我以为雨停了,怎么反倒下得更大了。在普通话中,“怎么”除了用来表示疑问外,还用来表示惊异,[10]张家口方言“咋”也是如此,例(5)(6)转换后的句子都有非常明显的惊讶意义。
二 “才”的消极语义
2.1“才”的消极语义特征胡承佼(2018)认为,现代汉语主要是利用“附加特定语气”“选取评注性副词”“采用话语标记”和“依托具体构式”四种典型且常见的非形态手段来实现意外范畴,其中“评注性副词”包括“竟”“偏”“居然”“竟然”“偏偏”“敢情”等。[9]这些副词都是意外范畴副词,从主观情感看,它们都没有确定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它们既可以用于积极事件,也可以用于消极事件。我们自拟几个例句以做对比:(7)a.张小明竟/竟然/居然暗地帮助了我。b.张小明竟/竟然/居然背后出卖了我。(8)a.我让他别做好事,他偏/偏偏要做好事。b.我让他做些好事,他偏/偏偏要做坏事。(9)a.这位明星敢情是在做慈善啊!b.这位明星敢情是在招摇撞骗啊!例(7)-(9)a句中都是积极事件,b句中都是消极事件。张家口方言“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只能用于消极事件,不能用于积极事件,说明“才”具有[+消极]语义特征。例如:(10)a.我诚心诚意帮他,他才说我虚伪。我诚心诚意帮他,他竟然说我虚伪。b.*我装模作样帮他,他才说我真诚。(11)a.老四摔倒了,他才笑呀。老四摔倒了,他竟然笑了。b.*老四摔倒了,他才扶呀。(12)a.太阳出来了,才更凉了。太阳出来了,竟然更冷了。b.*太阳出来了,才更凉爽了。例(10)“他说我虚伪”是消极事件,可以用“才”,“他说我真诚”是积极事件,即使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事件的性质,不能用“才”。例(11)“他笑”和“他扶”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是中性事件,但在例(11)这样的特定语境中,“他笑”是消极事件,可以用“才”,“他扶”是积极事件,不能用“才”。例(12)“凉”和“凉爽”概念意义相同,但色彩意义不同,“凉”在具体语境中可以解读为消极事件,可以用“才”,但“凉爽”是褒义词,只能解读为积极事件,不能用“才”。2.2“才”的消极语义表现方梅(2017)认为,序列(sequence)是会话行为的组织方式,从会话序列(conversational sequences)的角度看,一个表达形式,有的用作开启行为(initiating action),有的用作回应行为(responsive action),有的在会话序列中没有位置分布偏好。如果对会话序列没有依赖,就是序列自由,如果在会话序列中具有分布偏好,就是序列依赖。[5]从句型分布看,“才”只能用于复句,且只能用于后分句,属于序列依赖表达形式。“才”虽然在意义上相当于“竟然、反倒”,但普通话的“竟然、反倒”没有这样的限制,属于序列自由表达形式。“竟然、反倒”通用于普通话和张家口方言,下面各例是“竟然”“反倒”和“才”在张家口方言内部例句的对比:(13)a.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b.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c.*他才跟老师吵了起来。(14)a.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真不像话。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真不像话。b.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真不像话。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真不像话。c.*他才跟老师吵了起来,真不像话。(15)a.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b.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反倒跟老师吵了起来。c.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才跟老师吵了起来。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他竟然跟老师吵了起来。例(13)是单句,只能用“竟然、反倒”,不能用“才”。例(14)是复句,“竟然、反倒”可以出现在前分句,“才”不可以。例(15)也是复句,“竟然、反倒、才”都可以出现在后分句。“竟然、反倒、才”都表示“出乎意料”,但用法不同。“竟然”不一定用于转折复句,如例(13)a,“反倒、才”一定用于转折复句:例(13)b“反倒”虽然用于单句,但语境中一定存在前事件,前事件可以由交际的另一方说出,比如对方说“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言者可以用例(13)b这样的单句形式回应。