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餐饮业现状:疫情前投资200万血本无归,三年煎熬仍然未能回本

零零发放映室 2022-07-04 21:03:26

“虽然还没倒闭,但每天都在煎熬”。

就在5月底,媒体在外馆斜街见到老陈时,北京堂食已经快停了一个月了。

老陈的湘菜馆门口支着外摆的摊位,卖一些卤菜,熟食,盒饭以及打折的炒菜。路上行人稀少,没有堂食,没有外卖。

餐馆唯一的收入就是门外的摆摊,每天能入账大约4000元。在给18名留守员工分了当月工资后,即使加上这部分收入,这家400平米的餐馆,平均每天要亏一万三千元。

老陈说:开业还是不开业,成本都摆在那里。这就是餐饮行业无奈的地方。

老陈其实并不老,四十岁出头,湖南人。2007年,他跟着亲戚来北京打拼。从采购,服务员到炒菜,干过餐馆所有的杂活。两年后,老陈成为安贞街道这家湘悦楼的老板。(安贞街道湘悦楼实拍图)

现在看来,2019年以前都是餐饮业最好的时代。靠着湖南人身上那股吃的苦,霸得蛮的劲头,初中毕业的老陈用心经营着这家餐馆,在北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两个孩子,在石景山念私立学校,一年学费一共20多万。

一直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老陈的湘菜馆的命运就跟疫情绑在了一起。这两年多以来,反复的疫情让老陈长期处于煎熬中,依靠之前十多年积累的家底勉强支撑到现在。

老陈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当天疫情通报,看着疫情形势有没有好转,虽然身边的同行在逐渐撤退,但他希望再坚持坚持,能把这家让他在北京立足,倾注着他十多年心血的湘菜馆继续开下去。

如果有时光倒流机,老陈最希望能回到2019年。那一年是他接手湘悦楼的整十年,他投入200多万把门店重新装修了一番,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然而装修后才营业一个月,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门店被迫关停。随后的三个月里,餐馆没有一分钱进账,员工开始离开团队,团队解散。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决策,但这也就是事后诸葛,至少放到当时的餐饮大环境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决定。

疫情发生前,湘悦楼的生意十分稳定。每年三月是这家湘菜馆生意最好的时候。许多来北京开会的老板都会请客,客户想要订包房,还要提前托关系。即使平常工作日,湘悦楼也从不缺生意。附近写字楼的年轻白领喜欢来这里买午饭,50元一份的盒饭每天能卖出20多份。到了暑假,国庆以及春节前后,湘悦楼又会迎来一波旺季。算下来,每年的营业额有七八百万。

现在看来,2019年就是餐饮业最后的高光时刻。身边不少同行招兵买马,扩张门店。老陈花钱装修门店已经算是克制了。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餐馆断断续续有五个月没正常营业,营业额直接砍半,掉到了400万,这一年亏损100多万。

2021年又是忐忑不安的一年,疫情反复不定,零星病例常有冒出。只要新闻通报新增病例,餐馆的生意就会受到影响,好像股票一样,上下波动,时不时下跌,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不过总的来看,这一年比2020年强一些,年营业额比疫情前只少了100多万。

进入2022年,老陈觉得应该会更好一些,但没想到四月份疫情又开始抬头。两年多过去,30多个员工变成了18个员工,当初装修的成本至今还没赚回来。疫情这两年多来,餐馆虽然还没倒闭,但他已经被弄得身心疲惫。在跟媒体交流的两个多小时里,老陈一根接着一根,烟没有断过。他告诉媒体,因为这段时间压力太大,他把戒了多年的烟又拾起来了,酒也没少喝。

停业后,闲暇时间多起来了,老陈也开始关注宏观经济数据,希望从中能看到一些转机。前段时间,他看到四月份的居民消费额,发现很多人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消费许多都在降。老陈自嘲说,对我来说,烟和酒的消费比往年还增长了点。

五月停摆一个月,足足亏了44万。

4月30日接到社区通知,5月1日至4号停堂食时,老陈还比较淡定。这两年来断断续续的停业已成为常态。他还把五一备的货给员工分了过节。但没想到的是,最后整个五月份都停摆了。

湘悦楼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商务宴请,餐馆楼上有不少写字楼,附近还有不少办公大厦,一些能吃辣的年轻人,上班族也喜欢过来体验湘菜。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老陈的店一天能做到两三万元的流水。无法堂食后,餐馆几乎失去了收入来源。当下流行的外卖平台并不适合湘悦楼这样的商务型餐馆。老陈算了一笔账,外卖扣点后自己的利润很微薄,只能赚个曝光度,所以他停了外卖平台。

