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一人担得起皇上您的信任吗?

傲芙聊宇宙 2025-04-07 15:18:35

崇祯帝力图中兴大明受阻,就将责任推到了一众大臣的身上,其人又薄情寡恩,遂有重典御下。

国家战事频繁,内忧外患之际,兵部尚书这个职位无疑肩负重任,但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崇祯朝一共有10多位兵部尚书,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袁崇焕、洪承畴等人曾任兵部尚书,但那是荣誉加衔,并没有实际出任兵部尚书,所以不算在里面。

首先是被杀的:崔呈秀和阎鸣泰是阉党,崔呈秀被杀,阎鸣泰被发配边疆而死;其次是失职、渎职被革职查办的:王在晋、申用懋、熊明遇、傅宗龙、张国维、张缙彦;最后是被崇祯撤职投进过监狱或处死的:王洽、梁廷栋、张凤翼、杨嗣昌、陈新甲。

其中,王洽的死能很好地说明的崇祯重典御下的态度。崇祯继位之后,对很多曾经被魏忠贤打击的官员都给予了重用,王洽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有真才实学的。在罢免兵部尚书王在晋之后,崇祯想物色一位优秀的人才来担起兵部尚书的重任。为此,崇祯召集大臣一起廷议,王洽在此次廷议中脱颖而出,得以任职。

当上兵部尚书的王洽,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他首先就是给崇祯帝上了一道疏,说明自己要干一系列的事情:严债帅,修武备,核实兵,衡将才,核欺蔽,惩朘削,勤训练,厘积蠹,举异才,弭盗贼(《明史·王洽传》)。崇祯帝听闻后,当然是对其嘉奖了一番。

有一件事能看出王洽的能力。宣大总督王象乾与大同巡抚张宗衡在对蒙古是战是和上起了争执。王象乾戎马一生,历经四朝,对于外族入侵一贯主张以招抚为主,而张宗衡作为边将主张武力征讨。崇祯帝就此召开了廷议,在王洽的支持下,王象乾主张的招抚得到了批准。应该来说,王洽的主张是正确的,化解了这次争执。此时,努尔哈赤起于辽东,明朝再去对蒙古用兵,无疑会让时局更加艰难。

王洽对辽东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想解决辽东的问题,就得解决粮饷的问题,而辽东的粮饷耗费巨大,依靠关内各省输入,国家的负担沉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开展军屯,主要的田地来源是辽东、永平、天津、登州、莱州等地区的海荒地,还有宝坻、香河、丰润、玉田、三河、顺义诸县的闲田。实行七成人员守边,三成人员屯田的措施,打算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辽东的粮饷问题。不仅如此,王洽还淘汰了一批无所作为的武将,向朝廷推荐了大批人才,其中就有杨嗣昌、梁廷栋等人,他们在日后大放光彩。

但不幸的是,己巳之变爆发后,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面对这种重大变局,王洽也无法击败皇太极的大军。侍郎周延儒就弹劾王洽,说现在的结果,都是因为王洽调度无方,又说当初嘉靖帝杀了兵部尚书丁汝夔,将士们震悚,连强敌都宵遁了。周延儒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让皇帝对王洽开刀,震慑诸位大臣。崇祯帝遂把王洽下狱,王洽此时已经61岁了,哪里能经得起监狱里的苦日子,不久就病死了。但崇祯帝还是没有放过他,在定罪的时候,即便王洽已经去世了,还是给他判了个死罪。

这些兵部尚书中最幸运的就是那几位被革职的人。相比于其他人,兵部尚书熊明遇的遭遇就要好很多。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带兵到宣府一带,意图劫掠,巡抚沈棨与太监王坤遣使与皇太极议和,给了皇太极很多的财物,皇太极就退兵了。这件事让崇祯很生气,就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熊明遇居然上前为沈棨辩解,遂被崇祯帝免职。这也让熊明遇逃过一劫,得以善终,直到大明灭亡五年之后,他才去世。