但“才”的前事件必须由言者表达,不能用于应答,如例(15)c。如果不考虑多重复句的情形,“才”只能用于“前分句+后分句”这样的复句中,且仅能用于后分句,表消极意义。“才”既然用于转折,那么前分句只能是积极事件或中性事件,不能是消极事件,因为两个消极事件是无法形成转折关系的。例如:(16)a.人家唱得那么好,底下才给叫倒好儿呀。人家唱得那么好,台下竟然鼓倒掌。b.人家唱歌,底下才给叫倒好儿呀。人家唱歌,台下竟然鼓倒掌。c.*人家唱得那么差,底下才给叫倒好儿呀。例(16)a句的前分句“人家唱得那么好”是积极事件,b句的前分句“人家唱歌”是中性事件,后分句都可以用“才”,c句的前分句是消极事件,和后分句的消极事件有因果关系,没有转折关系,不能用“才”。2.3“才”的消极语义动因“才”表达消极意义,本质上说是隐含意义规约化导致的。沈家煊(2002)说:“‘出乎意料’和‘不如意’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按照人的正常期待心理,应该发生的事情是如意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14]意外范畴和消极意义存在着天然的关联,意外范畴都隐含着消极意义,或者说,消极意义是意外范畴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是一种语用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取消,而一旦规约化,就成为固定意义,不能取消。方梅、乐耀(2017)说:“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言语的意义不能从语言信息的字面含义即语表意义去理解,而需要对言语信息从认知上进行判断、预测、推理,通过它的语用含义即‘隐含义’来理解。在历时过程中,这样的推理反复进行并且扩散开来,从而不需要语境和逐步的推理就可以直接得出相关的‘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再进一步固化,最终就被语言使用者自觉规约化成比较固定的语言意义。”[6]24“才”是意外范畴副词,意义上相当于“竟然、反倒”,它们的语义都不包含消极意义,但在语用上都有消极意义,只不过“竟然、反倒”的消极意义没有规约化,而“才”的消极意义已经规约化了。例如:(17)a.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竟然走了。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竟然走了。b.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反倒走了。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反倒走了。c.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才走了。我想让他帮忙搬搬东西,他竟然走了。例(17)的后分句都具有消极意义,其中a、b句的消极意义是隐含意义,可以取消,如果加上后续句“不过走了也挺好,反正东西不多,我自己搬就行”,这种隐含意义就取消了,而c句的消极意义是规约意义,不能通过加后续句取消。可见“才”的消极意义已经规约化,言者不需要通过语用推理就可以直接理解为消极意义。在晋语中,这种隐含意义规约化导致消极意义浮现的情形是较为常见的,在方言中是“显赫”现象。比如,张家口方言语气副词“也是”用于“X也是VP”构式,“也是”有规约化的消极意义,[23]晋语五台片“也似的”也有规约化的消极意义,[7]晋语程度副词“好”用于“好X”感叹构式,“好”有规约化的消极意义。[22]张家口方言意外范畴副词“才”表消极意义,也是这种“显赫”现象的一个实例。
三 “才”的句法和语用条件
“才”成为消极意外范畴副词,需满足句法和语用上的条件。3.1“才”的句法条件“才”的句法条件有主语的限制、谓词的准入、疑问词的偏好、语气词的选择四个方面。3.1.1主语的限制强星娜(2020)把反预期分为两种,一是和无定预期相反,如“竟然”,一是和特定预期相反,如“偏偏”。[12]“才”意义上相当于“竟然、反倒”,“反倒”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竟然”既可以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也可以用于没有前文的情形,但语气比“反倒”强烈,“才”也可以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如果语气不是非常强烈,就相当于“反倒”,语气非常强烈,就相当于“竟然”,“才”在用于反预期的情况下,也属于和无定预期相反。