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人生观的严重扭曲导致错失千古名臣的机会

能静居主人 2022-08-26 06:58:21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为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创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就是如此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最终却被宦官赵高陷害致死,以至族灭身死,连同他自己临刑的时候忽然大开大悟,临死前对另一个儿子说:“我想跟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的东门猎兔,难道还能吗?”说完父子相对哀泣,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关于李斯被族灭,历代给予了很多的解读,大多解释也都不无道理,但是仔细辩证考察,造成他最终悲惨结局的最重要原因还是要属人生观的严重扭曲所致。

史载,李斯的出身极其低微,年轻时,在楚国上蔡郡担任刀笔吏,主要掌管乡中的文书资料。他见到居室厕所中的老鼠饥馑慌张,而粮仓中的老鼠饱食无忧,感叹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一个生活中很琐碎的现象,却在李斯心底产生了巨大的震颤,此时此刻,他已经把自己的遭遇连同到了“厕中之鼠”,他非常羡慕能够生活在粮仓里的“硕鼠”,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深度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念,以及将来的所有人生道路。

为此,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厕中之鼠”的境遇,于是他辞掉了这个薪水极低又看不到未来的这份工作。首先他先是北上“稷下学宫”拜荀子为师,由于天资不差,加之学习用功,在这里他和韩非子都成了荀子门下的翘楚,不经数年,终于对天下形势得出了十分敏锐的结论,认为楚王无能,六国衰弱,因此决定西入秦国。当时他辞别荀子时说了一段极其耐人寻味的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自从在河南工作时的“老鼠哲学”的打击之后,他一直在心里较劲,一定要通过学习摆脱困境,并且就要出人头地,荣华富贵,在他眼里最大的污点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就是贫困。这与孔子儒学的“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的人生价值观严重悖逆。

可以肯定的是,李斯是痛下决心学习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效,有一件事情就可以简单说明。由于秦王嬴政四年爆发韩国籍水工郑氏名国者,利用修关中水渠耗费秦国银钱,担任间谍的案子(疲秦计),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之下,秦王下驱逐一切六国籍官员,李斯因此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过目,内容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富强。看完李斯文章的嬴政大加赞赏,顿时也让李斯步入了政治的快车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足以看出李斯人品已经堕落,秦王读过韩非写的书籍,对于韩非的博学,非常仰慕,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一位古人写的,李斯告诉嬴政说,这是我同学韩非写的。为此嬴政非常想见韩非,并恐吓韩国。韩国对于秦国十分恐惧,所以派韩非到秦国请求两国的和平,这时的秦王将韩非扣留在秦国。到了秦王嬴政十四年,李斯怕秦王重用韩非,私底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事情到这里已经很明显,完全考虑个人极端自私的李斯,害怕韩非的学识超过他,直接影响他的政治地位,为了躲避他害怕的“卑贱”和“贫困”,他竟然使出十分阴险的诡诈之计,陷害一师同门的友人,置秦国用人的利益而不顾,这是李斯滑向深渊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他协助秦王政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全国货币制。不久升任为丞相,登上了他人生的制高点,为了避免儿孙陷入“低微”,他的儿子都娶到了秦的公主,女儿都嫁给秦国公子。他此刻的想法就是让子孙也要“一世而递万世”获得地位富贵,为此他要竭尽一切维护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为此可以完全不择手段,在他的人生观里,再没有比卑贱和贫困让人感到害怕和恐惧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于沙丘平台病重,当时太子扶苏正在上郡担任蒙恬部队的监军,始皇把传位于扶苏的诏书交给赵高,不久驾崩。不过赵高想要立公子胡亥为帝,于是找胡亥、李斯来合谋,原本这二人不接受,但因赵高的威逼利诱,改变了念头。此时,李斯的老鼠哲学再一次占据了思想高峰,维护自我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管他国家谁来管呢?于是李斯不公开秦始皇的死讯,和赵高合谋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派使者赐死太子扶苏,是为沙丘之变。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大泽起义。不久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也诬陷李斯的儿子参川太守李由通敌。知道实情的李斯上书给二世申冤,但被赵高扣下,并送入狱中。后来李斯忍受不住刑罚,被迫认罪,判处死刑,其结局的相似与韩非无异,只不过韩非心术为国,李斯为己。导致李斯最终悲惨的结局不是别人,正是他那利欲熏心的扭曲价值观,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家人。害怕卑微与贫困,却靠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最终没能给这个家族带来荣耀和富贵,相反却带来灭顶祸患,临行前才想起带着儿子回去打猎该有多好,只不过顿悟人生真谛的刹那也是人头落地的瞬间,一切来得已经太晚。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