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回老家,为了错开人流和拥堵,我们特地将行程安排在假期第二天。一家人凌晨4点就爬起来,快速整顿好后,顶着夜幕就出发了。
因为赶得早,高速上果然一路畅通!然而走了近两个小时,先生突然惊呼:“糟糕,电脑没拿!”我瞬间也炸裂了!两台手提电脑装在同一个包里,那可是吃饭的家伙,没带意味着回老家5-6天时间,二人所有工作都得丢下。
我倒吸一口凉气,使尽全力也按捺不住怒火上升,先生也急得手砸方向盘!然而,事已至此,指责埋怨都无济于事。到底还是没办法做到躺平,唯有折路返回。
待回家取了装备,重新启程,已经是上午8-9点钟!假期特有的交通繁忙早已拉开序幕,导航上也显示星星点点一路飘红……
难为做了这么多准备,最后一腔热情付诸东流!我俩气得一路无语,心情也跌入谷底,孩子也感受到超低气压,坐在后排一言不发。
到底,还是无法做到松弛有度的家庭关系!
一个家庭的松弛感,就是遇事不慌乱、不责备“松弛感”这个话题近年来一直很有热度,有些人觉得,这或许是“躺平”的柔和版本。但实际上,真正的松弛感,是一种平和的心境,是能够坦然而从容地面对问题的态度。
但现实生活中,来自各方的压力,紧张的节奏感,让本是避风港的家,成为风暴中心,充斥着火药味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被引爆,让彼此都遍体鳞伤。
从小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犯错就被呵斥、责备甚至打骂。孩子长大后,情绪会过于警惕和焦虑,显得胆小、自卑,对于别人的过失也是格外苛刻。
有松弛感的家长,遇事不会慌乱,也不会轻易责备,更不会站在对立面,与问题一起把孩子打败!而是会先稳住局势,成为孩子可信任和依赖的战友,与孩子一道想办法战胜问题!
一个家庭的松弛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说起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有位网友吐槽:记得有一次买火车票,因为记错时间误了站点,妈妈得知后原地爆炸了,电话里被骂半小时,我一个人流着泪在火车站风中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庭生活中,父母处于权威的地位,中年危机感使得他们没有太多耐心,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而处在弱势的孩子根本无力招架,只能默默承受。
有句话说得好:打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却会停止爱自己!只有被温柔以待,才是孩子最大的幸运;而父母的认可和信任,将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无论聪明或笨拙,优秀或平庸,孩子都无条件地被爱与被接纳;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家人都风雨同舟、共同面对。这种来自家庭的松弛与踏实感,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一个家庭的松弛感,就是遇事有静气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违反纪律被老师请家长。母亲来到学校,见到在教室门口罚站的儿子,冲上去直接就扇耳光,并边打边骂,声音惊动了整栋教学楼。随后,母亲被老师叫走,3分钟后孩子从五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神经都绷得很紧,遇到应激事件时,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在瞬间失去理智,进而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12秒效应”,指一个人的情绪被激发,通常只会持续12秒。之后,大脑会逐步恢复到平静状态,神经递质浓度回归正常水平,情绪强度也慢慢减退。
所以当孩子犯错,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稳定自己的情绪。毕竟事已发生,着急上火于事无补,大动干戈也毫无益处。不如先静声,再冷处理,最后再引导孩子敞开心扉,说出原委并一起解决问题。
一个家庭的松弛感,就是遇事拐个弯我那刚晋升为宝妈的表妹,前不久曾向我表达一个疑惑:她说她买了一些育儿书,其中有几本提到宝宝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多数观点认为:孩子摔倒了就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避免过于娇气。
可表妹觉得,孩子摔得很疼哇哇直哭,难道不是应该先扶起来给予安慰吗?想想,如果自己摔倒,是希望别人帮扶安慰一下,还是希望对方站在一旁说“风凉话”:没事儿,摔倒了自己起来?
书中的观点,我们不予置否,但有这么一句话:平庸的人会改变结果,优秀的人会改变原因,而最高级的人会改变思维。
没有松弛感的家长,会以爱为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哪怕他抗拒,乃至痛苦,也选择视而不见。最终换来的,往往是恶化的亲子关系,或“鱼死网破”的结局!
一个有松弛感的人,遇事不会一根筋直至陷入僵局。而是懂得拐个弯、改变思维,坦然地接受现实,再去想办法走出眼前的困境。
山不动我便向山走去,路不通我便放弃另寻它径。当与孩子的意见冲突时,及时改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消耗。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而是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生活中,很多人总习惯把坏脾气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带刺,冷嘲热讽、咄咄逼人。负面的情绪日渐累积,家庭关系就会失去温度。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是指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高效解决问题,让生活越来越顺利。
终究,如果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不够亲近,不是身为家长的你做得太少、牺牲不够,而是没做到恰如其分的松弛度!
关注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莞家妈妈,一起科学育儿,智慧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