强星娜(2020)指出,“竟然”用于和无定预期相反,具有言者低位赋权状态特征,具体表现为少见“我竟然”和排斥“你以为”两个方面,“竟然”句中主语角色的人称可及性具有不平衡性,在一万条语料中,第三人称占绝大多数,无人称或第二人称其次,第一人称只有不到六十例,而且约半数为广义受事。[12]“竟然”句少见第一人称主语,据考察,张家口方言“才”所在句子也是如此。当“才”所在后分句的事件具有[+意图,+自主]语义特征时,完全排斥第一人称主语,包括“我、我们、咱们”,其他人称则没有限制。前分句没有主语限制,甚至可以是非主谓句。例如:(18)a.下雨了,你/你们才去地里做活儿去呀。下雨了,你/你们竟然去地里干活儿。b.下雨了,他/他们才去地里做活儿去呀。下雨了,他/他们竟然去地里干活儿。c.*下雨了,我/我们/咱们才去地里做活去呀。当“才”所在后分句的事件具有[-意图,-自主]语义特征时,前后分句都可用第一人称主语。例如:(19)a.人家在那里那么大声说话,我/我们/咱们才睡着了。人家在那里那么大声说话,我/我们/咱们竟然睡着了。b.我天天减肥,才越来越胖了。我天天减肥,反倒越来越胖了。从言语行为看,“才”所在的句子主要用来表达言者责怨的言语行为,而责怨的对象一般不是自我,而是对方、他者或无生命物,因此,“才”所在句子少见第一人称主语。如果事件是有意的、自主的,言者按照行为惯例,不应该有意地对自我实施消极行为,所以“才”排斥第一人称;如果事件是无意的、非自主的,言者无法有意识地掌控事件,所以“才”不排斥第一人称,这种情况下,言者有对无法控制事件发展的自嘲意味,整个事件仍然是消极的。3.1.2谓词的准入“才”是副词,充当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简称“谓词”),包括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才”所修饰的谓词,除了要求有消极意义(如“骂人、偷东西”)或可赋予消极意义(如“写字、睡觉”)外,还有类别上的要求,即谓词性成分只能是动态谓词,不能是静态谓词。“才”修饰的谓词如果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只能是有时间性的动态动词或动词短语,不能是无时间性的静态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20)a.我对你那么好,你咋才走呀?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反倒要走?b.我对你那么好,你咋才挖苦我呀?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反倒挖苦我?c.*我对你那么好,你咋才愁呀。d.*我对你那么好,你咋才讨厌我呀。例(20)a句的“走”是动态动词,b句的“挖苦我”是动态动词短语,可以用“才”修饰,c句的“愁”是静态动词,d句的“讨厌我”是静态动词短语,不能用“才”修饰。“才”修饰的谓词如果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只能是动态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不能是静态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根据张国宪(1995)的研究,形容词可分为动态形容词和静态形容词两种,前者能加“了”,能用“已经”修饰,能用“没”否定,后者都不可以。[20]这两种形容词,前者可以用“才”修饰,后者不能。而且“才”所修饰的动态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句末必须用“了”,此外,还常用“更+形容词、越来越+形容词”形式表示动态变化。例如:(21)a.他最近挺能吃的么,才瘦了。他最近挺能吃的嘛,竟然瘦了。b.他最近挺能吃的么,才更/越来越瘦了。他最近挺能吃的嘛,竟然更/越来越瘦了。c.*他最近挺能吃的么,才瘦小了。d.*他最近挺能吃的么,才瘦小得厉害了。例(21)a句的“瘦”是动态形容词,b句的“更/越来越瘦”是动态形容词短语,可以用“才”修饰,c句的“瘦小”是静态形容词,d句的“瘦小得厉害”是静态形容词短语,不能用“才”修饰。“才”修饰的谓词允准动态谓词,不允准静态谓词,这和句子的事件性有关,“才”用于两个具有转折关系的事件,要求谓词有“强事件性”特征,动态谓词有“强事件性”,而静态谓词状态性强、事件性弱。3.1.3疑问词的偏好“才”对疑问词“咋”有特别的偏好,二者容易在句中共现,“咋”可以饰谓,可以饰句,还可以倒装出现在句末。例如:(22)这么热,你咋才穿个大棉袄出来呀?这么热,你怎么竟然穿个大棉袄出来?(23)都念大学了,咋他才偷人家东西。都读大学了,怎么他竟然偷人家东西。(24)桥看的那么结实,才塌了呀咋?桥看着那么结实,怎么竟然塌了?例(22)的“咋”修饰后分句的谓语,例(23)的“咋”修饰整个后分句,例(24)的“咋”则与“才塌了呀”倒装出现在句末。即使句子中没有出现疑问词“咋”,“才”所在的后分句也几乎都可以添加“咋”而语义与原先等值,例(5)(6)就是如此,又如:(25)一个刷墙么,才雇人呀。