就算是病故,也算兵部尚书中比较幸运的,比如,冯元飙当兵部尚书时已经病重,一件事没干,不久就去世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被杀或自杀的兵部尚书竟占到了全部人数的一半左右。

张凤翼担任兵部尚书五年,是崇祯朝任职最久的兵部尚书,《明史》说他“工于趋利,巧于避患”,也就是说他做官很圆滑,善于趋利避害。当初魏忠贤得势时,趋炎附势之徒都热衷给魏忠贤修生祠,崇祯帝继位不久,那些修建生祠的人开始被清算,张凤翼也被御史弹劾。张凤翼赶紧上疏请辞,崇祯帝没有同意,然后他又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最后,张凤翼顺利地逃脱了被惩罚的命运。

第二年,他又被复用,而且担任的是蓟辽总督的重任。此时,后金在关内夺取了遵化等四城,张凤翼收复了这四城,得以升任兵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军侵昌平,张凤翼束手无策,而朝内弹劾不止。张凤翼无奈,只能向崇祯申请亲自出战,崇祯给他尚方宝剑,都督诸军出战。但张凤翼哪里敢跟清军硬碰硬,想着自己不敢作战,必定会被崇祯事后处理,干脆每日食用大黄,不久便死了。

与张凤翼一起食用大黄的还有前兵部尚书梁廷栋,此人当时任职宣大总督,与张凤翼一起抗清,一起束手无策,一起吃大黄,一起死去。其实,梁廷栋的死一点也不冤枉,他任兵部尚书时干了两件事,一是力主崇祯加赋税,每亩加3厘,合计加赋165万两;二是卖官受贿,遭到了言官的弹劾,最后梁廷栋贿赂太监说好话,才得以仅受免职的处罚。但该来的跑不掉,清军来了,崇祯又让他带兵作战,他最终就只有一条死路可以走了。

再来说说杨嗣昌,他深得崇祯帝的信任,他当兵部尚书没有任何的意外,还入了内阁。杨嗣昌设计了十面张网的剿贼计划,意图一举消灭农民起义军。起初,这个策略确实是起了作用,高迎祥被杀,李自成仅剩十八骑逃入大山之中,张献忠、罗汝才投降。但好景不长,仅过了大半年时间,农民军又死灰复燃,杨嗣昌只得亲自上了战场。然而,部将左良玉桀骜不听命令,贺人龙也阳奉阴违,杨嗣昌虽然心思缜密,却根本无法歼灭农民军。反而是张献忠攻破了襄阳,李自成拿下了洛阳,两位王爷被杀,杨嗣昌惊惧之余,最终自杀身亡。

杨嗣昌常常被称为奸臣,但实际上,他是明朝当时少有的具备战略眼光且能拿出全局方案的大臣,他一死,明朝的局势更加不可收拾了。

而兵部尚书傅宗龙和孙传庭的死,则更显悲壮。傅宗龙此人生性刚直,不会拐弯抹角。他当上兵部尚书源于杨嗣昌的推荐,因为他在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中立有大功。傅宗龙作为一名前线主将是没有问题的,但担任兵部尚书还是有所欠缺。他说话太直,经常得罪同僚,崇祯帝也多次被他顶撞。后来,因为一些小事情,傅宗龙被下狱。

杨嗣昌死后,朝廷实在没人,崇祯帝就把他放出来去打李自成。此时,李自成军队的兵力超过了50万,傅宗龙带着三总兵4万人去打,战争才开始,几位总兵拔腿就跑,就傅宗龙死战到底,最后被活捉了。农民军想用傅宗龙来骗开城门,哪知傅宗龙大喊让城上做好防御,最终被杀。

与傅宗龙同样悲壮的是孙传庭。崇祯十六年(1643年),孙传庭在河南与李自成战败,带着数万残兵败将退回了潼关,李自成在后面紧追不舍。高杰劝孙传庭退回西安,利用城墙防守,但孙传庭坚决要在潼关布防。孙传庭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活不了的,要么死于李自成之手,要么死于崇祯之手。在李自成攻打潼关的过程中,孙传庭主动出击,最终战死。孙传庭死后,尸骨无存。比较讽刺的是,孙传庭十月初六战死,两天后的初八,也就是孙传庭死后两天,崇祯的圣旨到了,圣旨中皇帝夺去了孙传庭督师及兵部尚书的官衔,让其戴罪立功。孙传庭死后,朝廷也没有给抚恤。

