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和秦昭襄王在灭赵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再加上范雎的嫉妒导致白起被赐死。“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甘愿赴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秦国的军事制度不允许他造反!而且,在被赐死之前,秦昭襄王也防着白起造反,早就让他离开了军队。白起虽然号称一代杀神,但是在手里没军队的时候,他一样没多少战斗力。
这个道理就像后来扶苏甘愿自尽一样。后世很多人认为,赵高伪造秦始皇圣旨赐死扶苏的时候,扶苏太笨,所以才自尽。只要扶苏振臂一呼,靠着他公子的身份,再加上蒙恬麾下的三十万大军,绝对能轻易反杀赵高。对此只能说,这是基本不太可能的。
连扶苏这种皇子都很难直接造反。那么白起这种领兵大将,在失去了军队指挥权之后,他想要靠着造反保命,基本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至于说为啥白起没法造反,这事得先说一下秦国的军事制度。
秦国的发家史最初其实是开始于西周时期。当年在西周中期的时候,秦国的老祖宗嬴非子,因为养马养得比较好,所以就被周天子给了一块地方,专门给周王室养马。此后近百年时间里,嬴家不断开枝散叶,族人这才多了起来。
而到了西周灭亡的时候,因为嬴家当时得知西周首都被攻破的消息之后,带着全部族人,拼命前来援救。后来,那一代的嬴氏家主秦襄公又护送了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出于感激和拉拢的目的,这才正式给嬴家正名,允许他们建立秦国,赐予伯爵爵位,并且在函谷关以西随意扩张。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秦国才真正出现,真正算是一个国家。而在这之前,秦国都只能算是一个养马的部族而已。再往后,就是秦国不断崛起的故事,经过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努力之后,秦国的地盘越来越大,最后才统一了中原。
春秋形势图
而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秦国最初开国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在秦国刚开国的时候,秦国到底是怎么征兵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老爷们,就得直接跟着一起上!
这事其实很好理解。毕竟之前嬴家被送到西边养马的时候,所处的环境特别恶劣。而且像犬戎和其他蛮族之类的部落经常会过来袭扰。这就导致嬴家的子孙后代,只要能拿武器的,当时都得上战场。而在秦国开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状态也一直保持了下去。在整个春秋初期,每次秦国打仗,基本上都是嬴姓一族的男子,充当战争主力,统领麾下的奴隶和平民。就连秦国国君的太子也得亲自带着军队上战场。
但是到了春秋中期,大概在秦穆公称霸之后,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穆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国君。在秦穆公之前,从秦非子被分出来养马,到秦襄公开国,再到秦穆公称霸,这期间秦国一直在不断走上坡路。而在这段历史当中,秦国逐渐占据了整个关中,吸纳了很多其他大氏族进入秦国!
在这些其他非嬴姓一族的大氏族当中,有三家最为重要,这三家被后世统称为“孟、西、白三大家族”。
简单来说,就是秦穆公在位时期重用了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在秦穆公称霸春秋的路上,这三位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后来,他们各自的家族后人也就在秦国开枝散叶,成了重要的大家族。后世曾有很多史学家考证后认为:战国时期的白起,大概率就是这其中白乙丙的后人,或者至少出身白乙丙的家族。
战国形势图
而接下来,在秦穆公时代之后,一直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陷入了一个“停滞状态”。因为在春秋中后期,秦国东边有强大的晋国。到了战国初期,又换成了强大的魏国。反正在这期间,秦国一直被堵在函谷关以西,四川也没拿下来,始终没啥变化。
当一个国家长时间没有对外发展时,内部的矛盾就会逐渐增大。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秦国的军事制度也开始逐渐变化。很多老嬴家的后人,尤其是那些有爵位的后人,他们就不想再上战场打仗。打仗的事情,直接交给孟、西、白三大家族就好了!嬴家的人就算上了战场,也得做中上层军官。至于底层的士兵,那就让其他家族的人来做。
正是因为内部矛盾越来越大,秦国高层贵族贪图享乐,这直接导致秦国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持续衰落。到了战国中期,也就是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已经从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开始被魏国一路压着打。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所以商鞅变法的时候,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军事制度的改革。在商鞅改革之后,不管是嬴家的贵族之后,还是其他家族的后人,亦或者是普通平民,一律都得上战场!而且,上了战场之后,是死是活,全看自己的能耐!想要更好的爵位和待遇,一律也都拿命去拼!