不就是刷墙嘛,竟然要雇人。→一个刷墙么,咋才雇人呀。不就是刷墙嘛,怎么竟然要雇人。(26)养得好好的,花才死了。养得好好的,花竟然死了。→养得好好的,花咋才死了。养得好好的,花怎么竟然死了。张家口方言中,“才”是意外范畴副词,而“咋”除了表示疑问以外,也用来表示意外。根据刘彬、谢梦雅(2019)的研究,普通话“怎么”疑问义以外的意义都是“惊异”意义,[10]张家口方言“咋”也是如此,和“才”在表达意外范畴意义上语义相通、相宜,这是二者偏好共现的基础3.1.4语气词的选择“才”对语气词的选择主要表现为偏好“呀”而排斥“嘞”。先说偏好“呀”。在普通话中,“呀”是“啊”的音变形式,“啊”的音变形式除了“呀”,还有“哇、哪”。[11]46在张家口方言中,“呀”也是“啊”的音变形式,且是唯一的音变形式,不因前一音节韵母的不同而不同。在普通话中,“啊”是用来表达情感态度的语气词,其情感态度以“惊叹(惊讶、感叹)”为主,用于陈述句、感叹句、是非问句中,有时还附带意外、着急、不耐烦等感情色彩。[15]张家口方言的“呀”也同样表示“惊叹”,这和意外范畴副词“才”在语义上是相宜的,在语用色彩上是相同的,因此二者偏好共现。语气词具有完句功能,[8]“呀”除了表示“惊叹”,有时还用来完句,特别是在“才”修饰的中心语为光杆形式的情况下。例如:(27)叫他一起打牌么,才跑呀。叫他一起打牌么,竟然跑了。(28)叫他一起打牌么,才说要回家做饭呀。叫他一起打牌么,竟然说要回家做饭。例(27)“呀”除了表示“惊叹”,还用来完句,因此不能删除。例(28)“呀”只表示“惊叹”,不用来完句,可以删除,删除后意义不变,但“惊叹”语气有所减弱。再说排斥“嘞”。在普通话中,和无定预期相反的副词“竟然”排斥语气词“呢”。强星娜(2020)从听者导向和言者导向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竟然”是言者导向的副词,言者处于低位赋权状态,在信息领地(territory of information)中处于劣势,“呢”是听者导向的语气词,言者属于高位赋权一方,在信息领地中处于优势,因此“竟然”和“呢”互斥。[12]张家口方言的“嘞”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也具有听者导向和高位赋权特征,“才”排斥语气词“嘞”,也是因为“才”的言者导向和“嘞”的听者导向之间的差异。试比较:(29)a.看上去那么老实的一个人,才捣鬼呀。看上去那么老实的一个人,竟然撒谎。b.看上去那么老实的一个人,还捣鬼嘞。看上去那么老实的一个人,还撒谎呢。例(29)a句的“(那个人)捣鬼”是言者先前并不知晓的事实(言者导向,信息领地劣势),这一事实出乎言者意料,只能用“呀”不能用“嘞”,b句的“(那个人)捣鬼”是言者先前就已知晓的事实(听者导向,信息领地优势),在言者看来,这一事实是出乎听者意料的,言者旨在把这一非同寻常的事实告知听者,只能用“嘞”不能用“呀”。3.2“才”的语用条件“才”的语用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叙实性命题,二是用于完整体事件。3.2.1用于叙实性命题强星娜(2020)指出,“竟然”具有叙实性,“竟然”所在的命题不能被言者自己否认和质疑,不能用于条件句、或然判断、非亲见推理等。[12]张家口方言“才”也具有叙实性,只用于叙实性命题,不用于反叙实和非叙实性命题。例如:(30)a.他下棋水平那么高,我奇怪他才输了。他下棋水平那么高,我奇怪他竟然输了。b.*他下棋水平那么高,我以为他才输了。c.*他下棋水平那么高,我相信他才输了。例(30)a句后分句“我奇怪”这一主句规定了宾语从句是叙实性的,句子合法,b句后分句“我以为”和c句后分句“我相信”两个主句分别规定了宾语从句是反叙实和非叙实性的,句子不合法。“才”用于复句中的后分句,总是构成叙实性命题,而前分句是否具有叙实性,则取决于概念域,具体说来,如果是行域,就是叙实性命题,如果是知域,就是反叙实性命题;如果是言域,就是非叙实性命题。例如:(31)a.他下棋水平那么高,结果才输了。他下棋水平那么高,结果竟然输了。b.我当他能赢嘞,结果才输了。我以为他能赢,结果竟然输了。c.他发誓说他能赢,结果才输了。他发誓说他能赢,结果竟然输了。例(31)a句的前分句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形,属于行域,真实情形下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反,构成两个行域的转折关系,b句的前分句是言者的认识,属于知域,言者的认识和实际结果相反,构成知域和行域的转折关系,c句的前分句是主体的言语行为,属于言域,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实际结果相反,构成言域和行域的转折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例(31)b句的前分句只有在知域是反叙实的情况下,才能和后分句形成转折关系,例(31)c句的前分句是“言有所为”的句子,是非叙实的,和后分句形成转折关系。