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冥
当乌尔善用《封神第一部》的青铜美学与质子团荷尔蒙征服观众时,没人能想到续作会以如此荒诞的姿态跌落神坛。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神话工业化标杆”,在2025年春节档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答卷:豆瓣评分从首部7.8断崖式跌至6.3,票房预测从35亿腰斩至13亿,甚至被网友戏称“春节档最大诈骗现场”。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影片对封神宇宙核心价值的背叛——它用工业流水线思维肢解了神话史诗的筋骨,以廉价的娱乐性消解了传统文化的重量。

一、导演乌尔善:从拓荒者到缝合怪
曾以《画皮II》《寻龙诀》奠定视觉系导演地位的乌尔善,在《封神第二部》中暴露了致命短板:对技术迷信导致叙事失控。首部曲中惊艳的饕餮攻城戏份尚能以“经费不足”自洽,续作却将30亿投资的成果呈现为殷郊三头六臂的“煤气灶美学”——通体发蓝的粗糙建模、毫无质感的粒子特效,配合混乱的光影调度,让本应震慑人心的法相沦为页游广告级别的视觉灾难。更讽刺的是,导演在首映礼上对“殷郊抽象造型”的辩解,暴露了创作团队对东方神话美学的认知匮乏:所谓“蓝色象征能量升腾”的阐释,在观众眼中不过是西方魔幻元素的拙劣拼贴。
而乌尔善对“工业化”的误读更体现在叙事层面。为迎合市场对“双强CP”的偏好,硬生生将姬发与邓婵玉改写成战场调情的恋爱脑:从河边情歌对唱到篝火晚会眉目传情,再到“脱衣取暖”的恶俗桥段,战场肃杀之气被稀释成偶像剧式的工业糖精。当邓婵玉铠甲半解倒在姬发怀中回忆初遇时,封神榜的宿命感早已让位于资本对流量密码的谄媚。这种创作逻辑的异化,让导演从“用商业片承载文化”的拓荒者,堕落成“用古装皮囊包装玛丽苏”的缝合匠人。
二、元始天尊:神性消解与逻辑崩塌
作为道教至高神“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在原著中本应是天道法则的化身。但影片却让这位圣尊被殷郊轻易吸干法力,理由竟是“违背天道需受惩罚”——这无异于让制定宪法的大法官因违法自刎般荒谬。更致命的是,这种设定彻底瓦解了封神宇宙的力量体系:当最高神明都能被凡人随意操控,所谓“天命不可违”的叙事根基便成了笑话。这种为制造戏剧冲突而强行降神的操作,暴露了编剧对东方神话认知的肤浅——他们似乎忘了,中国神话的魅力恰恰在于“天道无情”的哲学厚度,而非漫威式超能力的廉价堆砌。
**三、闻仲之死:权力解构与战力崩坏**
作为贯穿商周更迭的核心人物,闻太师本应是权谋与武力的双重象征。然而影片却让这位三朝元老沦为工具人:先是被殷郊“贴脸开大”后忍气吞声,后又在十绝阵中如木偶般被申公豹逼死。这种处理不仅违背了“闻仲目生双瞳可辨忠奸”的原著设定,更让殷商集团的政治博弈退化成幼儿园级别的权力游戏。当闻仲选择自戕而非反戈一击时,封神故事最精彩的“天命与人欲”对抗,已沦为编剧偷懒的牺牲品。
四、工业化的反噬:当技术吞噬灵魂
《封神2》的溃败本质上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典型病例。乌尔善团队曾引以为傲的“动态预览”“真3D拍摄”等技术手段,在续作中异化为炫技的工具:1900个特效镜头堆砌出的,是魔家四将卡在窄巷的滑稽场面、雷震子翅膀的塑料质感、通天教主与伏地魔撞脸的视觉灾难。这种将技术凌驾于叙事的本末倒置,让电影沦为电子游戏过场动画的加长版。更可悲的是,制片方将首部曲26亿票房全部投入续作特效,却从未想过观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爆炸场面,而是能让姜子牙垂钓、比干剖心的那份人文重量。
结语:封神榜还需自己来封
当观众在影院看着杨戬被少女强吻、姜子牙与老妪共舞时,或许会想起首部曲中伯邑考以命换父的悲壮。从质子团的血性到恋爱脑的泛滥,从青铜器的粗粝美感到蓝精灵式法相,《封神2》用实际表现印证了网友的毒评:“长生天啊,乌尔善把封神拍成了封神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