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针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进行反制后,一架来自欧洲的专机将直飞北京。与此同时,马斯克已奉劝特朗普收手。那么,欧洲政要为何会掀起“访华热”?这场关税博弈又会有怎样的走向?
近日,特朗普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关税战,而中方也是采取了迅速反应——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一系列举动也被外界视为“战术性反击”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早已通过市场多元化、强化产业链韧性等措施降低了对外依赖。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而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也从消费品转向中间产品,进一步削弱了关税对普通消费者的直接影响。
此外,这次中方选择稀土、芯片制造材料等关键领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瞄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这种精准打击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力,也反映出反制策略的升级。
与2018年“以量换价”的关税对攻不同,此次中方更注重结构性反制,通过技术壁垒和资源管控削弱对手的长期竞争力。可以预见,若美方继续加码,中方将追加更多手段,这种“以战止战”的姿态,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回应,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欧洲也开始重新评估其全球战略定位。据报道,时隔七个月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将在4月10日开启访华行程,这也是继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外交动作后的又一例证。
有分析认为,欧洲的“转向”源于双重压力:一方面,美国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政策严重冲击欧洲产业,仅德国汽车业就可能损失逾百亿欧元;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单一市场过度依赖美国的担忧上升,特别是在安全与经贸领域。
至于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特朗普的关键盟友——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决策,呼吁建立“美欧零关税贸易区”,并强调与中国保持合作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关于国际贸易合作的视频,并讽刺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缺乏智慧”,这些举动进一步激化了美国精英阶层对关税政策的争论。

毕竟,在经济层面,加征关税势必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成本上升,而寻找替代供应链的困难加剧了企业压力。就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超级工厂占全球产量的40%,若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马斯克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和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员也联合提出限制总统加税权力的法案,虽然遭到特朗普的威胁,但仍然能看出“对等关税”不得人心。当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触发连锁反应,正如新加坡外长维文所说,若全球贸易体系崩溃为“双边关系网络”,小国将首当其冲,而更多国家可能转向中国以对冲风险。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数据上已有体现:2024年东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比上升至34.3%,而美国虽然试图通过“友岸外包”重塑供应链,但其高昂的成本和低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替代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
对于中国而言,反制并非最终目的,而是维护发展权的必要手段。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谈判大门始终敞开,但美方需停止单边霸凌行为。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既展现了底线思维,也为未来可能的磋商留有余地。

总的来说,当前的中美博弈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国际秩序主导权的争夺。中国的反制措施彰显了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节点的战略价值,也给其他想要反抗单边主义的国家提供了借鉴和信心。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当保护主义浪潮退去时,唯有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规则的国家,才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