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乞丐歌剧》搬上银幕,象征了音乐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向清晨阳光 2024-04-05 02:52:26

第四部分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第五章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

第二节 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下)

向阳光

二、喜歌剧

2.德国“歌唱剧”的诞生

到了19世纪,喜歌剧的题材发生了变化,布瓦尔迪约(1775一1834)的《白衣夫人》(1825)、奥柏(1782一1871)的《魔鬼兄弟》(1830)以及后来比才(1838一1875)的《卡门》(1875)等都不用喜剧题材,用的是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但是,仍然保持着喜歌剧的形式,即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歌曲贯穿起来。

比才

例如,英国的民族喜歌剧是民谣歌剧,也像法国喜歌剧一样,用对白把歌曲串连起来,所用歌曲大都是民歌和流行歌曲曲调的填词歌曲。最早、最著名的民谣歌剧是1728年1月29日,首演于伦敦的《乞丐歌剧》。这不是现代的歌剧,而是约翰·盖所写的叙事剧(剧词)。该剧情,经过修改为三幕:

第一幕 发生在皮切姆夫妇家中,他们正烦恼自己的女儿波丽爱上主角黑社会大哥(强盗头子)马克希思。他虽然为好色之徒,但聪明伶俐,言谈中不时语露机锋,吸引上流社会的名媛波丽并缔结姻缘。波丽深爱马克希思,但这桩私定终身的婚姻,却并未受到她那势利的父母皮切姆夫妇的祝福,反而一心想要拆散他们,并恶毒的唆使女儿谋杀亲夫。波丽违抗父命,即使不忍两人分离的痛苦,还是私下警告马克希思有被抓的危险,希望马克希思即刻逃亡。

第二幕 马克希思却无视波丽的警告,仍跑去酒馆寻找短暂的欢乐,出乎意料,这些酒家女早已跟皮切姆串通好,以犹大之吻出卖他。马克希思终究被抓到市民监狱中。世事难料,狱中狱卒(监狱看守人)的女儿卢西是马克希思旧爱,并曾互许终身。卢西怪罪马克希思居然不顾她已怀有五个月身孕,仍与皮切姆家的波丽结婚。在卢西及波丽与马克希思的会面时,这两个女人激烈的争吵,并要马克希思在他们之间作出选择。马克希思这个恶徒知道卢西可以帮他逃出监牢,所以否认波丽是他的妻子,甚至佯称波丽发疯,这时皮切姆及时赶来将女儿带走。经不住马克希思的甜言蜜语,脾气火爆的卢西终究还是软化了,虽心怀恐惧,但她还是说服了狱长的父亲取得钥匙,帮助马克希思逃离了监狱。

第三幕 马克希思很快地又被抓回了监牢里,而且被判了死刑。他能再次地解救自己吗?亦或是这出“戏中戏”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这紧要关头的时刻,我们看到开场时出现的乞丐和戏子再次来到了舞台上,他们为了结局该如何铺陈而起了争执。乞丐表示为了要给观众们一个符合公义的结局,所以马克希思应该要被斩首;而戏子则坚持应该要提供一个快乐圆满的结局,以符合大众的喜好。最后,马克希思被解救了,并正式地宣布了他与波丽的婚姻,且邀请大家跳舞庆祝。

《乞丐歌剧》是一出充满计谋、与机智的浪漫民谣歌剧。这部歌剧是由二种不同阶层的人,来讽刺当时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其一,是下层社会中的小偷和酒家女,而另一种则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与中产阶级。

这出戏的意涵,是要告知所有的观众,在这混乱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被利益诱惑而偏离正道。作者似乎以这出戏来嘲笑18世纪时伦敦的政治特色及社会风气,却也让现代的观众感同身受。这部叙事剧是采用讽谕的手法,呈现当时伦敦下层阶级的生活,对腐败的政治,极尽讽刺,意在反映社会道德的堕落。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在18世纪的伦敦,一个被囚禁的强盗,决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歌剧的形式展现,达至流芳于世。《乞丐歌剧》是现存唯一的民谣歌剧典范,直到今日仍非常受到欢迎。

这部叙事歌剧由约翰·盖(1685—1732)编剧,佩普什(1667—1752)编曲,穿插在剧中的近70首歌曲,除用民歌、流行歌曲和民间舞曲的曲调填词外,还采用了英国作曲家珀塞尔(1659—1695)、德国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等的著名曲调;

