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陈廷敬为何被康熙再度起用为大清救火队长?

能静居主人 2023-02-16 07:04:08

撰文|赵立波

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经被康熙批准退休的的陈廷敬再次紧急被征召入直办事,这年七十二岁。原因无它,因大学士张玉书去世,李光地又身患重病不能履职,放眼当时朝政,以能力和人望,唯有陈廷敬可以担任这一重大职位,也体现了康熙用人不拘形式,大开大合的政治手笔。

一年前,由于严重耳病几乎失聪加之多样老年病症,导致陈廷敬不能履职的情况下,康熙批准陈廷敬退休。当陈廷敬入廷谢恩时,康熙对陈廷敬服务清朝53年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他说:“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一个极字,表明康熙对陈廷敬在多重岗位的突出能力和重大贡献。多岗位历练 陈廷敬的从政经历非常全面,几乎延伸了当时政治中的最重要的部门。他的政治履历上写道:顺治“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寻授秘书院检讨”《清史稿•陈廷敬》,这一年,陈廷敬二十二岁。陈廷敬一生有过二十八次升迁或调动,其履历几乎与康熙朝相始终。从康熙八年起,陈廷敬人国子监司业,转年担任秘书员侍读,亲自教导康熙读书。到康熙十五年,升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由此进入南书房,并入直办事,成为康熙重要决策助手。陈廷敬早年经历源于其极高的传统文化修养,其学问和人品得到了高度认可,为日后的频繁升迁和重要岗位埋下伏笔。

影视画面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开始,在担任礼部侍郎后,出任清朝的督察员左都御史,陈廷敬仕途进入快车道。此后他出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多重要岗位。康熙四十一年,陈廷敬管理南书房,成了康熙机密大臣,并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陈廷敬履历在康熙一朝,其提拔速度之快,多岗位历练,甚至因为许多重要岗位需要他操持,多次“回炉”使用,为康熙朝罕见重用的汉族大臣,其在当时所作的几次重大反腐和货币改革等,无不深刻影响了清代政治走向,并在当时所处的复杂政治环境中能坚持为官操守,敢于碰硬,处理了一大批实权贪腐官吏,其老成、谨慎、稳重的处世原则深得康熙赞许。从御史到巡视大清全覆盖,对腐败零容忍。陈廷敬两次担任吏部尚书同时兼管监察、弹劾和建议的监察院做过两次的左都御史。在清代,御史对吏治有极大发言权,由于陈廷敬同时又是吏部尚书,将御史身份实权话。陈廷敬在惩治腐败时能够结合地方实际,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理。

山东巡抚向康熙上奏说,全省大丰收,百姓非常踊跃捐粮,康熙自然高兴,陈廷敬却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于是对康熙说:“地分南北,各地产量也肯定不一样,山东百姓自愿捐粮估计不能全信。”康熙听了颇不高兴,为了验证陈廷敬是否说中,拍他带人下去暗访。山东虽然多有准备,让一批官吏冒充百姓为山东巡抚大唱赞歌。陈廷敬故作相信,随即深入暗查,虽然经历威胁,最终彻底发现山东巡抚为了个人政绩瞒报灾荒事实。

影视形象

不仅如此,陈廷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带着对大清的政治责任感,他明确感到以明珠为首的朋党集团已经严重损害朝政风气。一次经筵讲课时,陈廷敬向康熙和王公大臣讲起《君子小人章》。课后,康熙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指,不妨说说,当今朝廷中你认为的小人是谁?”陈廷敬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明相国”,确定康熙有意让他把事情说透后,陈廷敬开始列举明珠包庇朝中大臣,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等多个罪证。康熙随后问他说:“明珠在朝政中影响广泛,此事当从何处入手?”陈廷敬回答说:“先从明珠心腹、亲友、党羽开始剪除。”此后,在陈廷敬一手操持下,位高权重的明珠应声倒下,成了康熙年间自鳌拜之后的最后大老虎。陈廷敬对于腐败有效的长期约束的制度建议。陈廷敬认为,清除贪污官吏,靠教化还远远不够,更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此陈廷敬对监察人员提出了多项要求,如要求他们建言应该做到防微杜渐,把问题扼杀在萌芽。其次监察官员必须以事实说话。陈廷敬认为无论京官和地方官,如果有贪污不法或触犯纲纪的人,必须陈指事实。而陈廷敬在推荐使用御史官员时,不计个人安危。有一回,康熙在乾清门召见政府九个部门的大臣,让他们荐举廉洁的官吏,众大臣各有荐举,待康熙问陈廷敬时,陈廷敬回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虽然治理的状况不同,他们的廉洁都是一样的。”于是这两个人都升为御史。有人对他说这两个人廉洁而且刚强,刚强容易招祸,而且会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要累及您。”陈廷敬说:“果真德才兼备。即使招祸且被人怨恨有什么妨碍。”

话剧形象

陈廷敬还明确规范监察官吏,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做到光明磊落办事。陈廷敬在监督铸钱时,有人从废铜堆里发现一枚秦代铜钱,下属说古钱是吉祥物品,就请他佩戴在腰间。后来有人送来新铸的一批样钱请陈廷敬过目,一枚铜钱落在陈廷敬这里。起初,陈廷敬并没在意,过了不久,他想起接受管理铸钱任务时,发誓一文不拿,再想到自己私留两枚铜钱,自觉惭愧,就把两枚铜钱送了回去。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陈廷敬围绕云南巡抚滥用公钱,私自挪用公家物资后,上书弹劾其贪污,谋取私利。希望康熙下旨严查,保证以此事作为警示震慑作用。康熙依其所奏,使大小官吏为之震动,一时之间,官场风气逐渐得到扭转,史称“风气整肃”。

除此之外,陈廷敬认为应该在“德主刑弼”的理念下,通过劝廉惩贪的监察举措,规范官员行为,遏制在官场中形成的奢侈铺张,和规范官员出行随从人员上禁止穿着华丽,减少随从等问题上入手,并形成制度,一旦发现违规,必须严惩不贷。在此基础上,陈廷敬建议规范上下等级,规定尊卑秩序,将官员品级制度规范化,乃至于各级官吏服饰礼制是否合乎身份,作为法律条文规定下来。陈廷敬还认为,等级不明,尊卑不一,形成攀比,是造成贪污腐化的罪魁祸首。他解释说:“穿戴的越花哨的官员,贫穷的官员和百姓看到后会感到贫富差距大,发展到最后就会形成越有钱的人就越张扬,而那些贫穷的官员和百姓就会以此为耻辱,带坏了社会风气。”在对康熙的建议上,更是提出了“成大事,不要计算小利,要眼光远大,不能急功近利,对于清朝的基业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而陈廷敬也以脚踏实地尽忠,谨慎小心处世,工作实绩突出作为为官准则,《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高度评价,所谓清、勤,就是又清廉,又能办事,可谓评价中允客观。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在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高度评价。参考资料《清史稿》、《康熙起居注》

0 阅读: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