堂食停止后,湘悦楼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摆,卖一些卤菜,熟食,盒饭以及打折的炒菜。因为顾客没法坐在店里堂食,这些炒菜大多在原价的基础上打了六七折左右,以适应外卖场景的定价。

打折也有对顾客消费能力的考量。每天来湘悦楼买饭菜的居民,会比对不同商家的价格,看看哪一家便宜,优惠多,差几毛钱也要算一算。这种情况下,性价比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卖点。一位店员告诉媒体,因为在这附近经营十余年,老顾客多,湘悦楼靠外摆,每天能够收入三四千左右,相比较正常营业时,收入减少了大概八成。

这些外摆的收入用来给员工发工资,平摊下来,18个员工每天能分到200元钱。他们每天轮流上岗,看守外摆的菜品,招呼顾客。这些员工的工资每月占据餐馆成本的1/3左右。裁员,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包括许多互联网大厂的选择。

但老陈说,他没有考虑过走这条路。

经营餐馆十多年,老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觉得经营餐馆就像经营一个大家庭,家长理应付钱让员工一起吃饭,要不然别人都不会来这里。

“这个时候裁员,我觉得不公道。好的时候人家跟着我,不好的时候我把别人开了,不符合人性。而且这时裁了他们,他们也没地方去。做生意一定要跟自己员工处得好,不能违背良心”。

现实的问题是,堂食停止一天,餐馆就亏一天房租。人工成本,食材费都是压在老陈心头的石头。这家面积400平方米的餐馆每月的成本多少,老陈给媒体算了一笔账。

水电费每个月25000左右

给员工租房,一个月2万

房租和人工成本各占30%。

算下来,每个月成本在56万左右。老陈餐馆的房东是国企,按照相关政策,这个月房租是免的。即使如此,一个月下来亏损44万,按照过去每年100万左右的盈利来算,餐馆如果停摆三个月,就相当于一年白干了。

另外,疫情下游的成本不但没有减少,还会增加。比如因为物流不畅通,市场上货源少,湘菜的主要原料小米椒价格一路上涨,最便宜也要15元一斤。到最贵的时候,价格能涨到40元一斤,比牛肉还贵。为了节约成本,老陈改用桶装的剁椒代替小米椒,但很多顾客不理解,向他抱怨一夹菜全是辣椒,能不能多放点肉。

老陈有一个餐饮同行的微信群,疫情两年多来,群里的同行在慢慢消失。有的老板选择歇业,在家休息几个月,歇着歇着就没了消息。

老陈估算过,因为门店扩张,员工成本高或者本身经营不善,这两年身边离开餐饮业的同行,大概在20%。

根据2020年初的数据,北京的餐饮企业共有87000多户,其中大型餐饮企业有137家,中型餐饮企业有2万多家,小微餐饮47000多家。也就是说,这两年多有8万多个老成,老张,老李这样的餐馆老板,在另一条战线与疫情抗争,拼命好好活着,撑到疫情结束。

确实,疫情对于多数上班族来说,可能只是带来生活出行的不便,但对于餐饮业来说,每一波疫情都是一次生死煎熬。

对餐饮这样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地方政府也在出台政策扶助,但是效用并不大。

5月27日,财政部发布通知,提出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及时履行日常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

老陈的湘悦楼属于国企的房子,今年能享受到房租减免六个月的优惠政策,一个月能省下10万元左右房租。但如果疫情反复,堂食无法恢复,没有开源,这些节流的措施依然无法让餐馆维系下去。

“一直靠着老本撑着餐馆,难道没想过放弃吗?”

老陈沉思片刻说:“我感觉自己坚持到现在,一是对这家餐馆的感情和不舍。通过餐馆,我在北京结实了很多朋友。二是跟了我多年的员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扛下去。”

老陈说,他回头看,庆幸自己的步子迈得没那么大,扩张没那么快。他其实要求也不高,餐馆能有一个外摆的摊子,平稳度过危机就好。

有时候他也会安慰自己,危机的时候,也是充电的最好时候。危机有时候就是机会。

随着北京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5月31日,老陈餐馆所在的朝阳区恢复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由居家办公调整为正常上班。

老陈说,楼上恢复办公的单位开始在我这定盒饭了。他感觉自己是全北京最关心疫情的人,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疫情通报,盼着疫情能早一天控制住,堂食能早一点恢复,他能把开了十多年的餐馆继续开下去。

老陈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能撑到现在。在不为人知的背后,又有多少个餐馆倒闭,又有多少个家庭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0 阅读:77

零零发放映室

简介:电影二次创作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