商鞅的这个改革,无疑是从根本上触动了当时秦国旧贵族的利益。毕竟在这之前,人家不用上战场,在家老老实实吃老本就可以了。但是就因为商鞅这么一搞,大家再也没有消停日子,都得上战场去拼命。所以最后,商鞅直接被车裂了。
但同时,商鞅的这套改革也确实很成功。自此之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路飙升。就连嬴家自己家的族人也得上战场去和敌人拼命,所以到了白起的时代,白起才能带领一支极为彪悍的秦国大军横扫天下。以上这些就是白起领兵之前,秦国大致的军事情况。
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想明白,为啥当时白起没法造反了。
首先,当时的秦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常设军队,或者说和后世的常设军队不太一样。当时秦国讲究的是耕战一体,前线没有战争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士兵都直接解甲归田,回家种地。而一旦国家需要,全国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有义务马上参军,马上去前线杀敌立功。如此一来,白起就算领兵数十年,他依然没办法培养自己的嫡系军队,完全没有造反的资本。
一个将领想要培养出忠于自己的军队,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支军队必须长时间被这个将领管束,而不是像秦国这样,仗刚刚打完军队就解散回家了。第二,将领必须手里有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样才能不断拉拢人心。而按照秦国当时的制度,财权和人事权,白起显然也没有。白起拥有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指挥权。这样一来,白起自然就没办法培养自己的心腹军队,更不可能培养出跟他一起造反的军队了。
其次,因为秦国特殊的军事发展史,导致在白起时代,秦国军队的中上层有一多半人都是嬴家的直系后裔。当时在白起手下担任实权将领的这帮人有可能是秦昭襄王爷爷堂弟家的玄孙,也有可能是秦昭襄王远房堂叔的儿子。反正这帮人统一都姓嬴!
在政见上,他们有可能和秦昭襄王不一样。甚至于其中个别人可能还不喜欢秦昭襄王做秦王,而是支持其他人做秦王。但在对待嬴家本家的态度上,大家的意见是一致。作为嬴姓后人,为什么要帮助白起造反?而且还是去造嬴家的反呢?就算造反赢了,那以后也没什么好处!如果白起成功了,那以后白家可能就崛起了,嬴家反倒是衰落了!这种亏本的事情,显然谁都不会去做。所以,就算白起当时愿意造反,当时他麾下的那些嬴姓一族的将领也不可能跟着他造反。
白起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白起已经被秦昭襄王有所防备。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白起本来是想一鼓作气,直接拿下邯郸。但是当时秦昭襄王考虑到秦国补给不足,再加上被范雎怂恿,所以就让白起撤了回来。
从白起撤回来开始,白起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军队。
再之后不久,秦昭襄王想要再次进攻赵国。但是此时的白起却称病不出,硬拖着不想去。这让秦昭襄王觉得白起是有意在和自己对抗,直接把他贬为了普通士卒。同时,秦昭襄王还下令,将他贬黜到阴密,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灵台地区。只不过因为白起身体情况,暂缓贬黜而已。此后又过了几个月,随着前线战争失利,秦昭襄王越发迁怒于白起。于是最后,秦昭襄王强行下令,押解白起必须上路。
但是接下来,对于白起到底要被送到哪里,史学界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要让白起上前线,去指挥战斗。但也有人认为,是要把白起送去甘肃灵台,去执行之前的贬黜。反正不管是哪种选择,就在白起刚刚走出咸阳之后不久,秦昭襄王就派人过来送给了白起一柄剑。而此时的白起身边,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嫡系军队或者白家的其他族人了。
此时的白起除了自尽之外,还能怎么办呢?就算他想跑也根本跑不了,因为当时白起身边都是秦昭襄王的人。想要造反,更是完全没这个能力,因为他手里没有军队。所以,一代杀神白起只能选择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