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羽绒服,古人靠穿什么过冬?
在古时候,冬天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一道难关,尤其是贫穷人家,被冻死者不计其数,史书都有很多记载,民多冻死,饥寒交迫,人相食,冻死者甚众,都是这些字眼。

一、汉代
1、《汉书・五行志》 :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
2、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三月和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 年)三月,连着出现极端倒春寒,关东十余郡县老百姓缺衣少粮,饥寒交迫,出现了为了活命 “人相食” 的人间惨剧。
二、唐代
《旧唐书》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 901 年),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史称 “自冬至春雨雪不止”。在当时的陕西京城,年头十一月便 “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每天冻饿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
三、宋代
1、《宋史・五行志》 :淳化四年(公元 993 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2、元祐二年(公元 1087 年)冬,京师(今天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 “苦寒,民冻多死”。
3、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个不断,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人多冻死”。
4、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庆历四年(1044)正月,京师积雪,民多冻馁。至和元年(1054)正月,京师大雨雪,贫弱之民冻死者甚众。
四、清代
《民国元氏县志・灾祥》 :道光年间,元氏一个县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积雪四五尺,举家冻殍者数百。
从史书上来看,太冷的冬天,对人类就是一场灾难,穷苦人家被冻死,都没有人去埋。尤其是出现异常气候,如果冬天比往年温度低10度,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比如我们这里冬天一般都是3~5度,如果降到-7~-10度,放到古时候,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冻死。
五、古人一般情况下穿什么呢?
那么古代有钱人穿什么呢?有钱人可以穿丝织品,也可以穿动物皮毛,比如狐狸皮毛,貂皮,既珍贵又保暖。
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以纸为衣,把树皮做成纸,中间填充麻絮,稍微好一点的可以穿麻做成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麻衣,麻布。
这就是古人应对冬天的方式。
六、棉花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

纺织专家黄道婆
1、对我们国家来说,棉花属于外来物种,根据史书记载,棉花传入中国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从中亚传入新疆,另一个是从东南亚传入两广、福建等南方地区,在西汉的时候,海南黎族人开始种植棉花,而新疆是我国比较早大规模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方。
2、在唐朝的时候,棉花已经传到了黄河流域。

在唐朝之前大多数中国人穿的是麻布衣过冬,麻布衣的保暖作用要比棉花要差很多,所以平民老百姓过冬主要还是靠身体扛。
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棉衣,分为棉袄和棉袍,棉袄主要是上身穿,比较短,棉袍比较长,能覆盖到脚面,他们就是靠这些来过冬。
到了宋朝,棉花逐渐普及,棉衣就成了当时的人主要服饰,普通人家都能穿上棉衣过冬 。
3、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制定法律,强行推行棉花种植,要求如果有10亩地,必须要用半亩来种棉花,种棉花居然成了国家战略。
六、到了新社会,八九十年代,冬天每人有一件好一点的棉衣,都算是不错了。
在八九十年代,觉得当时的冬天总是特别冷,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衣服御寒,好一点的棉衣一件都没有,这就是所谓的穷吧,不过也到不了被冻死的程度。
棉被基本上还是能保障每人一张棉被,晚上睡觉的时候还算暖和,家里面有好一点的棉被,都显得相当珍贵,直到现在,家里面的老人对一些用了多年的棉被看成宝贝,都不舍得扔,大概就是苦过来的原因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有关于棉衣的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