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谁?他是贞观政权后期炙手可热的人物,多重身份的加持:
一、长孙无忌的身份
①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的哥哥。
②他是凌烟阁功臣之首,是扶持李世民上位最大的功臣。
③他是扶持李治登基的重要人物,在李承乾和李泰争夺皇位后,他支持了李治。

④他是唐太宗的托孤重臣,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
⑤他还是李治的母舅。
1.多种血缘+功勋的双重权威使其在永徽初年成为实际摄政者
长孙无忌主导《永徽律》的修订,并借「房遗爱谋反案」(652-653年)清洗政敌,将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宗室及部分关陇集团外的官员铲除,巩固了权力网络。
2. 关陇集团的代理人
作为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代表,长孙无忌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强化集团利益。例如,其子长孙冲尚太宗女长乐公主,形成盘根错节的权力同盟。这种集团化运作虽稳定了政权交接,却也挤压了其他地域士族(如山东士族、江南文人)的上升空间。

二、长孙无忌「专权」的具体表现
1. 司法手段的滥用
①房遗爱案的政治清算:此案本为驸马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私怨,却被扩大为谋反案。长孙无忌借此诛杀李恪(太宗第三子,曾与李治争储),并流放名将薛万彻等,清除潜在威胁。李恪临刑前「诅咒长孙氏灭族」的记载(《旧唐书》),暗示时人对长孙无忌手段的愤懑。
②褚遂良贬谪案:褚遂良因反对废王立武被贬,表面是立后之争,实为长孙无忌打压非嫡系势力的延续。

2. 皇权的压制
李治继位初期,朝政「事无大小,悉关无忌」(《资治通鉴》)。永徽四年(653年),李治欲任命山东寒门出身的李义府为中书舍人,遭长孙无忌阻挠,李义府转而投靠武则天,成为反长孙集团的重要力量。
三、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1. 传统史观的批判
宋代以来的史家多沿袭《旧唐书》「威权独任,颇忌胜己者」的叙述,强调其排除异己、架空皇权。例如,司马光批评其「以私忿杀李道宗、李恪,海内冤之」(《资治通鉴考异》)。
2. 现代研究的再审视
①维稳视角:有学者指出,长孙无忌的专权客观上维持了贞观遗政的延续,永徽年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徽之治」。其打击宗室可能出于防范政变、巩固李治统治的考量。

②集团斗争本质:长孙无忌与李治-武则天的矛盾,实为关陇贵族与新兴皇权-寒门联盟的冲突。武则天的崛起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垄断,而长孙无忌的失败标志着门阀政治的终结。
四、权力崩塌的必然性
1. 与皇权的结构性冲突
李治虽性格温和,但绝非庸主。永徽后期,他通过扶持寒门官僚(李义府、许敬宗)和引入武则天势力,逐步瓦解长孙无忌的垄断。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构陷长孙无忌谋反,李治未加详查即令其自尽,可见君臣矛盾已不可调和。

2. 社会基础的变化
科举制的兴起使寒门士人逐渐进入权力中枢,关陇集团的世袭特权难以为继。长孙无忌的倒台不仅是个人权力的终结,更是旧贵族政治模式的谢幕。
五、总结:权臣形象的再辨析
长孙无忌的「骄横跋扈」形象,部分源于胜利者(武则天集团)的史书书写,但其专权行为确为事实。他的统治兼具双重性:

①积极面:稳定政权过渡,维护法制(《永徽律》),延续太宗政策;
②消极面:排斥异己激化矛盾,压制皇权引发反弹。
他的悲剧在于未能适应皇权集中化的历史趋势,最终成为新旧政治秩序交替的牺牲品。其权力运作的得失,折射出初唐政治从贵族共治向君主专制的转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