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编辑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水果,看起来只是“坏了一小块”,但其实可能整颗都已经被污染。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遇到水果轻微变质时,常常会选择将坏掉的一部分切掉,其余部分继续吃。

觉得这样做既不浪费,又不至于影响健康。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尤其是隐藏在变质水果中的霉变毒素,往往不是靠肉眼能看出来的。
1. 变质水果不仅仅是“坏了一点”水果一旦开始变质,说明其表面的微生物已经出现繁殖,甚至可能渗透到果肉深处。你看到的那一小块腐烂,可能只是霉菌污染的冰山一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指出,很多霉菌在肉眼可见腐烂之前,已经开始在果实内部繁殖。所以,即便你把腐烂部分切除,未必就能完全去除危害。
2. 霉变毒素你看不到,却极具危害水果腐烂后,最常见的问题是霉菌产生的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等。这些毒素多数对高温耐受,即使你把水果煮熟、榨汁,也难以彻底破坏。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级致癌物,与肝癌、肾脏损伤、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而问题在于,你根本无法从外观判断是否存在。
3. 为什么不能“削掉坏的地方”继续吃?霉菌释放的毒素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即使肉眼只看到一个小黑点,毒素也可能已经扩散到整个果实中。尤其是水分含量高、组织松软的水果,如桃子、草莓、葡萄等,一旦出现腐烂,内部很可能已经全面污染。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指出:水果变质后,微生物的菌丝可能早已深入果肉,即便削掉表皮,也无法消除内部的污染。
4. 哪些水果最容易被霉菌污染?高糖、高水分、皮薄的水果是“重灾区”。比如香蕉、桃子、草莓、葡萄等。这类水果在常温下极易滋生微生物,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中。

相比之下,一些皮厚、结构紧实的水果(如苹果、橙子)相对耐储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软烂、异味、颜色发黑,说明霉菌已经开始繁殖,就不能再食用了。
5. 霉变毒素对身体的伤害,并非“一次性”很多人会以为:“吃一口不会怎样吧?”但问题是,霉变毒素的伤害具有“蓄积性”。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摄入微量霉变毒素,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与我国部分地区肝癌高发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儿童、孕妇、老人等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影响。
6. 这些“看起来没坏”的水果,也要警惕有时水果外表完好,但内部却已经开始霉变。比如:苹果出现内部褐变但表皮完整;橙子外观正常但一切开就有异味;草莓表面未见霉点但吃起来酸臭。

这类情况往往是微生物已经在果肉中繁殖,只是外表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一旦出现异味、口感异常、颜色异常,就不能再吃。
7. 如何安全储存水果,预防霉变?科学储存能有效延缓水果变质:尽量冷藏储存,尤其是夏季高温时;不要将熟透与未成熟的水果放在一起;发现有腐烂的水果,整箱都要检查,防止交叉污染;避免水果受潮,保持通风干燥。

水果腐烂时会释放乙烯,加速周围其他水果的成熟与变质,所以一旦发现“坏果”,应立即清除。
8. 有争议的问题:水果轻微腐烂是否“完全不能吃”?部分学者指出,对于某些结构紧密的水果(如苹果、梨),在腐烂极轻微、切除足够宽的范围后,理论上可以减少风险。但这种做法存在极高的不确定性,普通消费者难以判断污染程度。
因此,食品安全领域普遍建议:一旦发现水果腐烂,尤其是软性水果,整颗丢弃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很多人出于节俭心理,觉得“切掉坏的部分还能吃”。但健康问题往往不在于“吃多了”,而在于吃了一点就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特别是对儿童、老人、孕妇等群体,任何微量的霉变毒素都有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所以,不要拿身体去“试毒”。
10. 总结:水果变质,坚决别吃
水果一旦出现腐烂、霉变、异味或颜色异常,不论面积大小,都不应继续食用。霉菌毒素的隐蔽性和毒性远超你的想象。
别被“省一点”的心理蒙蔽了安全意识,健康才是最大的节约。
参考文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中霉菌毒素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指南》