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会在家中、三五知己中、大小宴会中饮酒?酒,为什么会成为餐饮中最佳的饮品选择?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食物被人们最终选择作为终生、惯常的食物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我们中国在主食上选择了大米和面粉;在肉食上选择的是猪肉。这跟种植和饲养因素息息相关。也就是这跟水稻和小麦的广泛被种植,猪的驯化和广泛饲养有着密切关系。
那么酒呢,似乎并不是这类似的因素。
其一,酿酒是一种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就不是人人都会的。所以酒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就算是在原始时期自然发酵过程中原始人的“酒”,技术含量极低,但是高度依赖天气气候因素,不容易得到。
其二,酒的味道口感并不天生就适合喝。无论什么时期的酒,尽管闻起来确实很香(尤其是酿酒的时候),但喝起来基本都是酸、苦、辣的味道为主。之所以有人说酒香,甚至甜,多少都是违心的话,都是在已经对其有所偏爱,有所依赖之后说的话,或者是为了堵那些质疑酒不好喝的人的嘴。凭良心讲,酒不可能像牛奶、茶或者糖水那样好喝。
其三,酒很贵。俗话说,酒是粮食精。在发明了蒸馏技术酿造粮食酒之后,稻谷、高粱、小麦等就成为了酿酒的主要原材料。在缺衣少食的古代社会,普通人家谁有多余的粮食,谁又舍得用救命的粮食去酿酒喝?但偏偏还是有人去酿酒,有人要喝酒。过去酒的价格不知道,现在有些酒的价格,动辄大几百上千,依然有人买有人喝。
其四,喝酒误事。酒里面是含有酒精的,喝多了会醉,喝醉了会误事,甚至误国。这种例子和教训实在太多太多。所以,现在酒驾入刑,酒后开车和醉酒开车,一旦查到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要喝酒。
当然,喝酒肯定有喝酒的好处。比如适当的喝酒可以活血化瘀,可以御寒。但如果只是这些的话,是不可能抵消上面说的那些不好的地方的。所以人们选择酒,肯定不是这些因素。
有人说,酒是祭祀必不可少的东西、酒里面浸润着中华文化、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等等,但这些都是唯结果论,也就是说这些都是选择酒之后的结果,并不是选择酒的原因。
我猜想,人们选择酒作为独处、三五知己、大小宴会、祭祀祭祖等的饮品、祭品,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酒可以让人醉,那种从非醉到醉的过程和状态是人这个群体(少数不喝酒的除外)不可抵御的、都想去尝试的一种状态。所谓酒瘾,也不是单纯的想喝酒,而是意识里希望找到那种状态。且这种状态下,利远大于弊。不然的话,人们不可能会选择酒。
至于是怎么个利远大于弊,我也不知道。
或许是人的思想、意识的本质需求并不是理智,而是虚幻,是飘飘欲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