3.2.2用于完整体事件跨语言地看,意外范畴和完成体、过去时、过去完成体关系密切。[25,13]有的语言,不同的体范畴搭配使用不同的意外范畴标记,如在KurtÖp语中,表示新信息和非预期的意外范畴标记用-na,这一标记一定用在完整体事件中,而非完整体事件中的意外范畴标记用-ta。[19]191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无论意外范畴还是体范畴,都不是严格意义的词法范畴,而是语义范畴,也就是说,汉语中的意外范畴和体范畴都是用语义区分的,不是用形态标记的。从可以共现的体范畴来看,“才”只用于完整体事件,不用于其他体范畴事件。完整体的情状在时间上被视为是有界的,用于叙述特定事件的序列。[3]“才”所在的后分句是事件序列中的后续事件,这一事件在时间上呈现有界性。正因为如此,“才”所在后分句的句末经常用“了”。例如:(32)出了一回门儿,才胆子小了。出了一次门儿,竟然胆子小了。(33)跑了好几家,才买贵了。跑了好几家,竟然买贵了。根据陈前瑞、胡亚(2016)的研究,句尾“了”的完整体功能表现为既可以用来叙述独立事件,也可以用来叙述连续事件,[3]例(32)(33)都是连续事件,“胆子小”“买贵”都是后续的有界事件,句尾“了”表达的是完整体功能。“才”所在后分句即使不用“了”,也同样是完整体事件。例如:(34)人家都去挣钱,他才去逛大街。人家都去挣钱,他竟然去逛大街。(35)太阳都出来了,才下雨呀。太阳都出来了,竟然下雨了。例(34)(35)句末虽然没有“了”,但可以在原句添加“了”而意义不变:(34’)人家都去挣钱,他才去逛大街了。人家都去挣钱,他竟然去逛大街了。(35’)太阳都出来了,才下雨了呀。太阳都出来了,竟然下雨了。“才”虽然意义上相当于“竟然、反倒”,但“竟然、反倒”没有必须用于完整体事件的语用条件限制,它们可用于惯常体事件、持续体事件,“才”只能用于完整体事件。例如:(36)那么穷,他竟然天天喝酒/反倒天天喝酒/*才天天喝酒。那么穷,他竟然每天喝酒。(37)都半夜十二点了,老张竟然/反倒还在工作/*才还在工作。都半夜十二点了,老张竟然还在工作。(38)老板都撒手不管了,员工竟然/反倒/才把问题处理了。老板都撒手不管了,员工竟然把问题处理了。例(36)是惯常体事件,例(37)是持续体事件,只能用“竟然、反倒”,不能用“才”,例(38)是完整体事件,既能用“竟然、反倒”,也能用“才”。
四 “才”的来源
根据杨荣祥(2005)的研究,“才”作为副词,最早只有限定副词的用法,相当于“只”,上古汉语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汉代开始发展出时间副词用法,相当于“刚刚”,普遍使用于唐代,这是从一般限定发展到对时间的限定。近代汉语“才”出现条件关联用法,唐宋极其少见,直到元代才普遍使用,明代以后,“才”出现了语气副词用法。[18]144-147“才”作为时间副词,有“刚刚”和“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以下简称“晚发”)两个意义,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背景信息而后者需要背景信息,比如“他才回来”和“他到掌灯的时候才回来”,“他才回来”没有背景信息,其中的“才”意为“刚刚”,“他到掌灯的时候才回来”有背景信息“到掌灯的时候”,其中的“才”意为“晚发”。张家口方言“才”的意外范畴副词用法,当是从“晚发”意义发展而来的。《近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的义项,意为“竟然、反倒”,只举出《绿野仙踪》中的两例。[1]146根据我们的考察,“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是清代出现的,只见于《绿野仙踪》和《李十三十大本》两部文献,不见于其他文献。近代小说《绿野仙踪》有十例“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的用例(其中有一例兼作时间副词),这可以为张家口方言“才”的意外范畴副词用法来源提供线索。关于《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的籍贯,历来有“山西人说”“山东泰安人说”“江浙人说”等不同观点。[21]许隽超(2012)根据蔚州(今张家口蔚县)《李氏家谱》卷二《世系录》的内容,得出李百川“蔚州人说”的结论,“观此,则《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的名讳、字号、功名、生年、配偶、子嗣等情况,皆已了然”。[17]不仅如此,我们发现,《绿野仙踪》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很多张家口方言的印记,可以佐证李百川“蔚州人说”的观点,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下面我们根据《绿野仙踪》的用例,对“才”从“晚发”意义到“意外”意义的演变过程进行勾勒分析。