当明朝处于旦夕之间时,很多人还在为国家想办法,作为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其中一位。陈新甲是举人出身,这样的出身能做到兵部尚书,在整个大明朝都实属罕见。可见,崇祯用人颇有不拘一格的意思。陈新甲眼见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就建议崇祯与满清和谈,崇祯同意了,同时要求陈新甲对此事严格保密。但陈新甲这个马大哈,看完皇太极的来信之后,居然随手把信放在书桌上,被仆人当成普通军事情报发给了各个部门,这下明朝与满清和谈的事就曝光了。于是,言官们纷纷弹劾陈新甲。

当陈新甲知道自己被弹劾时,他并没有多大的惊慌。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他与司礼太监王德化关系亲密,多次化险为夷。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新甲与满清和谈是按照皇帝的命令进行的。皇帝都同意了,陈新甲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所以陈新甲一点也不惊慌,相反,他甚至认为自己有功。但是接下来的动作,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很快就被下狱了,这时他才有点害怕了,赶紧让家里出钱,收买那些言官给自己求情。一时间,为陈新甲求情的奏疏又如雪花般飞向崇祯。虽有多人求情,但崇祯也没有放过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二十二日将其处死。

纵观整个明朝,皇帝杀首辅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崇祯一人就杀了2位,分别是薛国观和周延儒。周延儒自幼聪颖,学识渊博,连中会员和状元,这样的人才是要被朝廷所用的。崇祯帝让周延儒入阁担任首辅,但内阁大臣温体仁与周延儒争权,闹得朝廷鸡飞狗跳,崇祯帝不胜其烦,最终让周延儒和温体仁先后离任。但周延儒走后,崇祯帝又念念不忘,不久重新启用周延儒为首辅。对于这次复起,周延儒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自知再来必祸,而不敢不来。当时的明朝,亡国之势已经很明显了,周延儒此时出任首辅,自然能隐约预料到自己的结果。

再次任首辅后,少了温体仁的掣肘,周延儒是想做些实事的。他常年为政,深知朝廷的弊端所在,又在进京途中做好了详细的规划,所以见了崇祯皇帝,讲起他的施政纲领是头头是道。首先,他请求释放那些欠漕粮的欠户,又请减去民间累积的欠税,还建议那些兵荒马乱之地减去两年赋税。苏、松、常、嘉、湖诸府发了大水,周延儒请求皇帝允许用明年的夏麦代漕粮。这些政策都是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很是认同,一律准予实行。

除此之外,周延儒又说:“老成名德,不可轻弃。”意思就是那些老成持重、有德的人应该重用起来。于是,崇祯帝命郑三俊出任吏部,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掌工部,倪元璐佐兵部,这些大臣之前都被免职了,这次又被复用。其他的,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人,都得以出任了重要岗位。应该说,周延儒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推荐的大多是可用之人。而且,狱中的傅宗龙等人都被释放,已经去世的文震孟、姚希孟等人也被追赠了荣誉。这些举措一出,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周延儒。

崇祯帝对周延儒也十分满意,称他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这曾是张居正的待遇。而且,崇祯帝还频繁地给周延儒赐座、赐膳,他呈上的文件,崇祯帝都是当天就认真地批复,偶尔遇到突发情况延至第二天批复的,还会说明延迟的原因。皇帝甚至有些肉麻地写道:“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轻弃朕。”在周延儒离去时,崇祯帝望着他的背影,喃喃地说了一句:还是他。

好一幅君臣和睦的景象,若这景象出现在明朝万历、嘉靖等朝,那必定是一段佳话。实际上,哪会如此轻松。周延儒请倪元璐出任,倪元璐婉拒并回了一封信,其文鞭辟入里:

