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重创了全球经济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有些复杂艰难,进而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下,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放缓,企业日子不好过,各种生意不好做,投资的风险有时会大于收益。持续的结果就是居民收入受限减少,手上缺钞票,最终导致紧缩裤腰带过日子:能省的尽量省,能少花的就少花。房价虽跌一般家庭也买不起,导致房市萧条,虽然国家出面力挺,但应该收效甚微。往后,除非刚需,恐怕很少会有人囤房炒房了。
物价上涨的因素的也极大地影响和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缩水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有食物、餐饮的价格见涨不见跌,只要涨上去了,就很难再回落降下来。原先几元的牛肉面,涨到了十几元,还见不到几片肉,口感味道也大不如从前。烤肉一元两元,涨到每串五元八元;过油拌面由十几元涨到了二三十元。瓜果蔬菜市场繁荣,但十几元一公斤的菜、姜、蒜不在少数。酒店的菜品水涨船高,见涨不怪,一般饭店,如今二十元以下的凉菜、素菜难觅踪迹,有的凉菜晕菜价格五六十元乃至七八十元。热菜,尤其是海鲜类菜品动不动就是二三百元至三四百元,让老百姓望而却步,除非有重要事情宴请,一般家庭都很难随心所欲地在酒店饱餐一顿了。有些饭店对老百姓来说几乎成了"奢侈品"场所,只敢止步,不敢进入。
药店的药品也是价格"疯涨",原先一支不到一元的红霉素软膏如今翻了好多倍。原先两元左右的几片小小口腔溃疡贴膜,每袋涨到了十几元,有点吓人。一瓶小儿奥司他韦售价七八十元。
看病去医院也价格不便宜,治个感冒打几天点滴要上千元。住院治个稍大点的病一两周花费3万元至4万元是常事:职工普通医保报销完后,自己也需支出五六千元乃至万余元。
感觉好像涨幅不大的要算服装类产品了,因消费低迷,竞争激烈,价格好像稍稳定一点。还有就是源头的瓜果蔬菜和粮食价格涨的并不多,但经过层层加码、运输,到了消费者手中,价格也不低了。
生活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时常以一个"涨"字而了得,让老百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忍着受着,因是生活刚需,要吃要喝要生存,只能先保食宿,保生活。在收入有限不见涨的前提下,只好精打细算,口挪肚攒,合理规划好自我生活。
高标准的质量和满满的幸福指数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需要用优厚的收入做支撑的。光有信心和向往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这样的大环境和有些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有些低收入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显然是被打了"折扣"的,是没有向上提高的能力的。相对而言下来,有些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应是呈下降趋势的,是达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和现实需要的。
当下,国家在提倡拉内需,促消费,但有相当一部分普通职工、低收入人群是无闲钱去消费,去提振内需的。对他们来说,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最为重要。
期盼国家、政府和相关企业能抓机遇,迎挑战,想方设法在提高老百姓收入上去做文章,去努力,只要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水平自然会提升,老百姓心中的幸福指数自然会顺理成章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