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邦不是不知道戚夫人要死,他比谁都清楚。
但他为什么不救?他真救不了?还是根本没打算救?
刘邦动手安排得够早,结果一项没用。
他把儿子刘如意封去赵国,离长安一千多里,让老臣周昌辅佐,说白了就是给儿子造避风港,朝廷乱、宫廷斗,离远点,能避则避。
赵国也不是个废地方,地势险,城池固,再加上周昌性格强硬,骂过吕后,也不怕事。
刘邦觉得这么一安排,最起码能保戚夫人母子一条命。
结果呢?吕后直接下了一道假调令,说朝廷有事,召周昌进京。
周昌刚走,吕后那边立马派人送信,说太后想见赵王刘如意,让他速赴长安,刘如意还没进未央宫,毒酒已经温好了。
赵国再险,没军队,周昌再刚,也抗不了调令,戚夫人那点“隔离计划”,在权力面前脆得像纸。
刘邦死得太早,吕后手起刀落,一个照面,赵王就倒了,这就是“保护”?保到人进了太后的碗里。
再说那封遗诏,刘邦临死前,确实留了话:“太子要善待戚夫人母子”。
宫里人都听见了,太子刘盈自己也点头答应。
结果吕后就等太子出宫祭祀那天,悄悄把戚夫人拖到宫里地下牢,拔舌、断手脚、剃发、丢猪圈,折腾完还特地等刘盈回宫,让他亲眼看看。
遗诏顶啥用?一口毒酒下去,谁还管你说过什么。
更别说那套“白马盟誓”,说什么“非刘氏不得王”,有人说刘邦可以往里面加个,“吕氏不得害戚氏”的条款。
可他真加了,那才叫傻,大汉才刚建十几年,刘邦这点皇权根基都还在扎,他要是用国家仪式来保小老婆,天下士族早翻脸了。
这不是爱,这是把江山当私产,自己人都坐不住。
刘邦太懂局势,知道这种话说出口,比戚夫人死了还危险。
吕后那时候,权力已经长成獠牙,谁挡她路,就咬谁。
刘邦在世,她忍,刘邦病重,她等,刘邦尸骨未寒,吕后就动手,第一刀杀的,不是异姓王,不是功臣,是戚夫人母子。
她懂得谁是眼中钉,谁威胁儿子的太子位,谁会让她的吕氏家族出局。
杀刘如意,是防未来的政变;杀戚夫人,是断掉后患和人心,她要的不只是安稳,是彻底。
这一招狠得干净利落,连骨头都不剩,你说吕后怕不怕?她一点不怕。
周昌是刘邦老臣,拦不住;刘盈是她儿子,敢怒不敢言;那些功臣,像樊哙、萧何、曹参,都靠她养家活命,谁敢动?
韩信?早被她玩死了;彭越?煮成了肉酱,这帮人就算当年打天下猛如虎,如今也就一根绳上的蚂蚱。
吕后这权力,不靠男人给,是她一刀一刀砍出来的。
有人说,刘邦当初临终时想杀樊哙,因为他怕樊哙会站吕后那边。
想得对,做得慢,没动成,吕后反手一收,樊哙成了自己人,从那一刻起,宫里宫外,全是她的人,满朝文武,都是她的棋。
她要杀人,用不着理由,只看时机,连刘邦的亲儿子刘友、刘恢都死在她手上,赵王刘如意能撑几天?
大汉江山那时候是刘家的名头,吕家的实权,你可以姓刘,但不能妨碍吕家的安排。
谁挡路,谁死。
活路不是没有,是她一步步走进了死局,刘邦不是没提醒过,人还在榻上躺着,就低声对戚夫人说:“你得低点头,话少点,别争,别显眼。”
她点头,嘴上答应,心里却没真听进去。
人家吕后那边在筹谋,她这边在唱歌,唱的还不是别的,是《舂歌》——春天打谷子的歌,歌词里怨天尤人,全是“命苦人自知”那一挂。
这歌从戚夫人嘴里唱出来,谁听不懂?“我儿子本该是太子,我不该活得这么窝囊”,长安宫里传得飞快。
宫女听了,太后知道,太后知道,宫墙外都知道,吕后听了一遍没作声,听两遍就准备好了刀。
一个后宫女子,敢唱歌对抗皇权,这是挑衅,不是悲情。
宫里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势的战场,你势弱,嘴还硬,那就是催命。
再看她周围的人,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都学会了闭嘴。
薄姬,刘恒的母亲,被冷宫冷了十几年,从没露头,从不说话,后来咋样?忍过来,儿子当了皇帝,她活得长,活得体面。
王娡、王政君,全是忍字当头,低调隐身。
戚夫人不但不忍,还往前凑,非要争那点“宠妃”的脸面,以为刘邦还在,吕后就不敢动她,她忘了,死人才不会挡刀。
依赖的不是权力,是宠爱,刘邦死了,宠爱一夜之间变成了笑话。
朝里朝外,她一个亲信都没有,不是没时间找,是根本没这个脑子,唯一能靠的是刘如意,可刘如意比她还年轻,根本撑不起局面。
最后,躲在长乐宫里,唱着舂歌,等来的不是刘盈,而是吕后的人。
有一说一,那时候宫女都看不下去,有人私下说:“戚夫人若愿自请出宫,也许还能留命。”
但她不走,不认,不服,她的命,吕后手里一抓就碎,碎得没有回音。
刘邦不是没本事救人,是他不想赌这个局,他知道自己快死时,太子位已经没得选,选刘盈,不是最满意,但最安全。
不是因为刘盈聪明,而是刘盈背后站着吕后、功臣、士族,这一派人,看中的是稳定,不是激情。
你要真立刘如意,整个政治架构都得换人,原本一盘棋,立马要换布局,吕氏不干,樊哙也不干,萧何、曹参都得掂量下站哪边。
刘邦知道,这么一动,就不是宫斗,是兵变,不是没考虑过立刘如意。他确实宠,也确实心疼戚夫人母子。
可他也明白:“打天下靠的是刀,守天下靠的是秩序。”
吕后掌着秩序这根线,一旦松了,全崩,所以选择妥协,不是因为怕吕后,是怕天下乱。
也想过保护戚夫人,想过封王护卫,想过诏书留情,甚至想过找人托付。
可他清楚得很,宫里的那把刀,迟早会落下,就只做了一件事:对太子说,要好好照顾戚夫人。
把这句话说得像托孤,但底下没有安排,没有执行,没有力量,就像医生对绝症病人说“保重”,说了也没用。
刘邦是拿情跟江山换了命,可人走茶凉,太子当了皇帝,却不是掌权的那一个。
吕后接过权柄,手比刘邦硬,这时候戚夫人就算天仙,也保不住命;就算藏在宫门角落,也得被翻出来杀。
刘邦留给她的,不是保护,而是时间,时间一到,局面就塌。
戚夫人是他最宠的女人,却没能在遗诏里占一行字,刘如意是他最像自己的儿子,却被“调虎离山”一杯毒酒送走。
刘邦把天下交给了能保的那个人,却把人交给了无法保的现实。
走得清醒,死得理智,不是不救,是知道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