4.1“晚发”意义主导,“意外”意义隐含在《绿野仙踪》中,表“晚发”意义的“才”所在分句都隐含“意外”的意义,有的用于叙述,属于偏离常规事实的“意外”,有的用于对话,属于超出言者预期的“意外”。例如(《绿野仙踪》用例只标回数):(39)只到日光出时才起来,站在院中,着一个学生入房说告辞的话。(七回)(40)卜氏道:“怎么从昨年八月去了,直到此时才回?教我们日夜悬心。”(四回)例(39)(40)“才”都表“晚发”,例(39)“才”所在分句表偏离常规事实的“意外”,即冷于冰通常“应该天亮前起来但天亮时起来”,例(40)“才”所在分句表超出言者预期的“意外”,按照言者的预期,冷于冰探亲早该回来,“此时回来”超出了言者卜氏的预期。“才”表“晚发”意义是共同语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其他近代汉语的文献中也经常见到。例如:(41)及至天明,又睡着去了,直到傍午,方才起来。(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三)(42)当下连忙问道:“你说到上海来的,为什么直到如今才到?在苏州有什么事情?”(张春帆《九尾龟》三二回)例(41)(42)“才”也表“晚发”,例(41)“才”所在分句表偏离常规事实的“意外”,即韩夫人通常“应该早起但临近正午才起来”,例(42)“才”所在分句表超出言者预期的“意外”,按照言者预期,金月兰早该到上海来,“直到如今才到上海”超出了言者秋谷的预期。上例中的副词“才”修饰的VP都是动作行为,“晚发”是主导意义,“意外”是隐含意义,主导意义是基本的,隐含意义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当VP是动作行为时,客观性强,“才”主要表“晚发”意义,当VP扩展延伸到言说行为时,主观化程度加深,“才”浮现出“意外”意义。4.2“晚发”意义留存,“意外”意义突显当“才”修饰的VP由动作行为扩展延伸到言说行为时,“才”的“意外”意义突显出来,“晚发”意义仍然留存,“才”既可以理解为“晚发”,也可以理解为“意外”,“晚发”和“意外”并存,这种中间状态的“才”突显“意外”意义,只见于《绿野仙踪》和《李十三十大本》,不见于近代汉语其他作品。《绿野仙踪》仅有一例是这种情形:(43)苗秃子将舌头一伸,又鼻子里呼出了一声,笑说道:“好走手儿来!人家为你远来送寿礼,心上感激不过,从五更鼓老两口子收拾席面,今日酬谢你,你才说起走的话来了。”(四七回)例(43)的“才”理解为“晚发”和“意外”均可,理解为“晚发”,“才”前可以加“这时”,意为“老两口从五更就开始准备席面今天酬谢你,这个时候你才说要走”,言外之意是“如果你早说,就不用从五更鼓收拾席面了”,理解为“意外”,“才”可以用“竟然”替换,意为“老两口从五更就开始准备席面今天酬谢你,没想到你竟然说要走”,语境传达出“可以早说而及时止损”的意义。4.3“晚发”意义隐退,“意外”意义独立随着“可以早说而及时止损”的语境意义的消失,“才”的“晚发”意义隐退,“意外”意义独立出来,“才”成为意外范畴副词,意为“竟然、反倒”。《绿野仙踪》有七例“才”只表“意外”,VP是言说行为的用例:(44)话未完,许寡在下面高声说道:“……况你坠江的信儿四月里就传来,怎么才说金不换用银一百两,买转尹鹅头、张二欺骗我做事?阿弥陀佛!这如何冤枉的人?”(二二回)(45)王伙计拂然道:“你这婊姐就不是了,亏你还相与过几千百个人,连我王老茂都不晓得。不但一钱二钱,便是一两二两,我也从不短人家的,怎么才说起添补的话来?”(五四回)(46)话未说完,何指挥跳的有二三尺高下,大怒发话道:“……众亲友今日若说与小婿娶妾,虽是少年妄为,也还少像人话。怎么现放着小女,才说起娶继室的话来!此后不但娶继室,只题娶妾一字,周舍亲虽有钱有势,他父子的命却没十个八个。”(八四回)(47)不换道:“二哥说那里话?我为此珠,昼夜被水冰了好几个时辰,好容易到手,才说丢去的话……”(九六回)(48)龙文勃然大怒道:“我忝为朝廷命官,就是走狗,也是朝廷家走狗。我今来说这些话,还是热衷于你,你若知道回头,好替你挽回作合去。怎么才骂起我是走狗来了?真是不识抬举的小畜生,不要脑袋的小畜生!”(三回)(49)苗秃子笑道:“你们个相与家,甚么话儿不说,才讲论起字眼来了。”(四八回)(50)如玉看罢,大惊道:“这冷先生不成话了!这是甚么时候,甚么地方,才教我想妙策退敌?都是不管人死活的话说,这还了得!”(六九回)例(44)-(47)的“才”修饰“说NP(的话)”,例(48)(49)“才”分别修饰“骂NP”“讲论NP”,这些都是言说行为,例(50)“教我想妙策退敌”是冷先生写给如玉柬帖上的话,跟言说行为性质相同,也可以看作言说行为。“才”究竟是“晚发”“意外”两解还是仅表“意外”主要是语境差异导致的。如果“才VP”既可以理解为“应该早VP而晚VP”,又可以理解为“不应该VP”,就是两解情形,如例(43),如果只能理解为“不应该VP”,就只能理解为“意外”,如例(44)-(50),这是因为VP是言说行为而主观性加强,更加突出言者自身的态度和感情,进一步导致“意外”意义独立。