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海外机构正在重新调整配置,从印度市场撤离,并大举加仓人民币资产,回流A股和港股力度非常大。

从去年10月以来,外资机构正从印度市场大规模撤离,正在不断的卖出当中,当前的持仓占比,已经是近几年的历史新低了。
实际上,这也是印度股市不断下跌的重要原因,毕竟股价是资金推动的结果,如果资金大量卖出的话,股价自然也就好不了。
所不同的是,从印度股市撤离的资金,正在大规模的重回买入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接近2022年的高点,而且还在上升中。根据海通证券估算,今年1~2月,北向渠道流入A股近200亿,春节后流入港股约180亿港元。
因为有大量海外资金的买入,所以近几个与A股和港股的表现均比较好,尤其是港股,涨幅是比较大的,恒生科技今年以来的涨幅超过了33%,领涨全球。
这么来看的话,对于A股和港股的投资价值,人家外资也并不全都是口嗨,而是在用真金白银买入,说明是真的看好未来的表现。
外资为何如此看好呢?
资金都是逐利的,会不断流向机会多的地方。当前,海外投资者态度的转变,主要还是因为看到了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机会,吸引力在不断的上升。
首先,政策支持。
从历史经验来看,政策是影响A股的重要因素。如果是紧缩性的政策,A股往往不会有什么行情;但如果是扩张性的政策,A股一般会有很不错的表现。
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宽财政+宽货币”的政策,还将继续延续,2025年的赤字率为4%,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均为近年最高,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同时,“稳住楼市股市”,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实际上就完全排除了市场走崩了的风险,后期如果出现较大的冲击,看得见的手也会果断出手,这是无需怀疑的。
实际上,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在扩张性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其实在缓慢复苏了,2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0.2%,非制造业PMI升至50.4,双双进入“荣枯线”以上。

这其实说明,国内经济在逐渐复苏中,景气度是在不断回升的,有利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回升,可以推动股市估值的提高。
其次,科创实力被重估。
前几年,在人工智能这一块,与美国相比,国内确实存在一定代差,所以全球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美股,但A股和港股被大量的卖出,中美股市的估值差距非常的大。
不过,新发布的deepseek、千义通问等大模型,效果非常惊艳,与美国的chatGPT差异大大缩小,而且训练成本更低,这让市场重新认识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实力,并开始重估它们的投资价值。
新技术的出现,能够带来增量价值增长,提升企业的劳动产出。据高盛预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经济大幅增长,未来10年中国企业的收益可能每年提升2.5%。
与前几年相比,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市场信心在不断好转,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高出不少,外资很可能会继续回流,这其实也有利于股市的上涨。
所以说,当下还是要有信心,尤其是在外资回流的情况下,后期不应该再看空股市了,同时考虑增加对A股的配置,并择机加大买入力度。
未来要如何配置呢?
在配置上,可以重点考虑消费电子、半导体、军工等方向,如果把握不住行业轮动,或者不想承受单赛道的较大波动,可以考虑配置跟踪中证800、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基金,相对会更省心一些,不用天天去研究。
如果还想要一些超额收益,可以考虑指数增强基金,比如正在发行中的博道中证800指数增强基金(A类:023499/C类:023500),这只指增基金在紧密跟踪中证800的基础上,会通过量化多因子模型,去争取比指数收益多一点的超额收益。
其实,中证800是一只代表性很强的指数,成分股是沪深A股市值最大的800只个股,相当于是“沪深300+中证500”,几乎把A股的优质资产都覆盖了,非常的全面。
从质的来看,中证800成分股数量的占比只有15%左右,但却贡献了将近90%的归母净利润,以及将近75%的营业收入,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的基石,适合作为底仓去配置。
此外,从估值的角度来看,虽然近期反弹较多,但中证800当前的估值并不高,市净率(PB)只有1.44倍,处于近十年以来的27%历史百分位,还在历史相对低位,有比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实际上,目前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的好转,同时叠加“宽财政+宽货币”,2025年的A股大概率会有不错的行情,布局的方向虽然重要,但如何上车更关键,如果没有方向,可以考虑博道中证800指数增强这种宽基,用来做底仓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