帝求旧德,天欲治平明甚,薄海歌舞之象,比于宋之再相温国,物情则有然者。顾其势会微似不同,何者?熙宁弊政罢之而已,但一举手立致欢呼。若在今日,灭灶更然,先须措薪钻火。即如一日见上,为上言者,一及宽政,上必先责之足用;一及宥过,上必先责之致功。足用致功,非一日可副之责,而天下之以宽政宥过望老先生者,似不可须臾而待也。(《倪文正公年谱》卷三)

这几句笔者翻译一下,但不一字一句地翻译,采取意译。倪元璐的意思是,当初司马光复起后,想改王安石的变法,只需一道命令就能改弦更张。但你周延儒现在面临的情况是灶膛的火已经完全熄灭了,你要重新点燃灶火,就得钻木取火。而你一旦给皇帝讲要减免,皇帝就要问你如何能保障粮饷够用;你一旦给皇帝讲要宽容,皇帝一定会要你先建功。但无论是对外建功立业,还是对内保障粮饷足用,都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天下已如此凋敝,都希望你周延儒能宽政宥过,让天下黎民有喘息的机会。也就是说,皇帝要你周延儒迅速建功立业,而天下苍生要你周延儒休养生息,这本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你周延儒注定不会成功。事实也正如倪元璐所言。

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与清军议和,此事关系重大,崇祯帝询问周延儒的意见。周延儒虽支持议和,但议和又意味着割地赔款,这可不是小事,后面如果问罪,只怕自己在劫难逃,所以任凭皇帝如何问自己,周延儒都拒不表态。这样一来,周延儒开了一个极坏的头,用沉默来回应皇帝的询问,此后的首辅陈演、魏藻德等人皆用这种方式来回应崇祯帝提的棘难问题。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初四,清军越过长城墙子岭,再次入塞大掠。明廷束手无策,这也是明朝的一贯表现。除了第一次的己巳之变,明朝尚打得有声有色,之后清兵数次入关,明军无不望风而逃,消极避战,少数像卢象升那样死磕清军的,也大多有去无回。面对如此局面,崇祯帝也束手无策,心中愤懑难忍,在廷议中怒说自己要亲征。内阁大臣们一听,都纷纷跪下请求代帝出征,周延儒赶忙跪奏:“臣愿代皇上。”崇祯帝不表态,只是抬首,频频摇头。大臣陈演、蒋德璟都表示愿去督师,崇祯帝都摇头。周延儒似有所悟,再次跪请督师,崇祯帝这才冷笑道:“先生既果愿去,朕在宫中让人算过奇门遁甲,正在此刻,一出朝门,即向东行,慎勿西转。”

周延儒不得不谢恩领命,第二日就从北京城开拔。周延儒不过是一文臣,从未上阵杀敌,让他出征纯属赶鸭子上架。到了阵地,周延儒哪里敢和清军交手,带着一众总兵在通州城内好吃好喝,并伪造大胜,向崇祯帝伪报军情。这些事情当然瞒不过皇帝,崇祯帝大怒,将其革职,崇祯帝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打发回原籍了事。

那最后周延儒是怎么死的呢?原来,周延儒在任内管不住自己的人,一些下属贪赃枉法被言官弹劾,在查案的过程中就牵扯出了周延儒。崇祯帝令人把周延儒押到北京,不久就命其自裁。周延儒的死,崇祯总体上并没有错判,消极避战、谎报军情、贪赃枉法这些足以致其死罪。但周延儒被杀后,国内人才更加凋零,后面接任周延儒的首辅一个比一个草包,但他们都学会了周延儒一大绝技——沉默。

到这里,我们还能想起刘宗周在崇祯二年(1629年)上疏时说的那句话:“天下恨不得贤者而用之,然岂无一人足以当皇上之信?”您恨全天下找不到贤才可用,但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担得起皇上您的信任吗?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5-04-10 18:35

    崇祯帝缺少"成为帝王的系统的培训"!性格又刚愎自用!疑心又大!…

  • 2025-04-07 18:30

    杀起人来毫不犹豫,堪比朱元璋,可惜生不逢时[得瑟]

傲芙聊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