《绿野仙踪》“才”表“意外”,还有两例VP扩展为动作行为的用例:(51)段诚急忙架住道:“大相公,这就不是了。当日老主人在日,二相公就有天大的不是,从未弹他一指,大相公也该仰体老主人之意。今日打了三四次,二相公直受不辞,做兄弟的道理,也就尽在十二分上。怎么才拿铁器东西打起了?……”(一九回)(52)郑婆子笑说道:“好温大爷,我家女厮年青,有不是处指驳他,防备人家动手脚,怎么你老人家才动起手脚来了?岂不失雅道?”(四八回)例(51)(52)的“才”修饰的是和殴打有关的动作行为VP,“才”只表“意外”,意为“竟然、反倒”。综上,从所见材料看,“才”应该是从时间副词发展为意外范畴副词的,这一演变是从修饰言说行为VP开始的,先是“晚发”意义为主导,“意外”意义隐含,然后“晚发”和“意外”意义并存,最后“晚发”意义隐退,“意外”意义独立,“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完全成熟。从语法化规律看,由时间意义发展出转折、意外、让步等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语法化演变路径。如在英语中,while本来表示两个客观事件同时发生,后来发展出对两个事件的同时性或两个命题之间关系的意外和惊奇,另一个表示转折或让步的副词still也是由表示时间的意义发展而来的。在汉语中,副词“还”也是从表示时间的持续意义发展出反预期意义的。[16]“才”也是如此,作为时间副词,“才”表示“晚发”,同时可以通过语用推理得出“意外”意义,因为事件晚发往往不符合言者的正常期待,因此“晚发”隐含着“意外”的意义,当“才”修饰的VP是言说行为时,“才”的“意外”意义突显,“才”两解的语境意义消失后,“意外”义进一步独立出来,于是“才”由时间副词正式发展为意外范畴副词。
五 余论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意外范畴副词“才”不仅见于张家口各市县方言,也见于山西晋语、内蒙古晋语,但不是晋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陕北晋语、河南晋语、山西晋语文水方言、内蒙古晋语包头方言都没有这样的用法,邻近的中原官话山西临汾方言同样没有此用法。③在近代汉语中,陕西渭南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才”也有意外范畴副词的用法,而且用法上更加丰富多样。卜晓梅(2010)列举了《李十三十大本》中近六十例“才”的意外范畴副词用例。有些用法和张家口方言用法相同。例如:[2](53)做了半世官,断事才不胜个婆娘了。(54)那就是我老爷,怎么才认不得。例(53)(54)“才”用于复句后分句,表消极意义,这和张家口方言“才”用法相同。有些用法比张家口方言用法自由、多样。首先,可以用于单句。例如:[2](55)官太太才当起媒婆子来了。(56)咳,你怎么才是这样人。例(55)(56)都是单句,例(56)的“咳”是外位语,不是独立分句。其次,可以用于表示非消极语义。例如:[2](57)呀!好怪,怎么才成了个俊俏的人儿了?(58)世上的奇怪事千千万万,谁晓得我的妻才是按院。例(57)(58)都不是消极语义,例(57)“才”表示积极语义,例(58)“才”表示中性语义。再次,可以用于解反预期。所谓“解反预期”,是指言者试图通过新的条件或理由将反预期语义消除。[4]214典型的解反预期副词是“原来”和“怪不得”,下例中的“才”相当于“原来”:[2](59)你问的是一个相公拉一驴,一个媳妇骑个驴……到跟前,才是个老汉拉个牛,牛上骑个老婆。(60)咳呀,说了半晌,才是嫂嫂到了。例(59)“老汉拉个牛,牛上骑个老婆”是意外信息,言者到跟前看清楚后,这一意外信息就解除了。例(60)“嫂嫂到了”是意外信息,言者通过“说了半晌”知道了这一信息,意外就被解除了。上述“才”用于单句、用于表示非消极语义、用于解反预期的用法,在张家口方言中都不存在。《李十三十大本》作者李芳桂是清代乾嘉时期剧作家,出生于陕西渭南,渭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从近代汉语有关文献看,在清代前期,张家口方言和关中方言“才”都发展出了意外范畴副词的用法,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才”作为意外范畴副词,在现代汉语渭南方言中已经消失,④而在现代汉语张家口方言中仍然强势地存在着。
附注