佩普什创作的序曲,也利用了其中一首歌曲的曲调。歌剧内容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登场人物有强盗、小偷、妓女,也有道貌岸然的收贼赃者,对官僚政客的贪污腐化和意大利歌剧的陈规陋习,都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全剧从一个自称为剧作者的乞丐和一个演员的对话开场,故名《乞丐歌剧》。例41第一曲是收贼赃者皮切姆的妻子在第一幕中所唱的歌;第二曲是和强盗头子马克希思秘密结了婚的皮切姆的女儿波丽在第一幕中所唱的歌;第三曲是爱上了马克希思的、监狱看守的女儿卢西在第三幕中所唱的歌。

《乞丐歌剧》因民主性内容和通俗易懂的音乐,而获得巨大的成功。1728年,在伦敦林肯旅馆广场的皇家剧院初次演出时,盛况空前,一个冬季就连演了62夜,打破了戏剧上演率的记录。以后它在英国的演出代代更新,在不同的时代,常常加进一些新的音乐,删去某些原来的音乐,并出现了多种改写本。英国男中音歌手奥斯丁(1872一1952)的改写本,初次演于1920年,皮切姆一角由奥斯丁饰演,获得特殊的成功,竟然一连演了1463场,打破歌剧连演的历史记录。1948年,英国现代作曲家布里顿(1913一1976)的改写本,大大地丰富了这部民谣歌剧的管弦乐色彩和音乐表现力。这部作品从轰动一时的初次演出开始,经历了290多年,至今仍流传不衰,旧剧翻新的作品层出不穷。

1953年,《乞丐歌剧》被搬上银幕,由另一位英国现代作曲家布利斯(1891一1975)改编成出色的电影音乐,用强烈、旺盛而独白的色彩,呈现给广大观众。德国布莱希特(1898一1958)编剧、魏尔(1900一1950)作曲的《三分钱歌剧》(1928)和美国拉士舍(1917一)编剧、埃林顿“公爵”(1899一1974)作曲的《乞丐的休假日》,也都是从《乞丐歌剧》衍生出来的音乐喜剧。这部作品在英国与美洲的殖民地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孕育出由对话与熟悉曲调交织而成的新歌剧类型——“叙事歌剧”。《乞丐歌剧》,这是敘事歌剧中最为成功的作品,此剧的成功,象征了音乐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民谣歌剧传到德国,促成了德国式音乐喜剧,即“歌唱剧”的诞生。爱尔兰剧作家科菲(?—1745)的民谣歌剧《大难临头》(1731),由普鲁士驻英大使博尔克译成德文,题作《魔鬼出笼》,用原来的音乐先后在柏林(1743)、汉堡、波茨坦等地演出,大获成功。后由魏塞重译,由科赫剧团的音乐家斯坦德甫斯作曲,1752年演出于莱比锡。

1766年,斯坦德甫斯作曲的《魔鬼出笼》由J.A.希勒(1728年12月25日-1804年6月16日,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家,乐队指挥家。古典主义歌唱剧,即有对白的德国民间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首创者。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首任指挥)改写部分音乐后,重新演出。从此J.A.希勒和魏塞长期合作,创作了《问与答》(1766)、《大地上的爱》(1768)、《狩猎》(1770)、《战争》(1772)。《婚礼》(1773)、《两个守财奴》(1779)等一系列歌唱剧,J.A.希勒和魏塞因此被称为德国歌唱剧之父。

除J.A.希勒以外,捷克的本达(1722一1795,波希米亚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1722年1月30日出生于波希米亚的永本茨劳,即如今的伊泽拉河畔贝纳特基。本达的创作,以音乐朗诵剧最为著名。他力求音乐具有鲜明的戏剧表现力,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他的很多作品都借鉴了C.W.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的成就,吸取了曼海姆乐派的新的配器手法,促进了这一体裁的发展。他的歌唱剧也有革新的意义,其中《乡村集市》是捷克最早的民族歌剧之一。此外,他还作有30余部交响曲。在18世纪末,他的交响曲几乎与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一样闻名)、

本达

安德雷(1741一1799)、维也纳的莫扎特(1756一1791,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迪特斯多夫(1739一1799)和申克(1753一1836)等人,也是歌唱剧的重要作曲家。莱比锡的歌唱剧,是在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的影响下形成的,而维也纳的歌唱剧则受意大利“趣歌剧”的影响较深。莫扎特的《后宫诱逃》(1782)是维也纳歌唱剧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部德国歌剧。

【作者介绍】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教分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鸪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等150余首诗词,先后荣获中宣部、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特等奖、金奖,文化部主管的‘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金奖;

《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诗词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诗歌网’《诗刊》上发表,并荣入《永远的光辉》《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等7部大型诗歌集。

《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一、二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在排行榜中名列第二)。

大赛组委会于2022.7.25在央视星光演播厅举行了“2022感动中国综艺盛典”,全程录像,现场直播,作品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示给了全国观众;《<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2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向阳光优秀歌曲专辑)《向阳光声乐作品选》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