①本文张家口方言语料由第一作者根据母语语感自拟,并在张家口师专中文96级3班微信群核实,该群张家口各区县母语者都认为语料可靠。近代汉语语料来源分三种情况:《绿野仙踪》(李百川,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语料来源于人工检索;《李十三十大本》语料来源于卜晓梅(2010)的研究,[2]这篇文章较为穷尽地分析了《李十三十大本》“才”的各种用法;其他语料来源于CCL语料库古代汉语库。②山西平遥方言情况由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郝晶晶同学提供,山西大同方言情况由太原师范学院杨琦老师提供,山西浑源方言情况由浑源三中张津副校长提供,山西汾阳方言情况由山西传媒学院李卫锋老师提供,山西榆次方言、忻州方言、长治方言情况由晋中学院刘芳老师提供,内蒙古呼和浩特方言情况由河套学院王敏老师提供。特此致谢!③陕北晋语情况由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老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贺雪梅老师提供,河南晋语情况由河南理工大学曹爽老师提供,山西文水方言、临汾方言情况由山西师范大学吕佩老师提供,内蒙古包头方言情况由河套学院王敏老师和上海三联书店杜娟老师提供。特此致谢!④渭南方言情况由上海师范大学张巍老师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白维国,江蓝生,汪维辉.近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卜晓梅.《李十三十大本》中“才”的用法分析[J].语文学刊,2010(19).[3]陈前瑞,胡亚.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4).[4]陈振宇.言语行为的逻辑——汉语语义和语用接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5]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J].中国语文,2017(2).[6]方梅,乐耀.规约化与立场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韩沛玲,崔蕊.晋语五台话多功能词“也似的”的演化[J].语文研究,2016(2).[8]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9]胡承佼.意外范畴与现代汉语意外范畴的实现形式[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1).[10]刘彬,谢梦雅.疑问代词“怎么”的惊异义及其句法后果[J].汉语学习,2019(2).[1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强星娜.无定预期、特定预期与反预期情状的多维度考察——以“竟然”“偏偏”等为例[J].中国语文,2020(6).[13]强星娜.意外范畴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6).[14]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5).[15]汪敏锋.协商与顺应:语气词“啊”与语境的互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4).[16]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3).[17]许隽超.《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J].文学遗产,2012(3).[18]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乐耀.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20]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5(3).[21]周晴《绿野仙踪》百年研究综述 . [J].南都学坛,2008(2).[22]宗守云.晋语表消极感受的“好 X”感叹构式——兼论南北“好 X”的差异及其历史来源[J].语言研究,2024(3).[23]宗守云,滕祖爱.张家口晋语责怨构式“X 也是 VP”[C]//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24]Aikhenvald,Alexandra. The essence of mirativity[J]. Linguistic Typology,2012(3).[25]DeLancey,Scott. Mirativity: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unexpected information[J]. Linguistic Typology,1997(1).

主 编|史维国责任编辑|张炳丁yanwuyanxuekan言吾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